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大篆文化传承者窦德盛

1楼
小棋子 发表于:2008/1/21 10:4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窦德盛向北京奥组委捐赠的篆书作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窦德盛向北京奥组委捐赠的篆书对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窦德盛篆书中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窦德盛向北京奥组委捐赠的篆书作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窦德盛石鼓文十屏其四屏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通于群籍,始变古文,别创新体。陕西是周代和秦朝的发祥、兴盛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时涌现的大篆书体,则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这便为传承大篆文化的当代著名书法家――窦德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之源。

  窦德盛早年家居与咸阳文庙、博物馆相邻,在童年嬉戏之时,慑服于金石文字和古建筑上篆书图画般的线条和古拙的气韵,他常常站在青铜器、石雕和碑刻前流连忘返,后在父辈影响下开始“舞文弄墨”。没有钱买笔墨,他就用木棒作笔,以泥浆为墨,练书法学画画。这种不寻常的“摹练”,为他奠定了悬肘临池的基本功,造就了他以书写巨制大篆为主的艺术优势。

  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成就窦德盛学习并掌握大篆这门古老艺术的关键所在。为了学艺,窦德盛曾寻找各种机会,遍访金石文迹。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从咸阳跑到宝鸡石鼓山,见古迹,访老师,对着碑帖、名迹都要体味、研练数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向陕西著名书画家何海霞、张钖生、张晗、马兰鼎等前辈请教后,窦德盛的大篆书法造诣有了很大提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陕西书画名家何海霞就对窦德盛大篆书法独有好评:“书篆能得此功力,很有前途,但若要成自家气象,仍需增厚学养。”何先生的评价令他不但理清了在书画爱好中以篆书为主攻的思路,更加坚定了研篆终身的目标。他把钻研的目光从书法名作和碑帖逐步拓宽到经、史、集等典籍。后来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渐臻佳境的书画艺术造诣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加系统而专业的发展空间,发生了质的飞跃。

  窦德盛书法“四体”皆宜,尤以大篆享誉书坛。他认为:“大篆是我们祖先用书写表达思想的最初形式,是我们祖先朴实又自在的艺术创造,其象形、会意等创造形式,其‘铁线’、‘玉著’形成的效果,不但具有笔画构造美也具有图画美,其书品呈现出一种原始自然而又古意盎然、别具创意的美,给人以任何书体都无可企及的身心愉悦。”也许,正因如此,才使窦德盛迷上了大篆书法,成为大篆文化的挖掘和传递者。

  由于篆书多为契刻于金石上的文字,“玉著”、“铁线”重而拙,又经岁月剥蚀,其特有的篆籀、金石气很难以笔墨在宣纸上再现。人们在临摹书写中往往会专于模仿而流于刻板,又因文化在不断积累与发展,以今人之胸臆写古人之书体,应该创造性地赋予更高的审美价值,即如古代书论家张怀瓘所说:“学必有法,成则无体。”不但要“知其法”,还要“得其能”。窦德盛表示,书法家在继承中国传统书体的同时,需要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

  数十年来,窦德盛在力脱匠气上下了很大工夫。他阅读范围极广,又常游走山水间,学养日见丰厚。他创造性地把凿刻于甲骨、金石上的线条变成宣纸上的文字。尤其在把字体普遍较小的篆字如何放大、在纸上如何保留篆书的重、拙本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那个在地上蹒跚用泥浆学字的幼童窦德盛已在书画界声名鹊起,他的大篆已成为中国书坛一绝。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窦德盛作为华夏子孙感到特别振奋。他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象征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如果以中国传统艺术大篆书写中国古典文学的传世佳作,作为礼物赠送给前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友人,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也是对大篆这一古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实为精神与艺术的双赢之举。于是,从中国申奥成功那天起,他便开始精心地准备。2006年,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为祝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发布,窦德盛特意用大篆笔意书写了奥运会35个标识,这不仅凸显了篆书标识鲜明的运动特征,而且彰显出篆书艺术古奥雄健之美,形象生动地赋予北京奥运标识古意盎然的美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篆书造型与会意的和谐统一之美。2007年12月7日,窦德盛将经过数年努力创作出的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内容的20幅大篆精品,捐赠给北京奥组委,成为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接见窦德盛时,积极评价了他为北京奥运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书法家之一。

  如果用这一点来写窦德盛,来形容他“德艺双馨”,有的读者会觉得勉强。其实,窦德盛向社会捐赠大篆书法作品,并不是为了“出名”或者“买名”造势,而是为了拯救几乎失传的古老文字――大篆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使它能够受到世人重视,得到继承,发扬光大。

  在窦德盛六十多平方米的书房里,对着宽大落地窗的主墙上,排挂着与落地窗同长的文天祥《正气歌》六条屏篆书,一块块精制、飘逸的篆字,黑白相间,匀称有致地密布在宣纸上;左墙上挂的是临摹的号称“国家第一文物”的陈仓石鼓文,字拳大,俊挺秀美,如花临壁;右墙上,是丈二匹《秦昭版》,字脸大,厚重力彻,牵人凝目。而在3对乒乓球台支起的书案上,正是他应约篆写的丈二匹巨幅《念奴娇·赤壁怀古》,字盆大,沉雄大气,扑面而起。真是:满目巨制佳构,一屋古韵墨香。但见那图画般的黑字在白纸上如印如刻,如腾如挪,笔法遒劲多骨,线条筋拔墨张,润之枯之,笔意刚劲有力。构成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篆书世界。

  窦德盛说,根据考证,大篆是秦代以前古文字的总称。从文字上讲,它就是汉字的源头,从书法史上看,它是诸种书体的母体。秦代把先秦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由小篆隶变后,楷、行、草并起,这就是中国书法演变的大致过程。他说,大篆是汉字的“源头”、“母体”。过去讲,仓颉造字实际上是一种传说,汉字也不像古训学家说的那么神秘。实质上,每个汉字都是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和生活实践,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一种事物的摹写和一种生活场景的缩影,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要写好篆字就得认识篆字,要记得更牢,最好的方法就是知道古代先民造字的本意,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写起来就自如了。

  窦德盛认为,大篆是流传几千年的文字,今人书写这种古老的书体,应该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因为无论从书写者和观赏者来说,其综合修养与文明程度与古人已大不同,用笔墨在宣纸上书写古人用铁器在金石上书写的文字,其细微的区别还是有的。不能机械临摹,也不能刻意为之,而要在书写过程中随意地显现自己的个性。这与书者的综合修养有很大关系,要提高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是书者要不断加深自己的学养,遍临各种法帖,杂取百家之长,饱读经史子集,还要修炼个人品性,这样才能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现在,窦德盛身兼中国数家书画院院长之职。别看他人高马大,不胜交际,但却兴师重教,对弘扬大篆文化艺术情有独钟;别看他多次在国外书画大赛中获奖,其篆书作品不断被国家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荣宝斋、人民大会堂等展出和收藏,被国外知名人士索求,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走俏,但他从来不拜倒在金钱脚下。

  在不断取得的成就和接踵而至的荣誉面前,窦德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操守。他把目光始终放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上,作品多次向国家和公众机构无偿捐赠,多次参加赈灾义卖,被人誉为“书品和人品一样高尚”。

  进入2008年,在大篆文化园地辛勤耕耘了50载的窦德盛所创作的篆书精品集即将问世。在奥运会期间,窦德盛篆书作品展将同时在北京和西安举行。这些旨在传播大篆文化的出版和展示活动将是窦德盛艺术发展的又一新的起点。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9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