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省博新馆寻找“镇馆之宝”

1楼
二丫头 发表于:2008/1/24 10:36:00
  省博新馆寻找“镇馆之宝”  

  一批新征文物昨日揭开面纱 

   

  核心提示  
  
  在棠下“黑龙”、猎德村“花龙”两艘龙舟入住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后,更多人对这个外观被誉为“盛满珍品的容器”的建筑投来好奇的目光。作为广东省标志性文化建筑,省博新馆投资9亿元,目前已初见雏型,里边到底将有怎样的珍宝与观众见面?

  省博新馆有望于今年底开馆迎客。从2004年开始,省政府分5年拨款6000万元供新馆添置文物藏品,至今已物色到哪些新的“镇馆之宝”?昨天,省博首度将前期征集来的一批珍贵文物向外界公布。而记者也巧遇从香港运来的一批珍贵的19世纪广州外销画拆箱入库:一份1857年1月24日的《泰晤士报》,上面清晰刊印着一组当时广州的外销画:珠江口外一派千帆竞渡的场面。专家称,这是迄今找到的对19世纪广州十三行风貌最全的文献资料。

  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金宏回顾了3年来的收藏经历,意犹未尽地说:“‘镇馆之宝’是可遇不可求,我们也不敢说已经找到了,这要到开馆时观众说了算。”刘金宏透露,专家们已经锁定了几类重量级文物,希望能在开馆前征集到手,“新馆开馆时,真正的‘镇馆之宝’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历史文物
  
  类新征文物六千件

  镇馆之宝仍是谜
  
  “全广东的文化人、学者、普通市民都在关心,新馆到底能拿出什么重量级文物来反映岭南历史文化?”刘金宏说,由于广东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西汉南越王墓、“南海Ⅰ号”等大多建立了专题性博物馆,省博拿什么做“镇馆之宝”一直是专家们冥思苦想的课题。

  “大型博物馆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模式,藏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金银财宝’,重要的是能让普通人从这些藏品中看到一种生活、精神和情感寄托。”刘金宏说。据粗略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省博通过购买、接受捐赠等途径,共征集超过6000件文物。而省博原藏的书画、陶瓷、金石等各类文物约12万件,还有从广东地质博物馆接手的近4万件珍贵地质标本。省博馆藏中现有国家一级文物400余件,藏品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博物馆馆藏中位居前列。然而刘金宏认为,目前为止新馆征集文物仍然还是尝试阶段。

  刘金宏告诉记者,新馆文物征集一直受普通市民关注。2005年,省博向社会公布征集文物的清单,“尿桶粪勺”这些反映岭南民俗的生活用具也在收藏之列。专门收藏岭南民俗什物的西关藏家周永生主动将他收藏多年的一个扁担捐给省博。2006年,著名书画家杨和明家属、华侨刘秉衡家属等捐赠文物资料300多件。还有香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捐赠了清朝的《肤公雅奏图》,上有许多珍贵的清初名人题跋。

  数千件新增文物,不仅占满了省博的陈列仓库,还占用了省博一个展厅。前不久,省博还专门在黄埔租用了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库房用于存放不断进馆的文物。然而,省博新馆的“镇馆之宝”至今仍是谜,众多文物仍缺少一种“众星拱月”的气势。对此,刘金宏解释说:“俗话说鼎定中原,与中原内地相比,我们的特色不在于皇宫、帝王陵墓出土文物,所以新馆的突破点放在那些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文物上,如潮州金木雕、端砚、广彩和牙雕等。对于省博历来的强项——陶瓷、书画,要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
  
  ■自然类
  
  按《南方日报》索骥

  重金购5吨信宜玉
  
  2005年,省博物馆胡林玉偶然从《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版看到信宜当地农民从田里挖出一块5吨多重信宜玉的消息。按报道顺藤摸瓜,他们去了信宜找到这个农民,以3.8万元一吨的价格从农民手中买回。由于信宜玉的开采已经接近尾声,在阅玉无数的老艺人眼中,这块信宜玉弥足珍贵,估计以后很难再开采到如此大的玉石。

  昨天,记者在展厅看到这块乳白色石衣包裹的绿色玉石,高1.41米,长3.03米,一个成年人张开双臂都够不到边。省博工作人员请信宜当地玉器加工厂的老艺人揭开一部分石衣,露出里面的呈翡翠色的玉石。当地的工艺美术师还按照玉石的肌理雕刻成广东地图的形状。巧妙的构思设计,被专家们称为是新馆可能的“镇馆之宝”。

  胡林玉告诉记者,广东有四大玉石——信宜玉、阳春孔雀石、广绿玉和台山玉,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孔雀石。为了寻找一块理想的孔雀石料,省博专家几次下到阳春玉石市场,一家店铺一家店铺询问,经过多方打听,才寻得一宝:孔雀石上的天鹅绒、球、柱、洞等清晰可辨。

  而另一件潮州木雕的收藏可谓机缘占尽,省博工作人员到潮州凤溪镇洽谈另一件文物,碰巧得知一户潮州人家的祖屋正要拆迁,就赶过去将一整套木雕房屋梁架全部保存收藏下来。参与整个收藏过程的省博馆长助理阮华端说:“以前潮州建筑木雕都比较零散,完整的很少见。这个梁架制于民国前期,用髹漆贴金,雕刻以花鸟为主人物为辅,配有石榴等特色瓜果,这套梁架填补了博物馆大型建筑类潮州木雕的空白。”

  为了增强“自然馆”的科普趣味性,专家们从全国各地搜罗生物化石,特别是岭南生物化石。其中不仅包括从海关收缴的华南虎虎皮,还包括11米长的鲸鱼、9米长的鲨鱼。“我们一般是看到报纸上写哪里有鲸鱼搁浅,然后就专门找标本公司订做。”据了解,即将在省博新馆展出的这具鲸鱼骨骼标本是众多省级博物馆内最新、最好的一具。另外,广东出土了大量恐龙蛋,但恐龙化石却发现较少。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专家们近期还将引进一批大型恐龙标本或复制品,比如侏罗纪时期的马门溪龙标本,身长达20米,将可能入住“自然馆”。
  
  ■民俗类
  
  三大民系最鲜活

  民俗文物多空白
  
  省博《新馆陈列》设计负责人吴武林认为,省博新馆的主打展览“广东历史文化篇”中,“三大民系”的展览是省博新馆所有展览中最为“鲜活、生动”的一组展览。比如,新馆将以19世纪广州“十三行”为题材,制作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恢宏大型场景,模拟清末“十三行”商馆区的街巷、商铺、茶馆等,观众置身其中,将可以感受到十七八世纪广州作为中国最繁华商港的繁荣发达。但由于这些场景中涉及大批生活物品,浩繁细琐,大到老字号店铺的招牌、幌子,小到尿桶、猪笼都在征集之列,所以一度进展缓慢。

  负责此项征集工作的刘春喜告诉记者,目前“三大民系”中,客家部分征集比较齐全。“兴宁博物馆帮我们征集到一批民国时期客家地区使用的蒸酒器、打草鞋的机器、旧式织布机等。”但刘春喜认为,客家地区崇文重教,出了许多文化名人,但反映客家人“苦读勤读”的课本、试卷、灯盏等找起来却颇有难度。此外,广府、潮汕民系的文物征集更是存有较多空白。

  “广府欠缺的文物主要集中在商业和生活民俗这一类,比如刀钳、广州小吃商铺所用的器具、家具及老火汤煲等。上世纪20至30年代,广州出现过‘最高食府’四大酒楼,即大三元、文园、南园、西园酒楼,但是很少有实物留下来,比如广告、招牌、菜单、印有商号的器皿、婚庆酒席场面记录等。”刘春喜还透露,由于新馆内可能要模拟凉茶铺、花市的相关场景,因此传统凉茶铺外挂的打葫芦、广州历届花市的照片,专家们都在“打着灯笼”寻找。

  而至于潮汕的民俗类文物,刘春喜透露,旧式婚嫁贺寿所用的礼盒是重点寻找的目标,“专家们试图找到民国时潮汕婚礼场面的影像资料,以此作为参考在新馆内复制相关的场面”。而刘春喜呼吁,希望珠三角、潮汕地区能有更多的私人收藏家提供线索,为省博新馆解“燃眉之急”。
  
  ■书画类
  
  百年前《泰晤士报》

  外销画见证十三行
  
  建馆50多年来,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6000多件,从隋唐人写经,到元代大书家赵孟光矄,明中期“吴中四家”(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陈道复),再到清中期“扬州八家”及近代林则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墨宝,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文博界堪称翘楚。

  省博负责书画收藏的朱万章告诉记者,去年省博在广州的一家拍卖会上拍得了居廉的《钟馗图》和明代朱完的《墨竹图》,为原本丰实的书画馆藏再添新彩。但专家告诉记者,众多历代书画名家中,省博独独缺少明代书画大师仇英的墨宝。专家希望能在新馆开馆前弥补这一遗憾。

  昨天,为省博新馆特地从海外购回的一批“外销画”运到省博仓库,记者有幸目睹了拆箱过程。去年和今年两次,省博通过香港一间画廊找到远在英国伦敦的一间百年画廊,挑中了20余幅“外销画”,以每幅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价格买回。昨天,记者在这批“外销画”中见到了19世纪末广州著名“外销画家”钱纳利的作品,画中依稀可见古时广州城墙和背后的越秀山。而另外一份1857年1月24日的《泰晤士报》,上面刊印了一组(4幅)“外销画”,画面中珠江口外船只密布、各国国旗交相掩映,广州当年海外贸易的盛况尽收眼底。专家们称,这是目前反映19世纪末广州十三行全景最“全”的一个资料。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批“外销画”中,还有一幅素描画,一个头戴毡帽、大辫子的清朝人物头像下用英文标注着“LIANG- FA ”的名字。专家告诉记者,图中所画的正是中国第一位基督徒梁发的头像。

    

  相关
  
  昨日亮相的首批文物 
  
  象牙雕

  清中期雕亭台人物象牙盖瓶高约70厘米,分为上中下3截,可拆分,取自同一材质的象牙。顶部为一狮子的雕像,颈部为形态各异的12位花神;下部绘制了瑶池众仙祝寿的场景。这个象牙雕做工精致,采用了镂空雕、沉雕、浮雕等多种技术。省博花了75万元从广州市文物总店购得。
  
  外销画

  18、19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许多的外国人来广州买回反映中国市井民俗或风景的美术作品带去欧洲。而这些“外销画”中有一种通草纸画现已经绝迹,画面小巧玲拢,色彩异常亮丽,质感效果近似刺绣。其中一幅描绘了婚嫁的场景,抬着花轿,花轿上放有一对鸳鸯,生动而又细致。
  
  端砚

  这款端砚的珍贵之处在于上边刻有清末的“端坑图”。省博本来藏有诸多端砚,但独独没有一个砚台是反映老坑、坑仔岩等地砚坑分布情况的端砚。从这款端砚上,可以清晰看到肇庆著名砚坑——“坑仔岩”几个砚坑的分布情况,砚面图案中还有缓缓流过的西江。  
  
  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金宏:让观众来选“镇馆之宝”

    

  记者:5年6000万的收藏经费,对于征集新馆“镇馆之宝”想必很难吧?

  刘金宏:的确很难。有时候我们瞄准的一些文物,一遇到市场上那些“财大气粗”的收藏家,竞争起来并不占优势。比如我们曾看中一件王铎(明末清初神笔)的墨宝,但我们的专家咨询团给出的上限价格是200万元,可是这件文物最终拍到了1500万元。诸如此类的情况不少,我们的专家只能望洋兴叹。省博新馆的重点在于,能够提纲挈领地把岭南文化的精髓反映出来,让一般民众进入博物馆后能够被文物背后流淌的文化力量所触动,而不是那些价格。

  记者:新馆想要收藏仇英的墨宝,但去年仇英的《赤壁图》拍卖出近8000万元的价格,我们的目标很难实现吧?

  刘金宏:能否收藏到“镇馆之宝”,并不限于这一两年时间,我们只是希望新馆开馆时能带给大家一些震撼性的展品。但开馆之后,我们仍可以细水长流,慢慢物色、收藏新馆的镇馆之宝。

  另外我想说,新馆的收藏工作能否达到大家的预想,新收藏的文物算不算“镇馆之宝”?这需要观众说了算,而不是我们说了算。我们打算在新馆开幕后向观众发放选票,由他们选出“镇馆之宝”。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许敏慧

  通讯员 王小迎

  专题摄影:刘力勤
  
  图:

  1857年1月24日《泰晤士报》用彩版介绍当时广州十三行的盛况,昨天这张报纸回流省博,成为省博珍贵的文献资料。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