





原台湾第一商业银行经理张惠信,从事钱币收藏和研究三十多年,尤以银锭收藏和研究独步收藏界,他收藏的银锭品类繁多,价值昂贵,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台湾历史博物馆几十倍。
张惠信对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兴趣浓厚,平时收藏了不少的历代古钱,唯独缺少银锭,为此常常感到遗憾。为了一睹银锭风采,他经常去台湾历史博物馆观赏展品中那七八件清代银元宝。别看那里只有重量百两左右的元宝,在当时的台湾,可是了不得的宝贝,许多钱币爱好者不远千里掏腰包买票参观,也就是为了看看那些可爱的元宝们一眼。张惠信看的次数越多,心中便产生了想摸摸它们的冲动,心想便是摸一次要一百块钱,也心甘情愿。那样贵重的宝贝能是随便让人摸的?张惠信只得隔着一层冷冰冰的玻璃,甚至将脸贴在玻璃上,想看出个究竟来。
张惠信对银锭的“痴情”似乎真的感动了“上苍”,一个让他想也不敢想的机会来临了。1984年元月,一位熟识的古钱商给他打电话,说刚从香港买到一批古银锭,有的还盖有“捐输”、“地丁”、“盐课”、“厘金”等字样,问他有无兴趣收藏?张惠信一听,就像短跑运动员听到了发令枪响,开车飞奔到古钱商的店里,古钱商从保险柜中搬出了四五十件大大小小的银锭,有五十两的马蹄银、方锭,十两的元宝、砝码形、圆形锭,有五两上下的圆课锭、马鞍形锭,也有一两左右的小元宝、碎银子。这些银锭中,十两以上的都盖有州县名称、铸造年月、银匠姓名,有几件加盖有税目名称。细加考究之后发现,这些银锭都是老古董,绝无假冒伪劣之嫌,更让他惊喜的是,五十两的大元宝只要二三万元,十两左右的也不过七八千元,只是币材的二倍,而当时的行情,民国三十八年台湾版的五角银币,价格也在同重银价的五倍以上,这样的价格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于是除了有严重损伤的,他全部买了下来。前前后后,一共从古钱商那里购买了200多件、重约2000两的银锭。为此他只好将所有的股票卖掉,并向银行借了一笔小额融资。
店主后来说出了这批银锭的来历。原来他是在香港一家杂银大盘商那里发现的,是那位大盘商历年从大陆进口的几吨杂银中挑选出来的。这些杂银中有豆块银饼、各种废银饰、银器、银元、银块,因为看它们是古物,不忍心当废银熔化,就一直存着。古钱商从三万多两的几大桶银锭中,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挑选出了三千两,按银价加五成付款。
张惠信得到了这么多的宝贝,当初“摸一下”的愿望自然得到了实现,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盖有税目的银锭,对于考证清代赋税制度和库款解缴源流,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各地铸造的银锭,地方色彩浓厚,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货币实物。
据说古代地方富豪如果有一千两以上的银子,就可被人称为“员外”,张惠信一下子就了两千两“员外”,自然喜上眉梢。他后来忽发奇想,又去台湾历史博物馆,要重温旧梦,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那七八件银元宝,已经收藏入库,不再展出了。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1年11月刊,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