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除了屠呦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你还认识谁?

1楼
杨驰凯 发表于:2015/12/14 10:38:00
诺贝尔周”重头戏——颁奖礼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演。届时,全球目光都会聚集于此,见证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这里加冕。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已先期抵达瑞典,并于12月7日下午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据悉,屠呦呦将在今晚出席诺奖颁奖礼,领取属于她的荣誉。

国人骄傲,邮人纪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为庆祝药学家屠呦呦敎授成为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包括她的故乡—浙江省宁波市邮政局在内的各地邮政用最快的速度印制了纪念邮品,把中国圆梦第一人的事迹载入邮政史。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自1901年颁发至今已整整114年,其中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科学家中的一些人曾登上邮图,为世人所敬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英国生理学家贝德纳·卡茨(格林纳达发行)对神经末梢传递物质的释放机制的研究,探明了神经支配肌肉运动的生理机制,这不仅在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人的健康运动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圭亚那发行)研究神经机制—肌肉刺激和感觉器官中的神经元的功能。因他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德国生理学家奥托·勒维(奥地利发行)开展刺激迷走或交感神经并观察其末梢释放化学物质以传递其神经冲动对各自效应器官产生作用的研究,终于证明,神经并不直接影响心脏,而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出的特殊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所致,从而奠定了神经冲动化学传递学说的基础。由于他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专递,193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澳大利亚生理学家约翰·卡罗·艾克尔斯(塞拉利昂发行)专注于从事与神经传导有关的研究和对神经纤维髓磷脂的分析,阐明了神经传导的电生理机理,揭示了神经脉冲的本质。因他在研究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贡献卓著,196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丹尼尔·内森斯(马尔代夫发行)第一次把脱氧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用于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Ⅱ成功地切割了病毒SV40(猴空泡病毒)的基因分子,并制成了切割图谱。他对“生化剪刀”—HindⅡ的发现与使用,带来了对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解、人工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研制等生物技术上的突破,这些突破,实现了将DNA分解成其组成部分的可能,为解决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理解、预防与治疗先天性缺陷、遗传疾病及癌症开拓了新的道路,他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德国生化学家奥托·海恩里希·瓦尔堡(德国发行)在研究细胞的呼吸作用中发现一氧化碳能够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但特定频率的光照又能抵消一氧化碳的抑制作用。随后他又发现细胞呼吸作用的催化剂“铁加氧酶”以及对呼吸与新陈代谢有重要关系的黄酶与辅酶。因他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生物化学家卡尔·费迪南·科里和格蒂·特雷莎·科里(加蓬发行)夫妇进行了糖代谢酶促反应的大量实验工作,发现了葡萄糖的磷酸酯形式及磷酸化在糖代谢中的重要意义,了解了激素能影响动物体内糖与淀粉的转变,阐明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及葡萄糖合成糖原的酶促转变反应过程。由于他们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于194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荷兰病理解剖学家、细菌学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格林纳达发行)研究脚气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经过长期对比观察士兵、居民的饮食及显微镜检和大量临床观察与分析,他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炎,其起因是不良饮食使人体缺乏一种微量有机物质—维生素B1
(硫胺素),缺少它就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由于他首先发现食物中含有可以预防脚气病的维生素B1,为后来发现维生素在营养学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1929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匈牙利生物化学家艾伯特·冯·森特·焦尔季(密克罗尼西亚发行)1928年成功地从牛的副肾腺中分离出纯粹的维生素C,并确定其化学分子式是C6H8O6。1930年他又成功地从辣椒中分离出维生素C。由于他对维生素C的鉴定及催化作用的发现而获得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德国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维尼斯发行)在进行细菌研究中发现传染病的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得受感染者出现种种病症甚至引起死亡。他研究证实,白喉和破伤风都是由各自病原体分泌的毒素引起,动物体内注射这类毒素,血清中会产生一种可以中和毒素的物质—“抗毒素”。后来,他终于研究出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血清,被誉为血清疗法的创始人,1901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奥地利发行)较早进行免疫血清特异性的研究,他发现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不同的凝聚原,主要是A凝聚原和B凝聚原;血清中则含有凝聚素。他认为,红细胞凝成团,是含有某种凝聚原的红细胞遇到一种与它相对抗的凝聚素所致。他经过凝聚试验,发现人类的血液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A型(含A凝聚原)、B型(含B凝聚原)、AB型(含A、B凝聚原)和O型(不含凝聚原)。因兰德斯坦纳对人类血型分类研究、并发现4类血型而获得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保尔·埃利希(冈比亚发行)认为血清抗毒素(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化学过程并证明母乳能够将免疫物质传递给婴儿。他从染色分析法入手,通过比色,发现了能区别出人体、动物体内的病菌和正常细胞组织的重氮反应—“埃利希反应”,因此,他被称为血液学和免疫血液学之父,因此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丹麦动物生理学家奥古斯特·克罗格(瑞典发行)是医药科学界第一位发现肌肉内微血管调节血液循环原理的人。他通过使用自己设计和制作的肺活量计和微量气体张力计,发现呼气末了时肺泡气的氧气张力要高于动脉血液的氧气张力,并以分子弥散的方式进入血液中,创造了气体交换机理中的“弥散论”,开创了毛细血管生理学的新方向。因他发现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功能而获得19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细胞学家、生物化学家阿尔伯特·克劳德(多哥发行)研究细胞结构与机能,运用电子显微镜和自己开发的超速离心机分离细胞成分,分离出包括细胞核、细胞质以及具体的细胞器官,如线粒体、核蛋白体等,并且进一步查明了线粒体具有细胞内的发电器功能,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等细胞内各类微粒子的生理机制,开创并建立了细胞生物学,他因此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比利时生物学家科内尔·海曼斯(格林纳达格林纳丁斯发行)在研究呼吸生理方面,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机理,尤其是发现了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内壁有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中有化学感受器,分别感受血压和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证明了呼吸和血压的调节机理,因而获193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南非病毒学家马克斯·蒂勒(密克罗尼西亚)致力于黄热病病因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他通过对白鼠脑内注射病毒和解剖观察载体的方法,查明了黄热病病毒引起脑脊髓炎的病变过程;对恒河猴皮下和胃肠外注射及解剖观察,查明了黄热病病毒进入猴和人体后引起发烧、黄疸和出血等症状的过程和原因,之后,又研制出“17D”黄热病疫苗。由于他探明了黄热病病理和研制出17D黄热病疫苗而获得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丹麦科学家尼尔斯·里伯格·芬森(丹麦发行)从事光谱研究,他发现光谱一端高折射的紫外光线能使天花病人的皮肤起水泡、发高烧,轻则留下麻点,重则丧命;而另一端低折射的红光和红外线能加快天花痊愈,并能预防正常光照下引起的并发症。由此得出结论:红光能治疗天花。之后,芬森使用增加强度的紫外光线医治狼疮获得成功。他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放射治疗和紫外线消毒有着不可低估的奠基作用,因此,他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血液学家乔治·理查兹·迈诺特(圭亚那发行)早在学生时期对血液病就感兴趣,当住院医生后开始研究血液的性状。实践中,接触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恶性贫血的病人多了,对恶性贫血的治疗更感兴趣。后来,他在医院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明确了幼稚细胞与衰老细胞的区别,并证明了恶性贫血的红细胞是幼稚红细胞的增多,由于它的不成熟而影响了健康血细胞的产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美国医生威廉·帕里·墨菲(马尔代夫发行)在对各种贫血病的病理进行探讨后,发现维生素B12、叶酸都是红血球成熟时所必须的物质。


于是,墨菲与迈诺特合作,根据美国病理学家、教育家乔治·霍伊特·惠普尔关于“肝作为食物因素对血红蛋白再生作用有影响”的理论,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与研究:让病人每天食用300至600克生牛肝,经过一周时间的观察分析,在45例病人中,食用牛肝后有41例病人的贫血症状有了明显改善,两个月内红细胞数目由低含量增加到正常水平。但由于食用肝脏量太大而不宜推广,他们又进一步研究测定肝脏中的有效成分,并将这些有效成分从肝组织中提取出来,制成口服制剂便于口服和推广,随后又与物理化学家斯坦利·科恩一起将从肝脏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深加工而研制成可供肌肉注射的肝精针剂。现在,医药上使用的新研发的针剂是在墨菲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药还适用于肺炎、急性传染病、粒性白血球缺乏病及一些手术后血相异常等伴有颗粒细胞减少症的各种疾病。因此,1934年迈诺特、墨菲与惠普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