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金价创下26年来新高,业内普遍认为在多种因素推动下,2007年金价仍将上涨
今年金市投资宜春播秋收
编者按
进入新年以来,国际金市带动国内黄金价格出现波动,联想到曾经"波澜壮阔"的2006年黄金走势,投资者不禁要问:今年的金市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是继续上攻,再创新高,还是转头向下,结束这一轮牛市行情?最令投资者关注的是:今年的金市是否有利可图?如果入市,应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请看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现状
黄金交易渠道越来越宽
黄金市场作为继资本、货币、期货市场之后的第四大市场,近两年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回想2003~2004年度,黄金市场只有上海黄金交易所对法人的交易平台,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中国银行的纸黄金也仅在小范围试点;高赛尔标准金条的销售渠道也较为有限。
历经2005、2006年的发展,实物黄金交易在国内风生水起:中行纸黄金遍布全国网点;高赛尔标准金条也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登陆,除招商银行外,进一步拓宽了与农业银行的合作;建行也迅速将纸黄金的网点全面开放;工行更是后来居上,除迅速向全国铺开了纸黄金营业网点外,进一步将上海黄金交易所平台引入寻常百姓家,推出了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的上海金交所品种"金行家"业务。上海黄金交易所也与时俱进,除进一步引进会员,扩大市场容量外,去年年末更是将实物黄金交易全面向个人开放,宣布个人可参与交易所的Au99.99、Au100g品种和其他经人民银行同意可向个人开放的交易品种或交易业务,交易门槛由以前的1000克下调至100克,即投资者只需不到2万元的资金即可以参与金交所的现货黄金交易,使得黄金投资"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黄金在中国由单纯的商品现货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黄金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成熟的国际黄金市场,黄金基于金融属性的交易份额占据整个黄金交易的97%以上。也就是说,之前中国以商品交易为主的黄金交易份额可能仅仅为以后市场成熟及全面开放后交易份额的3%,可见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实例
5个月收益率达336%
资深金市研究专家、威尔鑫投资资讯有限公司总分析师杨易君先生结合实例,向记者分析了金市国内投资者应有的投资思路。
由于去年国内金价随同国际金价跌宕起伏,获益最大的部分投资者当数踏准了节拍的波段操作者。投资者王先生对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的投资因成功应用了波段运作思维,可谓是获利不菲。他在2005年12月27日以131.8元/克买进了8公斤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黄金递延交易产品),由于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此次交易实质占用资金不到11万元。至2006年5月11日,当国际金价见到710美元后,王先生采纳了杨易君先生的建议,果断在182.65元/克完全兑现了获利,每克获利50.85元,除去手续费及延迟费用,8000克AU(T+D)共计为王先生带来了约38万元的投资收益,5个月的收益率高达33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追求最大盈利的思想指导下,面对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的金价却忽视了风险的递增,结果金价在触及730美元去年最高点后即急转直下,将前期盈利迅速抹去大半,更有投资者因采取向银行抵押的方式交易黄金,使得本来获利几百万到头来却转化为几百万的亏损。
结合几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战操作,杨易君向国内投资者提出:就交易策略而言,对没有时间成本的银行纸黄金、投资性金条可采用长线或中长线结合的方式进行投资。对于具有时间交易成本的黄金投资,如金交所的AU(T+D)等产品,宜采用中线波段操作方式。
前瞻
今年金价仍将上涨
在2006年年中金价刷新了26年历史新高后,进行了半年的整理,业内普遍认为在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2007年的金市将上涨。
多位专家在分析今年金市走势时,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有利于金价向上调整定位,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减速,以及亚洲经济以中国为首的快速崛起。杨易君提出,伴随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升级、油价回升形成第二轮通胀效应、美元延续疲软格局、整个商品市场全面回春,金市在2007~2008年的跨年度行情中冲击至900美元上方亦不足为奇。
再看全球黄金供应,目前全球黄金总体维持2500吨左右的年供应量,其中70%以上将被首饰消化。由于1980年之后金市历经了20年熊市,使得对黄金的探矿投入较少,即目前黄金矿产储备非常有限,且现有矿的总体品位也呈下降趋势,故目前黄金供应呈现大幅放大的可能不大。那么后市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需求。中东地缘政治忧虑、油价长期牛市诱发的通胀忧虑,会促使避险资金保持对黄金的持续性关注;而从高油价中获利的产油国为规避美元贬值风险,将收益转为非美币种及黄金乃是有目共睹;亚洲国家为规避庞大的外汇储备风险,或多或少增持黄金乃趋势所在。此外,国际游资将所有需求扩大化之后,在黄金衍生品市场的投机需求成为影响金价更为明显而直接的因素。
而在国内,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以进一步紧缩银根,信贷增长近月呈现放缓态势,这对国际金价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国内金市而言,在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不断增值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将使人民币更具增值魅力,故在国际金价呈现快速上行时,国内金价可能跟涨不及,而在国际金价快速下跌时,国内金价则可能迅速接轨。
杨易君预测,今年的金市可能在580~800美元区间运行,上半年会存在一波行情,目标位尚难估计,690美元可能会存在较强压力。如果上半年金市在690美元附近有效承压,随后的调整相信在580~600美元区间会存在有效支撑,而下半年新牛市的启动将存在冲击800美元上方的可能。而一旦上半年金市上涨过速,甚至突破2006年的730美元高点,则下半年恐将回落,当然仍可能存在15%以上涨幅的局部牛市,回落的强支撑位于580~600美元。
建议
可逢金价回档时买进
目前重仓拥有持仓成本优势的多头投资者是幸福的,金价中期上涨将给他们带来丰厚获利。踏空的投资者则可逢金价回档买进,建议在金价620美元下方作战略性买进,上半年690美元上方考虑战略兑现获利,重点视美元的中期疲软情况。如果美元上半年即中期下跌至78点附近,不排除金市会有意外表现,刷新730美元高点也不是没有可能。对100%资金全额交易的投资者而言,买进黄金后坚持中期持有。对类似AU(T+D)具有杠杆效应的黄金交易而言,建议在没有持仓成本优势前,可将首次买进的仓位控制在30%,有持仓优势的轻仓投资者可见仓位进一步加重至50%。而部分在619美元左右已重仓至90%的投资者,只需继续稳稳持有多头,静待今年中后期的好收成。
链接
黄金投资品种
分为哪几类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国内黄金市场上的投资品种日渐丰富,主要分为两大类:实物黄金投资,主要有金条、金币和金饰品等;在实物黄金投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黄金投资衍生品,主要有黄金期货、黄金期权、远期等。业内专家表示,投资黄金应先将各品种的优劣看个明白。
金饰品:主要体现为观赏价值,购买时由于加工费用、工艺费用比较高,以及企业本身的利润需求,使得价格相对于金原料而言的溢价较高,其溢价幅度一般都会超过20%。金饰品一旦需要变现,还会面临很高的折价,折价的幅度常常会超过30%。一般首饰金店都会回收废旧黄金首饰,当前的金饰品如果要直接向一般的金店进行回售,其价格将远远低于同期上海黄金交易所金含量相同的金原料价格。显然,金饰品最不适合作为纯粹的黄金投资。
金币:近几年每一次金币发行,都会出现一股抢购热潮,那么金币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呢?金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收藏者以远远高于金币黄金含量价值的价格来购买的金币,主要包括限量发行的样币、纪念性金币以及古币,这类金币的价格不是经常浮动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收藏方面,一般投资者很难准确把握其价值高低,所以销售时常常出现非常高的溢价。另一类金币,是指黄金投资者以略高于金币黄金含量价值的价格来进行买卖的金币,称为普制金币。普制金币开始于1970年,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投资性金币。从特性来讲,普制金币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其投资价值。
金条:金条类似于金币,主要分为收藏的纪念性特制金条和普制投资金条。前者一般会以远高于其金原料价值的固定价格发行,比如我国近年发行的贺岁金条、2008奥运金条等。纪念性金条在发行时往往存在7%以上的溢价,再加上代-理金商的利润,溢价会在10%以上,甚至部分地区的某些纪念性金条价格与金首饰价格差别不大,溢价非常高,这一现象在深圳很是典型。目前,纪念性金条没有固定回购渠道,投资者要变现,通常只有直接卖回给金商,但金商却把号称极具收藏价值的纪念性金条以普通金原料价格进行回收,再扣除相应的检验费用等,通常比上海金交所同质金原料价格还低2~5元/克,所以普通投资者要想通过投资纪念性金条在中短期获得较好收益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长期收藏静待其升值,这又需要投资者具备丰富的收藏知识与经验。普制投资金条在国内的代表性产品首推高赛尔标准金条,它与国际金原料价格接轨相对紧密,每天根据国际金价的变化制定当日销售定盘价,销售与回购皆通过中间银行来完成,目前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皆在代-理销售高赛尔标准金条,通过银行柜台进行买卖对投资者而言就显得非常方便了。此外,目前工行在上海地区的金行家可代-理
客户进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99.99买卖,以前最低交易及提货标准为1公斤,如果投资者选择提货后不能进行回购,即涉及实物交割仅仅是单向行为,且对投资者起点要求较高,以目前国内160元/克的金价来看,最低门槛也要16万。去年年末这一产品的最低交易标准降低为100克,进而使得市场参与性更强。此外,还有一些金商、银行也推出一些自己的金条,但普遍溢价较高,而且不进行回购,使得投资者变现较为困难,或变现会带来较大的折价损失。
黄金投资衍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尚未成为主流投资品种,但随着国内金市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是投资者未来鏖战金市的"主战场"。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