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冷静之时提三问
作者:老秦
七月初,某媒体一篇《比炒股更疯狂地炒邮票》(以下简称“文章”)一文在受众群体内广为流传,在这篇文章中,对南京文交所的股东成分与监管问题提出了貌似客观的报道。这一报道出台的时间恰巧是南京文交所7月2日跌破60日生命线的当天,随后此文章又被其他媒体引用为视频资料进行电视报道。在南京电子盘回调之际,这几篇报道无疑让众多投资人已经很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笔者作为南京文交所的普通投资人,仔细看完这些报道后有些疑虑不得不问:
一、南京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成立与2013年,那么2010年的南京文交所的历史股东资料准确性究竟几何?
“文章”在解析南京文交所股东变革的历史沿革时采用了2011年-2012年的历史资料,而我们知道南京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成立批准是在2013年,而且钱币邮票交易中心只是南京文交所的一个子板块,南京文交所的股东结构未必就是钱币邮票交易中心的股东结构。并且是在国务院叫停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之后才组建的,目前南京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正在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造,其中具体进程笔者也不得而知,但具体的股份变化肯定天翻地覆。所以,拿数年前文交所乱象时的股东构成来解析目前钱币邮票交易中心的股东构成,准确性究竟几何?当然笔者也希望钱币邮票交易中心在不影响股改目标的前提下,适当的公布一些目前进程以正视听。
二、国务院已经明确规定,各类交易所管理权已经下放各省金融办,这个市场真的是无人监管吗?
笔者首先得肯定一点,电子盘作为新兴事物,确实没有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能点对点适用,互联网本身就是新生事物,监管肯定滞后于发展现状,但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后明确表示过“未知永远大于已知,一个新事物刚刚出现,还没有完全弄懂它,就要管,要去规范,那很可能就要把它扼杀了。”即便如此,今年数次对涨幅巨大、已经彻底沦为投机性质的挂牌藏品开放的数次二次托管,我们仍然不难看出省级监管部门遏制投机风险的监管意志。笔者的角度难以知道监管细节,但笔者想说,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可以逃过监管,南京文交所如果真的是监管真空,那么平安银行总行、无锡农行、扬子晚报等等一系列的大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凭什么敢跟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
三、央视焦点访谈才肯定了文化+金融的创新,大跌之时负面报道用意何在?
笔者仔细看了看“文章”内容与出处,南京文交所作为“文章”中的典型被深度剖析,并顺带带上了中南文交所。而“文章”首发媒体,属于某报业集团,而某报业集团正是某个接受央视焦点访谈的文交所的股东方。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行情节点上,由这样的媒体平台出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是有些太巧合了?笔者不是阴谋论者,但这中间的一切值得玩味。更有在某电视媒体制作的专题中,一些数年前的照片被张冠李戴到了南京文交所的头上,并且用任意加盖“骗局”等字眼搏人眼球,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问问,如果这是骗局的话,那么当地党委、政府,前去调研的央企、国企高管是不是也是做这场“局”的参与者?很多逻辑在反问中都难以推敲,轻信者还是应当冷静后好好思考。
笔者的提问的答案不同层面的人或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正想投资市场,有人看多,有人看空,这才有了行情起伏。而这个答案,有人或许还会肯定,有人也许还会否定,但无论肯定与否定,答案未必像个别媒体报道的那样。投资市场上高溢价、资本炒作等问题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中国股市难道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股市的质疑声最近丝毫没有比我们少,甚至更多。涨时都说好,跌时各路“有识之士”就开始风起云涌,行情由于连续大跌还需静待底部形成,但是大跌不可怕,可怕的永远是轻信了各路真真假假消息而失去正确判断力的操作行为。笔者一直认为,政策底已经形成,但是市场底的形成会受整个国内金融市场大环境的波动、外围近期有明显落井下石风格的唱空声音、南京所有投资会员恐慌心理的逐步平息等一系列因素。但笔者坚信,任何投资市场的底部都将先经历政策底,再形成市场底,也许我们大家多对这些信息理智一分,市场底也就早来到一刻。
危机时刻,笔者作为小散,看到的是南京与中南文交所努力救市的密集政策出台,不管中间有多坎坷,牛市和熊市的节奏转换都会政策先行开路,待所有政策利好逐步发酵,流言影响式微时,市场底便会真正形成。最后改一句话《幽窗小记》与所有人共勉:涨跌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