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出场专家:李致忠,供职于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考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无双,我省古籍善本收藏爱好者。
鼠年春节前后,省会古籍善本收藏圈频出佳话:先有国内著名拍卖公司北京保利来省会向燕赵藏家“讨宝”,后是中国嘉德、上海朵云轩等大拍卖公司来石选拍品备战“奥运年”春季大拍。一时间,全国古籍善本收藏人士纷纷称赞我省古籍收藏的高水平。越来越多的燕赵藏家青睐古籍,愿意了解古籍,那么,古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收藏品?日前,记者就古籍收藏的话题深入采访了有关方面的鉴赏专家和资深藏家。
☆行情日渐看涨
有藏家回忆,去年中国书店举行的古籍大拍中,新入行的买家占了一半。几乎每本古书都被买家竞走,很少有流拍的现象,其中更是有高达十几万的版本被拍出,不断举牌的竞拍场面十分激烈。
不用说,目前古籍收藏已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相对于字画、陶瓷、玉器、杂项等收藏大热门,古籍收藏市场曾经比较清淡,但近年来拍卖会上线装古籍却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还有许多回流的古书再次拍卖都高出原价许多倍。相比古玩字画,古籍收藏所需要的费用比较低。这些都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涉足。
☆鉴定从基础入手
古籍鉴定入门容易,但真正吃透却绝非易事,需要藏家着手研究许多历史和文化知识。刻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的风格面貌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风尚。书籍校勘的精粗、开本的大小、版式的规制、刀法的精拙、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装帧的特点等,都可以透露出社会的时代气息。掌握一个时期刻书的风格特点,对于版刻的考定和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仍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宋代刻书的字体,是将唐代诸位大家的字体运用于刻书了,如唐代的大书法家褚、颜、欧、柳诸家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把楷书推向了高峰,而刻书的字体又恰恰需要这种端庄凝重的楷字。宋代刻书的用纸,过去搞版本的人多称为白麻纸、黄麻纸和竹纸。近年来,有关研究造纸术发展史的专家多次取样分析鉴定,认为过去人们所讲的白麻纸或者黄麻纸,是说纸的纤维形似。事实上,当时人们造纸多为就地取材,原料为树皮和竹子。
元代刻书的特点
元承南宋遗风,元初的某些刻书风格特点与旧书无大差异。但纵观整个元代刻书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黑口”:即指每版中缝线的上下两端为宽粗墨印的黑条子。“赵字”,是指元代刻书的字体大多数都模仿找赵孟頫的字,此为元朝刻书的又一明显特点。“无讳”,指元代刻书见不到讳字的迹象,不像宋版书那样,皇帝的嫌名庙讳处处可见。“多简”,是指元朝的刻书多用俗体字或简体字。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朝刻书分为早中晚三期,风格不尽相同,粗略概括起来,大约是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刻书仍然为“黑口赵字继元”;嘉靖至万历时期为“白口方字仿宋”;天启至崇祯时期的刻书又表现为“白口长字有讳”。
清代刻书的特点
清代刻书的特点从来很少有人去归纳,其实要将整个清代刻书和前几代相比较,还是有其自己的风格的。
清代刻书的字体,在清初时尚沿袭前明旧习,至康熙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非颜非柳也非赵的“馆格体”。至嘉庆年间,刻书字体也失去了旧日的舒展圆秀,而变成呆板乏神的样子。清初和元朝一样,没有避讳的习俗,但随着政治统治的日益强化,开始实行了汉族文化中固有的避讳旧习。清代刻书的用纸名目繁多,有罗纹纸、棉纸、竹纸、开化纸等等。
☆佳品日渐稀少
近两年古籍善本拍卖行情的上扬,再一次将此类收藏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两年来书画拍卖市场逐渐降温,使众多买家跃跃欲试,涉足古籍市场。
一位在古籍拍卖方面堪称元老的专家将古籍善本市场形象地比作“一座可以挖得绝的矿”。因为古籍不同于书画,它的存世量固定,而且非常有限,买家群体也是以藏家为主。真正好的藏品,一旦交易就很少会再出现在市场上。这样一来,上乘的藏品上拍量日益减少。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嘉德和上海朵云轩开辟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的时候,还有为数不少的佳品出现,当时的古籍市场可说是明、清刻本的天下。珍稀的宋元刻本亦时有所见。现在连民国的影印本乃至石印本也能上拍,而要想找一件珍稀的明清作品十分困难。
☆价值只升不降
在艺术市场,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可说是以藏家为主。古籍善本的藏家,不但需要喜欢古籍,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涵养。在这三个条件的限定下,古籍善本一直维持着一个稳定且不大的藏家群体。
然而,近几年不断有些企业家意识到古籍善本的投资价值,并携带大量资金进入市场,他们尽管不够专业,但会请专家做顾问。加之全国涉足古籍领域的拍卖行也从过去的两三家,骤增至10余家。“僧多粥少”促使古籍善本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
2006年春拍,一件清乾隆御题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以308万元人民币高居成交排行榜首,刷新了善本书籍单件拍卖的纪录。但翻看此书过去的成交记录,就能发现它在200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曾以209万元成交,不到6年涨了近100万元。
这样的大幅升值,其实是古籍善本的价值回归。上世纪90年代初,一本很好的明清善本往往只能卖到几千元,这个价格还不如当代一个二三流画家的书画作品。目前,一本明清善本的价格已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专家对其今后的涨势仍然非常有信心。
☆买书容易识书难
对于普通买家来说,要认识到“买书容易,识书难”。无论是藏书还是投资,要找到真正好书才是关键。
古籍收藏自古就有。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但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早已寥若晨星。
明代的印刷业规模大、分布广、品种多,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明代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也多有特色。明清两代的善本,乃是如今古籍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民国时期的图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且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较少,时下价格相对偏低,许多私人藏家在经济上都能承受。
另外,各个时代的名人尺牍,在古籍收藏中一直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拍几千元、上万元乃至几十万元都很正常。
古籍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要仿制一本明清刻本,首先要开一个工场,再请一批工人。一个工人一天能刻几十个字,这样刻上两三年,才能制作出一本。且不说其成本远远高于拍卖价格,仿冒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素质,不然连看都看不懂,就无从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