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是文化产业与金融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创新产物,主要通过邮币卡藏品的集中托管、线上交易方式,将散落在邮币卡爱好者手中的藏品兑换成“邮票股”,并可在电子交易平台上自由交易,至此炒邮像炒股一样简单。该模式使邮票、钱币、磁卡交易由传统现货、集市交易方式,发展成为集中的线上交易,为中国邮币卡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架起一座前无古人的桥梁,极大活跃了邮币卡交易活动,宣扬了中国集藏文化,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目标,服务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
一、中国邮币卡交易发展的主要历程
我国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清朝海关邮政发行的“大龙”邮票,自此拉开中国邮票收藏和交易的序幕。至今,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8-1950年),邮票交易活动的开始。这一阶段集邮活动主要以收藏和交换为主,虽然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一些邮票社进行邮票交易活动,但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交易活动较为低迷。
第二阶段(1950-1980年),邮票交易始见活跃。建国后,中国邮市进入迅速发展期,特别是1955年1月中国集邮公司的成立,更推动了邮票收藏和邮票市场的活跃。但是,由于60年代遭到“文革”的破坏,中国集邮公司1968年停业,邮票交易活动销声匿迹。直至1978年中国集邮公司恢复营业,中国邮票交易活动才开始再次复苏。
第三阶段(1980年起至今),专业邮币卡市场兴起。改革开放后,随着群众收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改善和思想观念更新,群众性集邮活动开始活跃,并拓展到钱币和磁卡交易。全国各地由集邮公司主导或自发建立的邮票市场大量涌现,97年高峰时全国有超过3000家专业邮票市场。但是97年以后,随着邮票功能的弱化和股票交易兴起,邮币卡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目前,全国邮币卡市场已经不足200家,其他或已消亡或改为他用。
第四阶段(2002年起至今),网络交易出现。2002年起,就有集邮者通过淘宝、易趣等电商平台进行交易。而后,随着“一尘网”、“邮票互动网”等专业邮币卡交易网站崛起,通过线上达成“确认”协议,采用先款后货、先货后款、当面交易等方式,进行邮币卡交易活动,进一步刺激了邮币卡交易的繁荣,日交易额开始在百万,甚至千万规模上徘徊。虽然,网络交易一定程度上为邮币卡市场注入了活力,但是依然难改这个行业萎靡的困局。
第五阶段(2013年10月至今),电子化交易模式出现。2013年10月起,以“南京文交所邮币卡交易中心”为代表,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启动。该模式采用股票式交易软件,由集邮界公认专家遴选交易品种,相应品种持有人托管到文交所,并换取相应数量电子筹码进行交易,极大促进了邮币卡交易的活跃与繁荣。中国邮币卡交易活动进入到新阶段,日交易额开始达到数亿、甚至数十几亿规模。
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即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群众需要和行业走出困局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所也已经成为邮币卡市场的稳定者、繁荣者和引领者。
二、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让文化元素与经济发展嫁接,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结合,具有活跃邮币卡市场、展示集藏文化魅力、拓展金融投资领域、体现社会责任等多重功能。
(一)消除了邮币卡投资的“天堑”。邮币卡市场是个专业性较强的“高门槛”市场,品相差异、真伪和变现难等问题,长期横亘在广大邮币卡爱好者、投资者与市场之间,易让人望而怯步,造成群众参与度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但是,电子化交易模式的出现,较好规避传统邮币卡市场的诸多弊端。专业鉴定师对托管藏品严格鉴定,杜绝了残次品和假货入库交易可能;股票式交易模式,买卖双方交投活跃、顺畅。至此,邮币卡投资“天堑”变“通途”,买卖邮币卡开始像炒股一样简单,外界资金可以自由进出这块价值洼地。
(二)赋予夕阳产业以朝阳新生。1997年以后,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股票、债券等投资市场的兴起,邮票的寄信和投资功能开始弱化,参与者锐减,新邮打折严重,集邮渐成“夕阳”产业。但是,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的出现,却对集邮进行了重新定义,主要体现在:邮资票品从过去的“垃圾堆”,变成了“香饽饽”;邮票市场价格从大幅贬值,到不断升值;社会资金开始青睐邮币卡市场这块价值洼地等。可以说,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挽救了中国邮币卡市场,并赋予其新生,让它能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
(三)弘扬和发展了中华集邮文化。邮票被誉为国家的名片,其题材主要以我国重要人物、历史活动、科技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为主,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是大百科全书和历史教科书。但是,邮市的低迷和邮票的打折,造成集邮爱好者流失严重。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开始后,不仅吸引广大集邮爱好者回归并参与其中,更吸引广泛群众的关注和参与,极大促进了邮币卡藏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宣传和弘扬,并反向促进邮币卡的创作和生产,有助于“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助于“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活跃文化收藏品市场意义重大。
(四)缔造了金融文化投资新领域。一是交易规模不断增大。目前,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所正在逐渐做大,参与人数已突破30万人,日交易额已稳定在十几亿元以上,并不断扩大,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二是投资理财功能显现。面对这一激活复苏的市场和价格洼地,不少人已经把邮币卡电子化交易作为投资理财的新途径,该领域正成为继股票、银行理财、保险业务之后,又一投资理财新领域。三是行业制度正不断规范。目前,开展邮币卡电子化交易的交易所,在各省金融办等部门监管下,按照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管理运营。各交易所也能够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不断相互借鉴,不断自我更新,在品种上市、鉴定托管、资金监管、藏品存放等方面制度规范完善,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五)促进了行业就业的发展。一是形成了新的就业链。随着邮币卡电子化交易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相关服务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已经从2014年初的200-300人,扩大到目前约一万人左右,并不断增长。同时,以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所和活跃起来的各地集邮市场为中心,又逐渐形成小“经济圈”,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行业发展。二是从业人员收入大幅增长。邮币卡电子化交易模式出现前,邮商亏本赚吆喝的比较多,不少邮商生活窘迫,商户更迭频繁。但是通过电子化交易和被激活的邮市,使他们大量沉积在手里的滞售品变成了“金元宝”,生活开始富裕起来。邮商身份开始成为一个体面职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