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遂宁县志》有云:观音修于灵泉,遂州遇旱,竹木枯亡,而后观音慈悲大发,以圣水点化,久旱逢露,竹木突具灵气,遇火不化,世人以此而竹编,久长之用,方能消灾赐福,延年益寿……
安居区石洞镇土地肥沃深厚、松软湿润,极宜慈竹生长,放眼尽是层层竹林。由于竹源丰富,石洞人家家户户善织竹器,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早期,该镇多编织凉席、箩筐、簸箕、提篮等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制作精细、选料讲究、美观耐用而著称。镇上的编织高手,既能制作各种形状难度大的竹器,还可一次编出载重不差的容器,竹编手艺早已远近闻名。
普通竹子也能变成宝
竹器编织虽是石洞镇的传统作业,但过去只是农民帮补生计的手段。随着生产的发展,石洞农民与时俱进,除去传统的竹艺编制外,还把竹编融进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设计和制作新品种,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变换新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用竹子编织出富有艺术品位和家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品,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如今,竹编已成为石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财源,不少农民因此告别了旧居,建起了新楼房,石洞镇的竹编工艺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将一根根竹子处理成薄如纸一样的篾条,编织成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普通竹子也就变成宝了……
驱车赶赴安居区石洞镇,信步走进安居灵光竹艺坊,便感觉进入了由“竹”编织的艺术海洋里。门口几个大大的竹编红灯笼将店内烘托得喜气洋洋。屋内正中桌上摆放的几十张竹编字画,以其精巧的编织艺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再看过去,便是桌上由矮到高摆放的竹编屏风,前两幅是用同一篾色编织的《隐形观音图》,根据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观音像的立体效果。灵光竹艺坊老板赵勤告诉,这是他在近几年学到的更高一层的竹编技能,编织这样一幅《隐形观音图》大概需要耗费近一年的时间,当然出售价格也在万元以上。
摆在最后的一张竹编屏风,名叫《中国百帝图》,细观屏风,竹丝如发,却编织得有条不紊。赵勤说,这幅《中国百帝图》是严格对照原图编织而成,非常具有艺术价值,是目前艺术坊内最上层的竹编艺术品之一,估价可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面对的惊叹,赵勤笑着说,他曾亲手编织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手工较这一幅《中国百帝图》更为精细,去年已经以3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被游客买走了。
屏风下,只见3名竹编女师傅正在编织《观音圣像图》,她们聚精会神,用灵巧的双手将竹丝一一排列好,编织出的图案十分精美。环绕四周,还有《闹元宵》、《生肖图》、《迎客松》、《幸福万年长》、《骏马奔腾》等一组组以大众题材为主的竹编画,已经被装裱得很精美,挂在墙上,十分抢眼。赵勤介绍说,这些竹编画虽然借用大众题材,但在编织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就需要编织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才能使整幅竹编画编织得更精美好看。
赵勤特意在竹编画的对面设置了一排精美的展柜,柜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形态各异的花瓶、茶壶、茶杯。赵勤说,不仅仅是生产工艺品,我们还考虑到将竹编艺术运用到大众生活用品中去,将竹编包裹在普通花瓶、杯子上,看起来非常具有艺术品位,这些产品也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大批量出售,非常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也比较有特色。
赵勤告诉,他希望能传承父辈的竹编艺术精髓,将竹编工艺发挥到艺术创作的境界,从传统竹编的立体实用到美观耐用,从精美艺术到收藏珍宝,把竹艺编制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与遂宁的观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让竹编艺术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让古老的竹编艺术更加焕发勃勃生机。
13岁从艺的年轻“老师傅”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灵光竹艺坊的老板赵勤是土生土长的石洞人。1985年,年仅13岁的赵勤毅然放弃学业,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竹器编织,并立下了要将石洞的竹器编织发扬光大的宏伟志向。
1988年,赵勤带着父母的嘱托和祖上传下来的几件竹编器具赶赴绵阳开创自己的事业。赵勤回忆说:“当时仅仅是帮人编织凉席等生活用品,由于市场上出现一批机械编制的高档竹器,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大多数都打着某某知名品牌销售,像我们这种用手工编织的竹器销售渠道非常狭窄。大多数时候,我的生活都过得十分拮据。”
看着镇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赚了大钱,赵勤开始对当初选择运用家乡传统的竹器编织开创事业产生了怀疑。生活的艰辛和对事业的追求,让赵勤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苦苦挣扎几个月后,赵勤不忍让妻子跟着自己吃苦,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带着妻子来到眉山做起了出租车生意。赵勤告诉,做出租车生意这几年,确实赚了些钱,但是我还是放不下年轻时的理想,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当时为了学习竹编,我连学业都放弃了,难道就是为了开出租车吗?赵勤说,虽然没能从事这个行业,但家里的凉席、草帽等生活用品都是我和妻子亲手编织的,用起来感觉很踏实,有家乡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赵勤发现了竹艺致富的好门路。眼光敏锐的他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利用开出租车的空余时间,钻研竹艺,这也迈出了他竹编创业的第一步。“竹艺是个好门路,成本低,也不担风险,做好了,收入肯定比开出租车高。”由于竹编艺术操作很简单,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掌握了过硬的编织技术后,赵勤和妻子毅然放弃了年收入可达5万元的出租车生意,开始在外地办起了竹编加工厂。
冬去春来,赵勤在当地站稳脚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开始走向北京、上海等城市。当得知赵勤的一幅普通作品就能卖上千元,甚至十多万元后,许多地方政府、知名公司向赵勤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与他一同将竹编艺术做大做强。面对优厚的条件,一直牵挂家乡建设的赵勤,没有犹豫,于2006年底回到了家乡,投资办起了灵光竹艺坊。当问及原因时,赵勤想了想平静地向说道:“我是一个‘石洞人’,我的家乡也有办厂的条件,所以对于我的选择我不后悔。”
当问赵勤,“在竹编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了20多年,有什么最打动你吗?”“当然有啊!2007年2月我参加安居区首届旅游商品暨优质农产品展示会,展出的产品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省旅游商品协会司徒华会长的高度评价;2007年7月17日我又获得了旅游行业优秀人才示范岗;我所设计的《竹编观音》、《清明上河图》、《松鹤图》等竹编精品在2007年11月举办的第九届两部国际‘三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银奖。我的企业也在同年被评为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灵光竹艺坊也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企业。”赵勤最后感慨地说:“其实干我们这一行的,有什么比创作的作品受到肯定更令人感动的呢?虽然辛苦,但是我却很快乐!”
借旅游商品打出家乡名片
一位知名广告创意人曾为营销遂宁提出了六点建议。他在建议中提到:遂宁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要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集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旅游商品消费的特点和旅游者的购物喜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此外,发展遂宁旅游商品,还可以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设计者逐步提高创意水平;通过建设旅游商品文化购物街和展示馆来培育市场;帮助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强与景区、饭店的合作。既要集中打造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性的旅游商品,还要努力挖掘足“购”的市场。
赵勤对此十分赞同。“企业能发展到今天,多亏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家乡传统的手工竹编工艺推向全世界,再把遂宁的观音文化融入到竹编工艺中,通过销售特色旅游商品,把遂宁的旅游名片打出去!”说这番话时,赵勤的眼神十分坚定。
赵勤表示,他所经营的灵光竹艺坊正是以打造遂宁观音故里为契机,开发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选材上,他选用了安居特有的优质慈竹作为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加工,历经百余道工序,编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亮如锦缎的艺术精品。竹艺坊所生产的竹编工艺都是纯绿色的手工产品,既是艺术欣赏、家庭装饰的文化用品,又是艺术收藏的珍品。通过近几年对竹编工艺的深入研究,他还设计创新了竹编工艺系列,其中包括平面竹编书画、立体竹编、竹编生肖系列等共百余种产品,产品已投放到市场,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他的企业所生产的竹编工艺品已成为家乡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商品之一。
“竹编技术是石洞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小小的石洞镇有不少善编竹艺的能工巧匠,只是这些年‘养在深闺无人知’……”说到这,赵勤有些感慨,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正专注地编织一幅《观音图》,旁边站着一个年约18岁左右的小姑娘正在仔细观摩。
赵勤告诉,“这位爷爷正在教授孙子竹编手艺呢!以前镇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竹编,觉得辛苦又赚不到钱。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习这门手艺,有在外地打工的年轻小伙、姑娘也回家乡学手艺,准备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目前我的企业已经有60多名员工了,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据了解,赵勤今年还在家乡举办了竹编艺术培训班15期,培训人数达到200多人次,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00万元以上。既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留守儿童没人管和空巢老人没人问的问题。且使本地廉价的慈竹深度加工,提升了经济价值,为家乡人民保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让竹编成为石洞人发家致富的新途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了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