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继云南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后,中国平安集团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9月底,近百名投资者聚集在平安北京分工司楼下进行维权。
这一次的戏码和之前发生的类似理财诈骗事件并无二致:先是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轻信销售的话而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理财,刚开始相安无事,每月顺利领取利息,后出现危机,投资者面临本金都打了水漂的风险,业务员所属的公司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据悉,除了北京外,在上海、鞍山、郑州、深圳、杭州、天津等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均购买了平安销售的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产品。
在小米兜看来,投资者之所以愿意购买平安集团销售的理财产品,原因主要有2点。一是平安集团品牌实力强大,其销售的产品自是非常可靠;二是平安销售的理财产品利息高,且销售承诺保本保息,并由平安保险投保、平安银行提供资金托管。
不要认为是这些投资者理财经验不够才导致出现受骗的情况,面对强大的招牌和销售人员辛勤的推销,即使是投资老手,也难免误入陷阱。被骗的投资者中,投入金额最大的为650万元,最小的12万元,多数人投资额在60万元。拥有如此多的可支配资产,想必也并非没有判断力。
如今,这类事件在国内屡见不鲜,就连在安全性坚如磐石的银行,如工行、建行,购买理财产品也同样面临被忽悠的风险。出了事处理方式如出一辙,请员工来背锅,理由是兜售理财产品是员工的私下行为,公司并不知情。至于员工为什么会拥有代表公司的公章以及合同,那你也是有理说不清。
平安的员工在推销产品时承诺保本保息,但投资者在收到合同后发现,所买的很多并不是理财产品,合同上也没有保本保息一说。信息显示,平安销售的并不是本公司的产品,而是代销另外三家公司的产品,涉及金额据称达到60亿元,正因为这3家公司不能兑付,才导致出了问题。
虽然兑付方为合作公司,平安可以声称不承担兑付责任,但问题在于投资者是在倾心平安销售所承诺的保本保息才拿出投资款,他们是先付款,后收到的合同,随即发现合同上并未有任何与平安有关的表述和公章。
事发后,投资者去银行查当时资金去向发现,他们的钱只有很少一部分划至投资项目方账户,大部分钱分成多笔转至某车行、某贸易中心、包头的某农业公司等。也就是说,资金托管方并未尽到监管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平安显然涉嫌虚假宣传。
然而,由于现在平安否认平安保险承保、平安银行托管,且公司并不允许员工私下代销非平安的产品,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投资者维权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想要追回本金可谓遥遥无期。
出现这样的问题,既和投资者不细心,又和代销公司不尽责有关,但主要责任还是在平安职员方面,解决方案不能只是推卸责任,否则,失去的必定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