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北京“聚元号”——最后的传统弓箭铺[组图]

1楼
震荡上行 发表于:2008/2/25 11:55:00

  如今,现代建筑取代了宁静素美的胡同与四合院,传统手艺人和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目前,皇家弓箭铺、鬃人等几十个项目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扶植,不少老艺人的手工艺作品陆续被博物馆展览、收藏。不论是在博物馆、庙会还是文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喜欢上了这些民间手工绝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根据老杨口述编著的《百步穿杨》已经出版,这部书向世人详细介绍了“聚元号”传统弓箭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弓箭,冷兵器,中国古代战争中远距离进攻和防御的重要武器,“百步穿杨”、“万箭齐发”、“有的放矢”等成语都源于弓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弓箭在战争中的作用已完全丧失,弓箭艺人与制作工艺也逐渐消失。据说,全国只有北京还保留着“聚元号”一家弓箭作坊,只有“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还在为传统弓箭的传承而支撑着。

  北京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据说在明朝就已存在。清末,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铺子沦为民间作坊,执掌“聚元号”的第七代店主王氏只好将祖业变卖给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杨瑞林掌管“聚元号”后,增加了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等兵器的制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瑞林的“聚元号”变成了“第一体育用品合作联社”,即后来的“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之后的经营开始转向,弓箭制作暂时停下来。这一停就是40年,直到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瑞林的儿子杨文通在亲属和友人的支持下,挂起牌匾,“聚元号”重新开张。整理房间时,杨文通从床下拽出一个工具箱,拿出2个锛子对儿子杨福喜说:“这2个锛子是做弓箭用的,一个是你爷爷留下的、一个是我的,这可是咱家的传家宝啊!”听了父亲的话,儿子杨福喜也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弓箭制作,成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

  杨福喜做出的弓箭越来越多,可是由于无人知晓,一把把精美的弓箭只好堆放在本来就不大的房间里。就在杨福喜看着这些弓箭发愁时,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把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芳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弓箭的专家,不仅与杨福喜探讨起了传统弓箭的技艺,并且还购买了杨福喜制作的20把弓箭。谢肃芳成了杨家最好的朋友,还为杨福喜题写了一幅“聚元号”的金字牌匾。

  走出弓箭铺,杨福喜对我说,尽管有不少弓箭“发烧友”对传统弓箭制作如醉如痴,尽管北京市民委系统的领导为传统弓箭的传承与保留四处奔走游说,尽管“聚元号”弓箭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后弓箭铺的命运如何?仍然是个未知数……(丁卫国文/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拉弓的扳指完全是按照传统工艺用驯鹿的角制成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制作弓箭的二百多道工序都是老杨一道道亲手完成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老杨制作一把新弓从开始到完成要历时三个月或半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传统的雕翎已经很难找到,只好用鹅羽来替代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71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