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图四)和硕怡亲王宝
在近年的拍卖场上,皇家或沾有皇字的藏品颇为走俏,如皇家瓷器、皇家文玩、皇家书画、皇家玺印等,这里我们专门谈谈“清代皇家的王爷印”收藏。
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出一方“諴亲王宝”(图一),成交价是104万多元。这方宝玺是寿山石质,九龙纽方形玺,底面8.6厘米见方,高9.2厘米。亲王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第二十四子允秘,生于康熙55年(1716),是雍正皇帝的小弟,因他素为父皇钟爱,且宫中读书大有长进,封为和硕亲王。曾主持过武英殿《淳化阁帖》的修篡工作,卒于乾隆38年(1773)。
2003年中拍国际春拍图册上,有一方估价70-120万元的“和硕怡亲王宝”(图二)。此宝金质九龙腾云纽,底面10.5厘米见方,高13.5厘米。怡亲王是康熙第13子允祥,他曾积极支持四哥和硕雍亲王竞争皇位,雍正继位后,立即封他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病死。乾隆时曾谕令怡亲王爵世袭罔替,传八世九王至清末。
这两方身价超百万元的硕大宝玺,都是真品无疑,但它们却不是清廷册封他们时正式颁发的亲王宝玺,而是他们受封后自刻自用的闲章。据《钦定大清会典》载: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俱清汉篆文,芝英篆(《清史稿》卷一百四,舆服三,853页)。
清朝亲王的宝玺传世不多,标准样品可见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和硕智亲王宝”(图三),此宝黄金质,龟纽,底面11.3×11.5厘米,台高3.6厘米,纽长17.5厘米,
含金量60%,重量9925克。智亲王宁,本名绵宁,清仁宗嘉庆皇帝次子,是大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后之子入继大统的皇帝,嘉庆十八年(1813)受封为和硕智亲王,他就是日后的清宣宗道光皇帝。
“和硕怡亲王宝”(图四),也是一方标准品。但大清朝的诸多亲王宝玺,并不都是按祖制铸制的,如:“和硕醇亲王宝”(图五),黄金质,龟纽,底面6厘米见方,从这件亲王宝玺的规格上看,不符合方三寸六分的祖制,只能折合成一寸九分见方,但纽式,宝文及笔划两端开叉的芝英篆书都丝毫不差,确实是真品。再如,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监国摄政王宝”(图六),这方摄政王宝玺,理应是黄金质无疑,可偏偏是银质,连镀金都没有。从这规格变小,金质变银质,两方王爷印的不合祖制上看,不难窥视出,清代晚期国运衰退,国库空虚的真实缩影。监国摄政王就是末代醇亲王载沣,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与光绪帝同父异母,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之女。历史上,这位监国摄政王还真有点骨气,当隆裕皇太后授意他宣布清室退位时,他拒不执行,也不钤盖“监国摄政王宝”,而是交出宝玺,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东北扶植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时,曾诏他去任职,载沣宁可在民国初年的北平街头以卖豆腐为生,也不去伪满洲国皇宫就职。
“多罗定郡王印”(图七),银鎏金,麒麟纽。乾隆皇帝的长子永璜,年仅23岁早逝,被追封为定亲王,其长子绵德袭郡王爵,即定郡王。这方“多罗定郡王印”是朝廷袭封绵德时颁发的郡王印。
实际生活中,清代皇家的王爷们,日常染翰把玩的宝玺,并非都是这样,请看下面:
“肃亲王章”印拓(图八),这是肃亲王自制自用的闲章无疑。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有勇有谋,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肃亲王,与十四叔多尔衮同是皇位的竞争者,顺治元年受命出兵山东大捷,回朝后多尔衮不但不奖励,反而找借口将其囚禁,还上奏皇帝处死,小皇帝顺治不忍心处死大哥,当然不准,但最后豪格还是死于狱中。此冤案直
到乾隆时方得昭雪,但后代子孙至今仍有姓“丑”者传世。末代肃亲王耆善在清室退位后,客死大连湾。这方“肃亲王章”印拓,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献上。
“庄亲王宝”(图九),寿山石质,卧羊纽方形玺,面5.8厘米见方,高10.6厘米。皇太极的皇五子硕塞,生于天聪二年(1628),顺治元年(1644)晋亲王,八年晋和硕亲王,去世后,其长子博果铎袭封改号庄亲王。这方“庄亲王宝”,就是博果铎袭封后自已刻用的赏玩闲章,现藏于民间。
“醇亲王组玺”(图十),奕五子载沣,世袭了醇亲王爵秩。在宦海沉浮不定的清宫内,许多人都是韬光养晦,笃信佛学以保身,醇亲王也是如此,这套组玺的紫檀雕盒,就是以佛教的八宝吉祥图案而雕成的。主玺是寿山牛角冻石雕刻的,“醇亲王章”,方5.7厘米,高4.5厘米 ,螭龙纽;右侧“谦思堂宝”,寿山将军洞石,古兽纽方形玺,底面4.5厘米见方,高7.5厘米;左侧“退省斋藏”,寿山芙蓉冻石,螭纽方形玺,底面4.4厘米,高7厘米。“谦思堂”即醇亲王的正房,“退省斋”则是其书房名,这套组玺是收藏家谷敏先生从美国带回的。
“诒晋斋藏”(图十一),黄玉质、盘龙纽方形玺,玺面4厘米见方,高4.7厘米。乾隆第十一子永被封为成亲王,号小厂,别号“诒晋斋主人”,《清史稿》载:“成亲王工书,学欧阳兼篆隶,是本朝嘉、道年间著名书法家”。因其地位显赫,笃弥晋代二王,故书斋名曰“诒晋斋”,这是成亲王的藏书印。
“质郡王章”(图十二),寿山石平顶夔龙纹方形玺,2.5厘米见方,6厘米高。印顶空隙处雕有“尚均”二字,当是雕刻者的落款。乾隆帝六子永生于乾隆八年,三十岁时封为质郡王,后来晋为质亲王,其书房名曰“九思堂”,留有“九思堂诗集”传世,这两方小玺应是永当郡王时的随用闲章。
纵观历史,清代皇家晋封过一百多位王爷,可留下玺印传世者,却寥寥无几,而这些形形色色的“清代皇家的王爷印,无论是材质殊同、规格大小、纽式如何、铭文工否,都是中外藏家竞相争夺的珍品无疑,其升值空间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作者:历史研究员、历代宝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