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温州石雕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1楼
二丫头 发表于:2008/2/22 10:34:00

美丽的石雕艺术仿佛有着无比美妙的歌喉, 温州的精美石头唱出了自己更为缤纷独特的旋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鼎盛时期有千人从业

    温州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时,王羲之为温州太守,曾用华严石刻砚,其石"如漆如油,有艳,不渗"(宋米芾《砚史》)。唐宋元明,虽可查阅的文献记载不多,但从历代出土的文物中可见一斑。至清末民初,温州石雕行业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原打锣桥(广场路)一带,开设有20余家石雕店和10多间"门对店"(石镶嵌),人称此地为"雕滑石街"。

    当时比较有名的有阮文林的"品石斋"、黄增南的"南园"、严竹青的"金石斋"、金南恩的"金石林"以及熊岩春的"美观斋"等,同时也汇聚了一大批石雕名艺人,如清末的金兼三、民国初期的尹阿岩、董绍标、黄华英、赵鹏、沈福兴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条盛载石雕艺术的行业街,有了这样一大批名艺人,温州石雕业的产品才得以远销至上海、香港等地。抗日战争时,整个行业曾一度萧条。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传统工艺十分重视,在"抢救遗产"的政策下,石雕行业又枯木逢春,发展十分迅速。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温州石雕艺术作品迭出的一个高潮时期,石雕艺术家们精神饱满,创作热情勃发,一大批石雕的经典作品就在那个时期诞生。如温州石雕的领军人物、著名石雕艺术家潘雨辰先生就先后创作了《铁骑》、《女健将》、《乘龙腾飞》、《罗盛教》、《共饮一江水》、《鲁迅故乡人物》等一系列作品,其中《铁骑》、《罗盛教》被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共饮一江水》等也被国内及日本一些博物馆收藏;石雕名艺人陈鹤林的《九炉鼎》、杨照娒的《花篮》,以其独特的美感,作为石雕艺术精品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名艺人林岩福的《吴越王射潮图》、《雁荡山》突破传统的创作手法,以其巧妙的构思脱颖而出,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此外名艺人吴克众的《竹林七贤》、陈仁寿的武将人物、赵永福的仕女、熊岩春、季金魁的山水以及林锦星的鱼类动物,都是极具特色的温州石雕经典作品,得到当时国内同行和文艺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与赞赏。

    温州石雕最兴盛的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从业人员多达千余人。除温州艺雕厂之外,遍及城区松台、洪殿、五马、九柏园头;乐清城关、四板桥、慎江、白象;瑞安白门、陶山等地,作品走出浙江远销海内外,成为我市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基于手工的传统工艺美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艺种面临着消亡和失传。温州石雕也是如此,不少艺术人才外流或者改行,单从外流到青田的石雕艺人就达200余人,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改行。

    如今,尽管温州石雕艺术面临着种种困境,但仍有不少艺术家在苦苦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他们潜心钻研,积极创作,使温州石雕艺术更趋完善,更富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说青田石雕以其石料和精雕细琢而名闻于天下,百工之乡的温州则以各类艺种的多样化创作手法作为自己的深厚底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温州石雕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而正是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些年来,温州石雕在参加全国各类比赛中,囊括了不少金奖银奖,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石雕艺术大师和优秀人才。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