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收藏最质朴的书信

1楼
二丫头 发表于:2008/2/19 10:4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往今来,每当游子远行,夫妻分离,亲友异地,家书就成了人们突破关山阻隔,保持亲情友情的纽带,就在十余年前,我们还在真切地经历着这份体验。但时光流转,那样的体验已经变成了记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领略到什么是日新月异,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取代了灯下字斟句酌的漫笔,光速的电子邮件远远地甩掉了驿道上的邮车,直播式的语音和视频浸灭了充斥在文字空间里的无穷想象。流传千载的家书,变成了濒危物种,成为抢救对象。

    抢救对象渐渐成为收藏品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收藏家书的人不多,持续地书写家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选择与亲人用书面的形式来对话,梳理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心迹,诉说烦忧,平息情绪的人在以前很多,在现在很难找到。保留“一封家书”的习惯,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追求。在今天,保留这种追求,因为稀少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吉林大学的郝容田今年大四了,他收藏了几封家书,这也成为他甜蜜的“包袱”。“平时没有地方放挺碍事的,可遇到困难时,我就拿出家书来,看到母亲写的‘寒风起,我儿多珍重。’一句时,稀里哗啦落了一床的泪。有了母亲的鼓励,多大的困难也能挺得过去。家书带给我的精神抚慰,从前、现在和以后都不会失去效力,在手机、短信的时代,也是一样。”

    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认为,家书的价值基本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和家族层面。即使是普通的百姓家书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重大的史实是靠书信来确认的。可是具体到用家书来证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民间家书。

    2005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等主办的“抢救民间家书”活动,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家书,即用纸、笔写成的家人之间文字性的通信,包括信封,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将收藏其中的经过专家评选的100封“最具价值的优秀家书”。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海内外华夏儿女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捐献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在经过挑选的优秀家书中,我省的部分家书脱颖而出。吉林市的马氏三姐妹于1948年失散,大姐和小弟在大陆,二姐去了台湾。直到1988年再度重聚,在40年的岁月里靠着往来于两岸的频繁书信联络着亲情。此次展览就挑选了部分书信公开向国内外华人展览。

    无疑,传统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对此,省社会研究所所长郑沪生认为,千百年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个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从流传至今的一些著名家书中可以看到,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抢救民间家书,迫在眉睫!

    遗失正是“建仓”的大好机会

    方寸家书,收千年烟云,藏万里风雨。心随笔走,笔随心游,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绵延发展了2000多年的家书,在21世纪之初成为收藏品和抢救对象,这种现象不能不引发人们对于家书文化的回味与思考:曾经在中国人联络交往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的家书,竟会成为“遗产”?

    长春市民谭永新向记者展示了一封家书,是当时他大哥随军南下时写给自己未满月的儿子的:“小谭儿:我离开你和妈妈走了,走向很远的地方。一天不知要走多少里路。这是为了什么?我想你们一定不太清楚,听我讲给你们。旧社会里,总是人压迫人,人吃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那多不好呀。为了铲除这个压迫人的力量,打倒那些反动分子,所以才要革命。为了这些,爸爸才加入了革命队伍,纯粹是要为人民服务。顾这一面可就把家庭那一面失去了。在这里你妈妈就要替我多做些活了。在妈妈面前要听话,长大了要好好求学。将来都要给人民服务的,没学问是不成的。不多写了。以后我再把多的故事讲给你们听。好吧!永新弟,要把这封信给他们母子俩讲明白了。谭儿大了要好好教育他。”说到这,谭永新感慨万千,“见字如面”是中国家书最独特之处。现在每天收到很多传真信件,都是用电脑写的,尽管内容中也有问候和嘱托,但我读着还是会觉得有缺陷,这里就有情感维系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我省用信件联系亲情的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部队官兵”,其他群体写信的则非常少。与之相反,互联网上的E-mail信件传送数量却与日俱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杨进一针见血的指出:“家书为何衰落的原因自不用赘言,家书的式微却让人们不由反思现代人情感的异化。现在需要抢救的并非家书这一表面形式,而是家书的那种传统情感的维系方式。”

    虽然邮寄家书已经走到“此致敬礼”的结束语那一段,但收藏家书却如雨后春笋般悄然成长,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家书的时代正在到来。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15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