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文”、“编”邮票的类别和邮票名称问题。“文”字邮票和编号邮票都是纪、特类型邮票,但除了“文”字邮票前13套以及文14、文15在发行通知上标明为“纪念邮票”以外,其余“文”、“编”邮票的纪、特类别都不明确。本书第三章将个别编号邮票称为“纪念邮票”(如121页编8-11,137页编25-28等),均为编者所加,非发行文件上原有。实际上,在“文”、“编”邮票中有纪念邮票,也有特种邮票,但此问题应在学术讨论中分析认定,非史书阐述范围。
关于“文”、“编”邮票名称,由于史书不同于大众出版物,不能对原定的邮票名称进行技术性处理,必须尊重历史,按照当年邮票发行部门确定的名称表述。如各种发行文件不同时,则以邮政主管部门发行邮票的通知为准。如文11林彪题词邮票,在邮票送审、订印等文件上,邮票名称有所不同,最后以邮电部军管会(68)军管邮票字108号文件正文为准,为“林副主席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为邮电部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邮票题词”纪念邮票。本书在“正名”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正文中的表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在“附录”以及彩图文字说明中,多有出入之处。主要是:改变标点符号用法,如“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写作“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图2页,031页);“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声明”(简称),写作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声明”(049页),“***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坡”,写作“***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坡)”(255页)。有的内容表述不全,如文12“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缺“(油画)”二字(图14页);编1-6“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缺“革命”二字(图18页,133页);编53-56“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缺“芭蕾”二字(图21页,284页);文18第6枚“解放军边防骑兵战士”,缺“边防”二字(081页)。有的增添文字内容,如文14“南京长江大桥”,写作“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图16页)。还有的印制错误,如文11“林副主席1965年7月26日……”印成“林副主席11965年7月26日……”(373、374页)。除“文”、“编”邮票外,附录部分其他邮票名称也有错讹,如“牧业学大寨,建设新牧区”,写作“牧业学大寨,建设新牧业”(303页),“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印成“日中青年友好大联欢”(359页)等。
四、关于普通邮票名称和编号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政主管部门共发行6.5套普通邮票,其中前1.5套邮票发行时,邮政主管部门没有规定全套邮票名称和编号。一套是从1969年10月1日起开始,分作四次发行的11枚普通邮票,发行时只称发行“新邮票”,并有每枚邮票的图题。由于它们是按照主管部门规定的“以工农兵和革命圣地为主图”的指示统一设计和发行的,应编为一套邮票,本书称为“无编号工农兵和革命圣地普通邮票”。另一套是从1970年6月26日开始,分作两次续发的普12革命圣地图案普通邮票,共6枚。普12革命圣地图普通邮票是1962年1月10日发行的,当时发行8枚。北京邮票厂在这次添印时,改变了原图的面值和刷色,重新制版印刷,发行时称为“新邮票”,不属再版,故本书称为“续发普12革命圣地图普通邮票”(为0.5套)。在其后发行的5套普通邮票,都是有全套邮票名称和编号的,但几套“革命圣地”图案邮票,并没有编注“第几版”。特别是1974年4月1日发行的普16,原设计时曾称为“革命圣地”图,但国家文物局领导建议改为“革命纪念地”,因而邮电部于1974年3月22日下发的(74)部邮字202号文件明确称为发行普16组“革命纪念地”普通邮票,《第八卷》第六章对此表述清楚,但在附录“邮票一览表”中,却写作“普16革命圣地图(第四版)普通邮票”(306页)。另外,把普18“工农业建设图普通邮票”写作“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普通邮票”(图40页),也是与发行文件不符的。(中) (魏裕民) 来源 :中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