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王存迎
美盛资本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官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在他的新书《成功方程式:实力和运气在投资中的作用》(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中,解释了实力和运气在各种领域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决定最终结果的,特别是投资领域。 可以预见的是,他书中的结论是综合又多样的。不过《成功方程式》让读者得到的明确信息是,实力和运气两个因素是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在大多数领域这两个因素几乎是不可能截然分清楚的。特别是在商业和投资领域,该领域的环境是复杂的,而且外在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该书中,莫布森提供了大量的简单模型和真实世界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系统明晰地认识实力和运气如何影响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下面将讨论莫布森书中一些违反直觉的结论。 实力的悖论 莫布森新书中的很多章节中都引用了体育领域的案例,整理分析几十年的图表和详细的统计趋势。然后,他将得出的经验教训应用于投资业务。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自相矛盾的实力悖论”,这是莫布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引述了棒球领域的一个例子。 莫布森指出棒球纪录的异常之处:在1941年,特德·威廉斯领导的大联盟有着406记击球,从那以后没有任何球员在一个赛季打过400记以上击球。莫布森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或许后来威廉斯的技术变得更优秀了,但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大联盟的其他球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相比于其他的球员,球员之间的实力差距拉小了。投手已经变得更有实力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熟练。这样,莫布森写道,大家已经步调一致地提高了实力。几十年来全联盟的所有击球手的平均打击率为260或270左右。 所以,这是怎么回事呢?莫布森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纯熟,像威廉斯一样的出色表演者会越来越少。棒球选手慢慢接近人*体能够到达的身体技能极限,一个本垒打和一个界外球的区别在于毫秒的差距。如果每个人都太有才了,一个人很难比另外的人过于优秀。 莫布森将棒球领域的事情,用更明确的数学术语解释为:“1941年,特德·威廉斯406球是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事件。如果你希望在2011年也获得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数据,那你会打380个球,相距70年后,这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是离400还是有距离的。” 莫布森进一步指出,在运动领域,可以做出一个预测,想获得绝对意义上的成绩,运气在整体效用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实力的影响会非常明显。用马拉松运动作为另一个测试案例,结果正如他所预期的一样。他指出,1932年和2008年之间,男性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结果看,获得金牌的时间已减少了约25分钟,在此期间成绩是稳步提高的。另外排在第20位和金牌得主之间的时间差距只有9分钟,而1932年是40分钟。 但是,这里的悖论是:即使绝对实力再增加,特别是当它接近理论意义上的最高极限时,在决定相对的赢家和输家时,运气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更加纯熟,变幻莫测的运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莫布森说。 莫布森将体育领域的结论用来解释投资领域的问题。为什么拥有所有发明的工具、依靠最新的现代技术和多年的经验,我们却没有获得任何更好的股票投资收益?其实,有一些证据表明,战胜市场获得相对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难。 莫布森引用了一篇经典的于1975年由查尔斯·埃利斯发表的文章《失败者的游戏》,它的理由是,如果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越来越精明,那么个人想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利就必须要变得更加努力。莫布森认为,基于20世纪的一百多年积累,人类中熟练的投资者数量不断增加,技能工具不断多样化,在决定相对收益的时候,运气变得更加重要。 莫布森指出,有研究发现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在稳步下降,方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减少。因此,投资中实力的确存在,最有实力的基金经理会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由于投资者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更便宜,技能带来的相对收益已经缩小,而且运气也变得更加重要。 事后谬论 莫布森的书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运气的影响比我们想像得更广。除了上文提到的实力悖论,莫布森还提出了一个认知偏差领域的事后谬论。 人类在展望未来时,会承认运气的影响。面对尚未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只有那些最招摇、最不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者不会预期失败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你仍然需要一个足够的运气伴你到那里。 莫布森指出,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有一种根深蒂固忽视运气作用的倾向。一旦我们赢得了总冠军,我们会认为成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棒球选手在三次机会中只要击球一次球队就能取胜,但一旦我们知道他没有做到,我们就会指责他缺乏注意力或他的挥杆不好。这就是事后谬论。 “即使我们承认未来的事件将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实力和运气的因素,一旦我们知道了结果,我们有一种忘记运气的倾向。”莫布森说。 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熟悉的。基金都会指明“过去的表现不保证未来业绩”,但过去好的表现的诱惑依然巨大。人们不相信共同基金十年以上的业绩结果纯粹靠的是运气。事实上,莫布森写道,有这么多的基金在那里,有人总是会得到这样的幸运,我们需要他们对其成功更强的解释,比如他们的投资技能来让我们相信他们的实力。在选择股票时,也是要如此,不能因为自己运气一直较好,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实力高超,而不去提高真正的投资实力,将未来依赖于运气。 均值回归 莫布森的书中提到的其他主题也会让投资者感兴趣,例如均值回归。莫布森指出,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对均值回归很了解,但他们做得却不是很好。 “当我们谈论均值回归时,每个人都点头,然而你再看人们的行为,会发现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他的书试图解释均值回归的基本知识,并提醒读者,这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理论:投资者使用更多的技能或其他长期的差异的方法,投资者的业绩回到均值的速度会更慢。他让读者考虑不同的两种活动,一种是属于纯粹运气的轮盘;一种是依靠纯技能的国际象棋,优秀投资是介于在这两种活动中间,在这两者之间位置将决定投资者的均值回归是多少。 由于至少在短期内来看,投资是一个面临着很多影响因素的活动,它很可能会更倾向于运气端的影响。长期来看,投资更倾向于实力端。 因此,假设一只基金在过去长期相对于同业平均水平表现突出,那么它的实力是有根据的。比如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不能期望落后的人突然在10分钟缩短一英里差距。他写道,你所期望的未来业绩应该综合考虑实力和运气的因素。 这就是说,莫布森确实认为长期的成功很少只靠运气的作用。不是每一个伟大的足球选手都获得了86个年度进球,事实上只有梅西拥有。如果梅西不是一个伟大的有实力的球员,他做不到这样的纪录,当然他还需要一些运气。 “不是所有有实力的人都能创造纪录,”莫布森说,“但是,所有的创造纪录的人都是技术精湛的人。”类似的规则也可能应用到投资世界,只是运气扮演着更多主导的作用。在被认为具有真正的实力之前,优秀的业绩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即使是承认基金经理有实力,也不能保证未来坏运气不会淹没卓越的投资技能。 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是美盛资本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官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在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领域的研究是最出名的。
可以预见的是,他书中的结论是综合又多样的。不过《成功方程式》让读者得到的明确信息是,实力和运气两个因素是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在大多数领域这两个因素几乎是不可能截然分清楚的。特别是在商业和投资领域,该领域的环境是复杂的,而且外在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该书中,莫布森提供了大量的简单模型和真实世界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系统明晰地认识实力和运气如何影响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下面将讨论莫布森书中一些违反直觉的结论。
实力的悖论
莫布森新书中的很多章节中都引用了体育领域的案例,整理分析几十年的图表和详细的统计趋势。然后,他将得出的经验教训应用于投资业务。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自相矛盾的实力悖论”,这是莫布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引述了棒球领域的一个例子。
莫布森指出棒球纪录的异常之处:在1941年,特德·威廉斯领导的大联盟有着406记击球,从那以后没有任何球员在一个赛季打过400记以上击球。莫布森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或许后来威廉斯的技术变得更优秀了,但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大联盟的其他球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相比于其他的球员,球员之间的实力差距拉小了。投手已经变得更有实力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熟练。这样,莫布森写道,大家已经步调一致地提高了实力。几十年来全联盟的所有击球手的平均打击率为260或270左右。
所以,这是怎么回事呢?莫布森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纯熟,像威廉斯一样的出色表演者会越来越少。棒球选手慢慢接近人*体能够到达的身体技能极限,一个本垒打和一个界外球的区别在于毫秒的差距。如果每个人都太有才了,一个人很难比另外的人过于优秀。
莫布森将棒球领域的事情,用更明确的数学术语解释为:“1941年,特德·威廉斯406球是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事件。如果你希望在2011年也获得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数据,那你会打380个球,相距70年后,这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是离400还是有距离的。”
莫布森进一步指出,在运动领域,可以做出一个预测,想获得绝对意义上的成绩,运气在整体效用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实力的影响会非常明显。用马拉松运动作为另一个测试案例,结果正如他所预期的一样。他指出,1932年和2008年之间,男性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结果看,获得金牌的时间已减少了约25分钟,在此期间成绩是稳步提高的。另外排在第20位和金牌得主之间的时间差距只有9分钟,而1932年是40分钟。
但是,这里的悖论是:即使绝对实力再增加,特别是当它接近理论意义上的最高极限时,在决定相对的赢家和输家时,运气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更加纯熟,变幻莫测的运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莫布森说。
莫布森将体育领域的结论用来解释投资领域的问题。为什么拥有所有发明的工具、依靠最新的现代技术和多年的经验,我们却没有获得任何更好的股票投资收益?其实,有一些证据表明,战胜市场获得相对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难。
莫布森引用了一篇经典的于1975年由查尔斯·埃利斯发表的文章《失败者的游戏》,它的理由是,如果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越来越精明,那么个人想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利就必须要变得更加努力。莫布森认为,基于20世纪的一百多年积累,人类中熟练的投资者数量不断增加,技能工具不断多样化,在决定相对收益的时候,运气变得更加重要。
莫布森指出,有研究发现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在稳步下降,方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减少。因此,投资中实力的确存在,最有实力的基金经理会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由于投资者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更便宜,技能带来的相对收益已经缩小,而且运气也变得更加重要。
事后谬论
莫布森的书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运气的影响比我们想像得更广。除了上文提到的实力悖论,莫布森还提出了一个认知偏差领域的事后谬论。
人类在展望未来时,会承认运气的影响。面对尚未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只有那些最招摇、最不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者不会预期失败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你仍然需要一个足够的运气伴你到那里。
莫布森指出,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有一种根深蒂固忽视运气作用的倾向。一旦我们赢得了总冠军,我们会认为成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棒球选手在三次机会中只要击球一次球队就能取胜,但一旦我们知道他没有做到,我们就会指责他缺乏注意力或他的挥杆不好。这就是事后谬论。
“即使我们承认未来的事件将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实力和运气的因素,一旦我们知道了结果,我们有一种忘记运气的倾向。”莫布森说。
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熟悉的。基金都会指明“过去的表现不保证未来业绩”,但过去好的表现的诱惑依然巨大。人们不相信共同基金十年以上的业绩结果纯粹靠的是运气。事实上,莫布森写道,有这么多的基金在那里,有人总是会得到这样的幸运,我们需要他们对其成功更强的解释,比如他们的投资技能来让我们相信他们的实力。在选择股票时,也是要如此,不能因为自己运气一直较好,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实力高超,而不去提高真正的投资实力,将未来依赖于运气。
均值回归
莫布森的书中提到的其他主题也会让投资者感兴趣,例如均值回归。莫布森指出,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对均值回归很了解,但他们做得却不是很好。
“当我们谈论均值回归时,每个人都点头,然而你再看人们的行为,会发现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他的书试图解释均值回归的基本知识,并提醒读者,这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理论:投资者使用更多的技能或其他长期的差异的方法,投资者的业绩回到均值的速度会更慢。他让读者考虑不同的两种活动,一种是属于纯粹运气的轮盘;一种是依靠纯技能的国际象棋,优秀投资是介于在这两种活动中间,在这两者之间位置将决定投资者的均值回归是多少。
由于至少在短期内来看,投资是一个面临着很多影响因素的活动,它很可能会更倾向于运气端的影响。长期来看,投资更倾向于实力端。
因此,假设一只基金在过去长期相对于同业平均水平表现突出,那么它的实力是有根据的。比如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不能期望落后的人突然在10分钟缩短一英里差距。他写道,你所期望的未来业绩应该综合考虑实力和运气的因素。
这就是说,莫布森确实认为长期的成功很少只靠运气的作用。不是每一个伟大的足球选手都获得了86个年度进球,事实上只有梅西拥有。如果梅西不是一个伟大的有实力的球员,他做不到这样的纪录,当然他还需要一些运气。
“不是所有有实力的人都能创造纪录,”莫布森说,“但是,所有的创造纪录的人都是技术精湛的人。”类似的规则也可能应用到投资世界,只是运气扮演着更多主导的作用。在被认为具有真正的实力之前,优秀的业绩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即使是承认基金经理有实力,也不能保证未来坏运气不会淹没卓越的投资技能。
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是美盛资本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官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在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领域的研究是最出名的。
可以预见的是,他书中的结论是综合又多样的。不过《成功方程式》让读者得到的明确信息是,实力和运气两个因素是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在大多数领域这两个因素几乎是不可能截然分清楚的。特别是在商业和投资领域,该领域的环境是复杂的,而且外在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该书中,莫布森提供了大量的简单模型和真实世界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系统明晰地认识实力和运气如何影响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下面将讨论莫布森书中一些违反直觉的结论。
实力的悖论
莫布森新书中的很多章节中都引用了体育领域的案例,整理分析几十年的图表和详细的统计趋势。然后,他将得出的经验教训应用于投资业务。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自相矛盾的实力悖论”,这是莫布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引述了棒球领域的一个例子。
莫布森指出棒球纪录的异常之处:在1941年,特德·威廉斯领导的大联盟有着406记击球,从那以后没有任何球员在一个赛季打过400记以上击球。莫布森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或许后来威廉斯的技术变得更优秀了,但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大联盟的其他球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相比于其他的球员,球员之间的实力差距拉小了。投手已经变得更有实力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熟练。这样,莫布森写道,大家已经步调一致地提高了实力。几十年来全联盟的所有击球手的平均打击率为260或270左右。
所以,这是怎么回事呢?莫布森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纯熟,像威廉斯一样的出色表演者会越来越少。棒球选手慢慢接近人*体能够到达的身体技能极限,一个本垒打和一个界外球的区别在于毫秒的差距。如果每个人都太有才了,一个人很难比另外的人过于优秀。
莫布森将棒球领域的事情,用更明确的数学术语解释为:“1941年,特德·威廉斯406球是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事件。如果你希望在2011年也获得一个偏离平均水平4个标准差的数据,那你会打380个球,相距70年后,这是一个杰出的成就,但是离400还是有距离的。”
莫布森进一步指出,在运动领域,可以做出一个预测,想获得绝对意义上的成绩,运气在整体效用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实力的影响会非常明显。用马拉松运动作为另一个测试案例,结果正如他所预期的一样。他指出,1932年和2008年之间,男性在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结果看,获得金牌的时间已减少了约25分钟,在此期间成绩是稳步提高的。另外排在第20位和金牌得主之间的时间差距只有9分钟,而1932年是40分钟。
但是,这里的悖论是:即使绝对实力再增加,特别是当它接近理论意义上的最高极限时,在决定相对的赢家和输家时,运气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更加纯熟,变幻莫测的运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莫布森说。
莫布森将体育领域的结论用来解释投资领域的问题。为什么拥有所有发明的工具、依靠最新的现代技术和多年的经验,我们却没有获得任何更好的股票投资收益?其实,有一些证据表明,战胜市场获得相对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难。
莫布森引用了一篇经典的于1975年由查尔斯·埃利斯发表的文章《失败者的游戏》,它的理由是,如果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越来越精明,那么个人想从别人的错误中获利就必须要变得更加努力。莫布森认为,基于20世纪的一百多年积累,人类中熟练的投资者数量不断增加,技能工具不断多样化,在决定相对收益的时候,运气变得更加重要。
莫布森指出,有研究发现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在稳步下降,方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减少。因此,投资中实力的确存在,最有实力的基金经理会取得较好的收益,但是由于投资者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更便宜,技能带来的相对收益已经缩小,而且运气也变得更加重要。
事后谬论
莫布森的书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运气的影响比我们想像得更广。除了上文提到的实力悖论,莫布森还提出了一个认知偏差领域的事后谬论。
人类在展望未来时,会承认运气的影响。面对尚未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只有那些最招摇、最不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者不会预期失败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你仍然需要一个足够的运气伴你到那里。
莫布森指出,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有一种根深蒂固忽视运气作用的倾向。一旦我们赢得了总冠军,我们会认为成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棒球选手在三次机会中只要击球一次球队就能取胜,但一旦我们知道他没有做到,我们就会指责他缺乏注意力或他的挥杆不好。这就是事后谬论。
“即使我们承认未来的事件将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实力和运气的因素,一旦我们知道了结果,我们有一种忘记运气的倾向。”莫布森说。
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熟悉的。基金都会指明“过去的表现不保证未来业绩”,但过去好的表现的诱惑依然巨大。人们不相信共同基金十年以上的业绩结果纯粹靠的是运气。事实上,莫布森写道,有这么多的基金在那里,有人总是会得到这样的幸运,我们需要他们对其成功更强的解释,比如他们的投资技能来让我们相信他们的实力。在选择股票时,也是要如此,不能因为自己运气一直较好,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实力高超,而不去提高真正的投资实力,将未来依赖于运气。
均值回归
莫布森的书中提到的其他主题也会让投资者感兴趣,例如均值回归。莫布森指出,很多人都认为他们对均值回归很了解,但他们做得却不是很好。
“当我们谈论均值回归时,每个人都点头,然而你再看人们的行为,会发现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他的书试图解释均值回归的基本知识,并提醒读者,这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理论:投资者使用更多的技能或其他长期的差异的方法,投资者的业绩回到均值的速度会更慢。他让读者考虑不同的两种活动,一种是属于纯粹运气的轮盘;一种是依靠纯技能的国际象棋,优秀投资是介于在这两种活动中间,在这两者之间位置将决定投资者的均值回归是多少。
由于至少在短期内来看,投资是一个面临着很多影响因素的活动,它很可能会更倾向于运气端的影响。长期来看,投资更倾向于实力端。
因此,假设一只基金在过去长期相对于同业平均水平表现突出,那么它的实力是有根据的。比如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不能期望落后的人突然在10分钟缩短一英里差距。他写道,你所期望的未来业绩应该综合考虑实力和运气的因素。
这就是说,莫布森确实认为长期的成功很少只靠运气的作用。不是每一个伟大的足球选手都获得了86个年度进球,事实上只有梅西拥有。如果梅西不是一个伟大的有实力的球员,他做不到这样的纪录,当然他还需要一些运气。
“不是所有有实力的人都能创造纪录,”莫布森说,“但是,所有的创造纪录的人都是技术精湛的人。”类似的规则也可能应用到投资世界,只是运气扮演着更多主导的作用。在被认为具有真正的实力之前,优秀的业绩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即使是承认基金经理有实力,也不能保证未来坏运气不会淹没卓越的投资技能。
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是美盛资本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策略官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在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领域的研究是最出名的。
在印象中,《江恩选股方略》这本书最为特别的一点是指出了投资者交易中一个令普通投资者感到不可理解的现象:交易中的运气因素。
江恩在书中指出运气因素有两种表现,一是投资者自身在交易中的运气因素,如果连续两三次失利,就应当离场休息,等待状态调整好。他并且解释说自己通常连续四五十次交易顺手时,就会自己收手,休息再来,只在很少的次数,曾连续二百多次获利;二是交易对象的运气因素,江恩说,如果你交易某个品种经常失利,经常莫名其妙的赔本,就应当考虑再不要交易这个品种。至于原因,江恩没有解释,他只告诉我们,有某些东西与你对着干就是了。可能这些原因正是江恩所说的“即使我说了,公众也不可能理解”。
其实,"运气"这东西本身难以琢磨,从科学角度看,既具有可测的一面,更多的则是不可测的神秘性。尽管谈论运气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能感受到其存在。谁都明白,但凡带有赌博性质的行当,都是很讲究运气的。许多投资者都体会到,投资也是需要运气的,有人认为投资成功的等式是三分天赋加三分运气再加四分努力。在操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一段时间你怎么做怎么错,真所谓祸不单行,甚至到了喝凉水都碜牙,放屁都磕着脚后跟的地步;而另一段时期则会感到特别顺畅,有时竟会歪打正着,单子下错了都会赢钱。那些频繁做短线的投资者对此可能会有更充分的体验。
人的运气周期是可以观察和感觉到的。从自己某一段时间的心态是否正常以及操作盈亏的起伏上,就可以体察出来。在长时间的操盘实际中,则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运气周期"的波动规律。
当你的账户连拉长红,大有斩获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大赢也可能是你大亏的开始。帐上的钱多了,往往会头脑发热,会不自觉地开大仓量。而一次失误足以让你辛辛苦苦所积攒的盈利化为乌有,甚至连本都搭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每次大赢后,应将盈利甚至连本钱都提出来,只留原始规模的资金或部分盈利在市场上滚雪球,这样既可人为控制自己的头寸规模,在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中心态也会很好,因为输得起也就赢得起!
肖乐义 原创
炒股就像人生——不得意者十之八九。
众生平等,你我皆凡人,只能得到平均分,想要超越常人,只有两个办法
一,投资中的技术性因素。
要勤于做功课。想一想你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股票里?研究工作做得到位吗?那些赚钱的人许多是每天盘后花几小时复盘的,就像围棋高手。
如何做功课呢?这主要是要深入研究交易中的技术性因素。大部分投资者认为股票交易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投资成败的决定要素有三,一是技术,二是心态,三是资金管理。技术层面的因素仅占整个交易部分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因为技术是你可能做到正确分析与判断的基础,这个技术分析,包括基本面分析与图表分析,而事实上,最好的技术分析中包括了基本分析与图表分析两方面的因素,它们本来不是完全割裂的。心态是你有没有承受市场涨跌与投资盈亏的关键,而资金管理就象一个制度,帮助你永远做到风险和损失最小化。对于大多数的职业投资人士,我建议他用两个帐户,一个小帐户,可以用于即时天天交易,不一定要赚钱,只要保持随时与市场同步的敏感性。而当发现了确定无疑的市场机会时,才运用大的帐户去重仓出击,这样通常能比较有效的保护资金的安全。
二,投资中的运气因素。说白了就是积德,人要想得到比常人多的回报,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包括施舍与给予。
《江恩选股方略》这本书最为特别的一点是指出了投资者交易中一个令普通投资者感到不可理解的现象:交易中的运气因素。许多人得志也好,发达也好,失意也好,亏钱也好,除了会找自身的原因(已经算是很理智很有自知的),往往归功于“老天”——运气好或时运不到。毫无疑问,什么事都有个气数,都有个运数,但人们往往不知道,这个运数和气数,多半也不是“客观”的、外在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也就是说,人是可以决定自己的运数的!
江恩在书中指出运气因素有两种表现,一是投资者自身在交易中的运气因素,如果连续两三次失利,就应当离场休息,等待状态调整好。他并且解释说自己通常连续四五十次交易顺手时,就会自己收手,休息再来,只在很少的次数,曾连续二百多次获利;二是交易对象的运气因素,江恩说,如果你交易某个品种经常失利,经常莫名其妙的赔本,就应当考虑再不要交易这个品种。至于原因,江恩没有解释,他只告诉我们,有某些东西与你对着干就是了。可能这些原因正是江恩所说的“即使我说了,公众也不可能理解”。
其实,"运气"这东西本身难以琢磨,从科学角度看,既具有可测的一面,更多的则是不可测的神秘性。尽管谈论运气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能感受到其存在。谁都明白,但凡带有赌博性质的行当,都是很讲究运气的。许多投资者都体会到,投资也是需要运气的,有人认为投资成功的等式是三分天赋加三分运气再加四分努力。在操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一段时间你怎么做怎么错,真所谓祸不单行,甚至到了喝凉水都碜牙,放屁都磕着脚后跟的地步;而另一段时期则会感到特别顺畅,有时竟会歪打正着,单子下错了都会赢钱。那些频繁做短线的投资者对此可能会有更充分的体验。
人的运气周期是可以观察和感觉到的。从自己某一段时间的心态是否正常以及操作盈亏的起伏上,就可以体察出来。在长时间的操盘实际中,则可以逐步发现自己的"运气周期"的波动规律。
当你的账户连拉长红,大有斩获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大赢也可能是你大亏的开始。帐上的钱多了,往往会头脑发热,会不自觉地开大仓量。而一次失误足以让你辛辛苦苦所积攒的盈利化为乌有,甚至连本都搭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每次大赢后,应将盈利甚至连本钱都提出来,只留原始规模的资金或部分盈利在市场上滚雪球,这样既可人为控制自己的头寸规模,在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中心态也会很好,因为输得起也就赢得起!
当然,一个人的“股运”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改变的,只是在一个大的提前下,你可以尽可能地改善与调整这个“气数”,愿有同感的人共勉之!
作者:蓝天向导
说到运气;人的一生中会有那么几次的,能不能抓得住或者擦肩而过就看你的了,下面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位湖北老乡,他所提到的关键词“运气”。
雷军;对就是金山软件的雷军,简单介绍下他的经历;
1969年——生于湖北仙桃;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1992年——加盟金山公司;
1994年——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
1999年——投资卓越网和逍遥网,并出任卓越网董事长;
2007年——卸任金山CEO,专注天使投资;
2010年——重返金山,执掌网游与毒霸项目;
所投资的项目 所属行业
UCWEB(优视) 移动互联网
乐讯 移动互联网
凡客 电子商务(服装,生活家居)
拉卡拉 第三方支付
创业成功的路有千千万,每个人创业成功的经验都不相同。所以,我也只能讲讲自己对创业的体会和我的一些创业思路。
到底怎样才能创业成功呢?我觉得,其实创业成功80%是靠运气,无论是谁都不例外。为什么这么讲?去年我给很多朋友推荐过一本书,叫《异类》,那本书提到成功的两个要素,我自己看完以后特受启发。在一个案例里。作者讲的是加拿大冰球队,他列了过去五年的获奖名单,让读者找找规律。我把那五年的名单仔细看了好几遍,也没找出什么规律。然后这个作者说,他研究了半天发现,在加拿大冰球队五年的冠军名单中,4月份以后出生的一个人都没有。也就是说,统计规律发现,4月份以后出生的人在加拿大就别打冰球,基本没戏。这个规律很怪,于是他就去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研究了很长时间,发现跟一件小事情相关,就是加拿大冰球队少年队的入选标准是在当年1月1日满9岁的人可以入选。大家理解这中间的规律吗?为什么1月1日入选少年队会对以后有这么大影响?我们想一想,1月1日满9岁的人,如果他的生日是1月份的话,就意味着他已经快10岁了,而如果你是12月的,也就是你刚好9岁,在冰球赛场上,那个10岁的小孩肯定比9岁小孩体能好,这样在一层一层选拔的结果里,4月份以后出生的全部被淘汰,就变成1月份出生的40%,2月份出生的30%,3月份出生的30%,4月份以后出生的一个没有。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运气,对吗?你说你的体能也很好,素质也很好,是打冰球一级棒的选手,但你是4月份以后出生的,没戏了。
再以美国IT业的成功创业者为例,比尔·盖茨在1955年出生,史蒂夫·乔布斯在1955年出生,许多数得上名字的人物全在这一年出生。对应到中国,我发现杨元庆1964年出生,郭伟、马云也是。其实很简单,1964年出生意味着他们大学毕业一两年以后,中国的电脑工业革命就开始了。而互联网行业成功的创业者,多是1972年、1973年的,这就是我要谈的运气问题。
我是1969年出生,而如果是1964年或者1972年,可能成功要容易很多。在网上一查,跟雷军关系最近的关键词是什么?是IT劳模,我工作辛苦和努力是出了名的。我们从1988年开始创建金山,到今年为止已经23年,在IT业算古董级的公司,可能很多人觉得金山软件算是成功案例,但在我内心深处,真的认为做得不怎么样。
运气是什么?
我们经历了一些时代性的机遇。这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反思的,得到的结论是:光有勤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问题是多一点点运气。有时候我也想,怎么把握成功过程之中重要的东西?怎么把运气变成可控的?我想来想去,觉得所谓的运气,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这比任何时候用对的人、把事情做对都更重要。
谈到这个问题,金山创业的艰难就不说了,这个公司一度面临着全世界最强的竞争对手微软,创业两年后,我们差点关门,当时剩下十来个人、七八条起,账上七八十万元人*民*币。从1996年开始我们重新创业,一仗一仗打过来,中间没有依靠过任何风险投资的帮助,账上从十几万元人*民*币到5亿元现金。
到了1999年,当时年幼无知,被人一忽悠就准备去上市,一上市就上了八年时间,准备过五个板块,花了1亿元人*民*币的中介费,好不容易在2007年IPO成功。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别人上市一下子就上了,没上还没死的,我估计就金山一家,准备上市像是脱了一层皮,金山就有这点顽强精神。但是我就在想,难道做企业真的需要这么艰难吗?我自己20多年来成功的喜悦并不多,失败的教训比比皆是。
再回过头来,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为什么重要?当时代性的产业机会来临的时候,浪潮会把你推到最前沿,这个浪潮所具备的力量比你自身的力量大很多倍。1999年互联网浪潮来的时候,我不能够说我理解有多深,但是我真的看到机会来了。我就决定创业,干什么事情?我觉得做电子商务比较靠谱,就做了卓越,干了四年以后卖给亚马逊。
我卖这个公司的时候,心疼了半年时间,跟卖儿卖女的感觉一样,心里真的很不好受。我后来强迫自己不在卓越网买书,当做不认识一个叫卓越网的公司。在卖公司的半年时间里,我在想,自己也不比别人笨,至少也比别人勤奋,为什么我做个企业就这样磕磕绊绊?为什么马云挺容易,陈天桥也挺容易,虽然他们也有困难,但比他们艰难的公司比比皆是。
于是在卖掉卓越以后,我就陷入了一个长达半年的思考。我想的问题是,我可以更努力、更勤奋,但是我能不能在成功路上容易一点?因为跟我打江山的兄弟们有好几千人,大将能累死三军,他们很不容易。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让整个组织跟我一样陷入苦战的境地,能不能聪明一点?后来,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是四个字:顺势而为。很多创业者都很有热情和信仰,但是太有信仰也有问题。
顺势而为讲的是什么呢?《孙子兵法》里提到,在山顶上有一块石头,我顺势而为,跑去踢上一脚,剩下的事情不用做太多,它自己就滚下来了。巴菲特讲的滚雪球,也是顺势而为。关键问题是要看清楚这个势在哪里,怎么把握。我原来站在旁边看的时候,觉得很多成功创业者是靠运气,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们在山上找了一块石头,踹了一脚,石头就自己滚下去了,如果你天天在山脚下,怎么踹都没有用。这就是我理解的,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那什么是对的事情呢?什么是对的时间点?
两个大机会
我的秘笈是,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具体怎么做?在十年前,我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你,看五年,去美国;想三年,去台湾;认认真真干好一两年,看看大家都是怎么干的就行了。接下来,我就开始想,五年后什么东西会发生,谁会是五年后的百度,五年后的腾讯,五年后的阿里巴巴?
在2005年我开始思考,五年后的中国市场,决定性的力量是什么?五年后的大山在哪里,山上的石头在哪里?我觉得做事不要苦干,要善于冥想,想五年后是什么。而五年前我的结论是移动互联网,于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投了6家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各个小的细分市场里,可能都有我的投资。
不过,一开始我说移动互联网是未来趋势的时候,没有人信。后来我终于发现有一个人跟我讲的一样:孙正义。他认为未来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移动互联网的规模会十倍于今天的互联网,这是我五年前的思考,我就认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时间点。我认为五年前差不多了,要开始酝酿了,就满大街去找石头,有一次跑去一家公司,问能不能投200万?他接受了,我说换多少股份?他说16%。这就是乐讯,我的投资显得很草率,因为五年前我自己不懂移动互联网,也不明白大家为什么用手机上网。
五年前手机上网体验真的很差,我想为什么还有人用手机上网呢?沟通交流之后我发现,原来五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不是我们用的,是农民工、军人、学生、厨师、保安用的。因为他们没有电脑,能用手机上网是种享受,跟我20年前上互联网是一样的。有了这个机缘,我就投了乐讯。后来我发现,手机上网感觉不好,很大的原因是手机浏览器做得不好。所以在2007年我就投了UCWEB,现在一个月差不多有6000万以上的活跃用户。
这就是我几年前的想法。那么,从现在开始,五年后什么企业会成功?未来五年会有什么样的历史性机遇?我们现在必须去想一想这些问题,才有机会。过去五年,我觉得第一个机会是移动互联网,第二个机会是电子商务。为什么当时我会觉得电子商务是未来?这次我看的是消费升级,我们中国老百姓好不容易有点钱了,消费会全面升级。我认为做服装毛利绝对不比做软件少,一件生产成本100块钱的东西在商场卖1500块。为什么卖这么贵,这也是我搞不懂的。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又看到了优衣库在日本的成功,十多年前它在日本,100块钱的衣服卖150、200块,靠这一招,它击败了日本其他中低档服装对手。我想,有没有可能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这一切?2007年底,我找了卓越网以前的同事一起创办了凡客诚品。这个公司从创办到完成第三轮融资只花了9个月的时间。不过,这个公司真正牛的不是完成了融资。
去年底北京市市委书记到凡客诚品参观,发现两年时间我们就能建成这么大规模的企业,他很震惊。在过去六个月,最多的一天凡客诚品销售额达到660万元人*民*币。过去传统的服装企业,超过10亿需要十年努力,过100亿需要再用十年,而今天凡客诚品已经超过10亿,才轻轻松松三年时间不到。凡客的本质不是电子商务,是消费升级,这是过去五年里面我赌的第二个机会。
过去五年我所思考的全部内容,就是怎么能够轻松一点成功,别那么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意做得特别累,可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我自己投过一些小公司,最怕的情况不是公司没钱快关门,而是不死不活的公司。前段时间我的口头禅是,送你五个字:早死早超生。为什么呢?我最怕的就是只挣个几百万利润,浪费时间。关门重新来,一定比原来快。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首先要有办一流的、伟大企业的雄心壮志,其次一定要找到大方向,如果不小心误入歧途,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想清楚。在中国,创业可能很容易挣点钱过小日子,但是想做成大事情的话,没有决心是不行的。
优视科技当初接了中国移动一个1500万元的大单,能有好几百万元利润,我投资的时候,告诉他们这个生意不要做了。他们傻了,说去年在中移动门口站了8个月,好不容易拿到1500万元单子,十个省的生意,你说不做就不做了?但是他们回去想了一个月以后,接受了我的观点。我的看法是,假如你做了,你这辈子肯定做不成伟大的企业。
天天做点小生意,这个公司怎么做大?我告诉他们,假如干的话,跟我说未来两年内需要多少钱,我投资,只要他们聚焦在关键事情上去突破。我希望创业者能够真正冷静下来想一想,未来五年,大的机会是什么?想清楚了,轻装上阵,然后聚焦,立下建立一家伟大公司的目标,在经历坎坷的时候,能够不放弃,坚持走下去。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雷军的几条秘诀:
第一条,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
第二条,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
第三条,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
如果你能把握准大的时机,把握好每个看似运气的关键点,你的成功就会变得轻轻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