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的《中国邮票史·第八卷》(1966.5-1978.12),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观点,阐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和其后两年徘徊时期中国邮票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回答了集邮界关于这一时期邮票发行工作中的诸多疑问,其权威性和可靠性是无可否认的。但是《中国邮票史·第八卷》也有一些美中不足。
一、关于邮票志号和编号问题。本卷前言讲到“……邮票志号被取消,代之以无编号邮票,即‘文’字邮票”(002页),这种说法是值得研究的。实际上,邮电部于1967年3月31日下发《关于取消纪、特邮票编印志号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邮票志号取消后,“邮票编号今后改用以下办法”,即“各种邮票(包括纪念、特种、普通、航空等)改为统一编号,自发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邮票起实行,此套邮票编为‘文1’,以后依次类推”,并规定“上述编号在邮票发行通知内仍按以往办法注明”。可见“文”字邮票是有编号邮票,所不同的是这种编号不印在邮票票面上,而是印在邮票大包封条上和大张邮票边纸上。
“文”字邮票编号是在取消邮票志号之后出现的,由此也可看出邮票志号与邮票编号是不同的。志,记号之意,邮票志号是邮票类别的标志,而套号、图号、年号等是邮票的编号。《第八卷》第二章讲到,“这批票面上无志号邮票被邮政主管部门内定为‘文’票”(037页),说“文”字邮票是无志号邮票是对的,因为“文”字不能标示“文”字邮票的纪、特类别。实际上就是“文”字邮票以后的编号邮票,尽管在邮票票面上印制邮票流水号,但它纪、特类别不明,仍然是无志号邮票。《第八卷》第三章说,“邮票志号由‘文’字邮票改成编号邮票”(154页),这就等于认为“文”、“编”邮票,都是一种有志号的邮票,全书前后说法不一,志号与编号概念混淆。
二、关于未发行邮票和撤销发行邮票问题。在中国邮票博物馆“未发行邮票卷”中,实际上有两类邮票。一类是已经设计但未获批准发行的邮票,另一类是已经批准发行印制,并由邮政主管部门决定发行、但在发行日前又因某种原因,由邮政主管部门决定不再发行的邮票。因此《第八卷》第二章第三节讲到,“在‘文’字邮票发行阶段,不但有不少已经设计完成或打出小样而未获批准发行的未发行邮票,而且出现多套批准发行后撤销发行的邮票”(083页)。以“一片红”系列邮票为例,第一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邮票,邮电部军管会已于1968年9月24日下发通知,定于1968年10月1日发行,但后来因贯彻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于1968年9月27日通知撤销发行。其后的第二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邮票修改稿,只打出小样,报送周恩来总理后即退回修改,是一套未发行邮票。第三套“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也已确定1968年11月25日发行,因票面上中国地图图形不准确,而于1968年11月23日停止发行。
另一套“毛主席给日本工人朋友们的重要题词”邮票,是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第一稿邮票一起下发发行通知和撤销发行通知的,第二章列为撤销发行邮票,而彩页却写作“未发行邮票”(图14页)。还有将“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十周年”邮票写作“未发行邮票”(图7页),也与第二章的表述不同。这套邮票邮政主管部门未下发发行通知和撤销发行通知,但它与一般未发行邮票不同。它已得到中央文革小组的同意,并大量印制,后来才通知“暂不印行”的。《第八卷》根据邮电部军管会向中央文革小组报告的提法,称其为“撤销发行计划邮票”,是适当的。(上)
(原载《中国集邮报》2004年4月20日) 来源:中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