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邮票保护与护邮用品

1楼
杨驰凯 发表于:2015/12/22 11:36:00

极为珍贵、供排队欣赏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四方连带有大量霉斑,穿透了整枚邮票。邮票保存研究任重道远。

 
   
 
邮票保护的主旨思想是营造好的小环境,维持稳定状态。古墓的文物、集邮公司的库存之所以保存良好,就是长时间未扰动形成了良性平衡。我们可能对直接粘贴邮票到邮册、洒煤油观看水印、洗去背胶保存邮票等做法嗤之以鼻,但是类似的就没做过吗?阴雨天翻看邮册、横放邮册、客人非要取出邮票欣赏而无可奈何……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邮票品相分优佳次劣,价格也相差极大。而最高境界——极品的标准是:新邮票特有光泽没有失去。检查邮票品相自然也看光泽,但没有经验很难把握,且受当时观测条件影响。有效的方法是观察最容易损伤的部位。背胶容易因潮湿或发霉而变质损坏;齿孔边缘大量的毛絮容易吸附脏粉,忠实记录了交易、翻动的次数。

 
   
 
我国超过三十年的邮票品相一般都不是很好,偶尔见到极品反而觉得稀罕。国际邮展上可看到倒流回来的中国邮票品相极佳,像刚印刷好一样,似乎还带有油墨的香味,让人不忍去触摸它。国内也可以遇到一些极佳品相的老票,但那大多是刚从邮票公司里出来,已在保险柜里静静躺了数十年的。年代久远并非必然发黄发霉,仅是因为我国邮票保护环境不佳。随着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很多人已经有财力从国外购回中国早期邮票。但若没有相应提高保护水准,增进保存研究,制造出能完好保存邮票的护邮用品,那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流居海外的中国邮票躲过了文革十年浩劫,且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假如我们还没有能力保存好,还不如仍让它们呆在国外呢。

 
     
邮票完好保护需要的周边环境,包括温湿度等宏观环境和邮票周围的微观环境。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邮票的损坏:

 
     
温湿度
较为合适的为15-25℃和50-65%湿度,且需恒定。南方潮湿,一定要将邮册放在阴凉通风而干燥的地方。梅雨持续时间太长,湿气会慢慢被物品吸收,没有层层的保护,是难以抵挡的。最好使用空调,或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通风干燥。北方则要注意干燥。过分干燥会让邮票脱水卷曲变形,同样是不可逆转的。

 
     
氧化
氧气无处不在,比控制温湿度难得多。鉴于书籍发黄是从暴露面积最大的页边缘开始的,邮票应让其他替代品与氧气接触。替代品材质也要长时间保持稳定。不稳定的纸张如报纸、复印纸等要避免与邮票放在一起。

光线
长时间强光照射会加剧氧化,导致油墨和纸张变色。阳光下曝晒更是万万不可。

 
     
霉菌
霉菌有很多种,表征不一样,合适生存环境也各异,一般在25℃和65%以上发展繁殖迅速。纸张、背胶、油墨都可能成为霉菌的养料。霉菌通过相互接触或媒介(如尘埃)传播,因此要注意隔离已发霉的邮票,而不管它有多珍贵。不同版别的邮票染上霉菌后的性状不一样。影写版一般不明显体现出来,一旦非常严重,霉斑会迅速穿透整枚邮票。这样的邮票千万不可以购买。胶版邮票会在背胶或者油墨上出现一层浮尘状的霉粉,这种状况在1989年至今的胶版邮票普遍出现。出现霉斑的邮票一定要隔离处理,编年邮票相当便宜,最好是重新买一套。

 
     
密封
密封层次分好几级,对邮票、邮册、箱子等。一些集邮教科书主张将邮票密封保存,方法有将护邮袋用烙铁密封甚至使用照片塑封的方式,相反有人则认为应透气,将潮湿物品密封起来将是一场灾难。应辨证地对待,维持平衡状态是主旨。邮票不需要氧气呼吸,也不释放气体,但密封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气的交换,营造出不良的小环境,要综合考虑种种影响因素。希望使用密封方法保存邮票的集邮者提供实际应用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空气污染
空气中各种有害的气、液、固体都对邮票造成侵蚀,如房间的异味、大气污染等。灰尘是最大的敌人,不仅玷污邮票,而且会带入霉菌。杜绝灰尘杂物进入邮册。

 
     
动物破坏 红蚂蚁、蠹虫、蟑螂、老鼠等动物的破坏方式不一样,但都是致命的。

 
     
压力 集邮册横放,数本层层叠叠压在一起,这是初集邮者的通病。压力会使邮票发生粘连,一定要竖放邮册。

 
     
人为损坏 如触摸邮票、撕坏齿孔、磨擦、指甲痕、镊子损伤、跌落尘埃等等。

 
   
 
翻开邮册其实是对邮票的一次扰动,且随时可能带入有害的外界因子。护邮用品就是为了将外界有害因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著称,小小的护邮用品也是以德国的产品为先进。在1999中国世界集邮展览上曾听到两个老邮迷谈论“您的邮品要是配上灯塔邮册就齐了。”可见灯塔邮册在邮迷心中的地位。笔者在此一一介绍各类护邮用品,并比较国内的产品与德国灯塔(Leuchtturm)公司和林达(Lindner)公司等国外产品之间的性能指标差别,实事求是地寻找国产护邮用品的差距。插图部分取自两个公司的产品宣传册,在此一并感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护邮袋(Wheel)

 
   
 
完美保存邮票是历代集邮者苦苦追求的。但因技术所限,以前的保护形式效果均不令人满意。从护邮技术的一点一滴进步可以看到前人所付出的努力及惨重的代价。早期将邮票直接贴在册子上,后来发明了胶水纸——单面带胶的薄纸条,一半贴在邮票背面,一半贴在邮册上,由于需蘸水粘合,很多早期邮票的背部均因此损坏了。再后来是护邮袋,邮票放入袋中,而把胶水涂在护邮袋的背面。一个细微改进,就可能是个革命性进步。即使发明了护邮袋,改进并没有停滞不前:开始使用的玻璃纸,邮票仍很容易与之发生粘连。

 
   
 
护邮用品质量好坏的核心在于与邮票接触的透明塑料薄膜,它的稳定性决定了邮票能否长期完好保存,却经常为人们所忽视:不是所有的薄膜都是安全的。薄膜一般都是专门开发的,要求不含酸性,不含软化剂,不沾损邮票,稳定性高,同时要抗霉、防尘、透气、防潮、抗静电。薄膜内面应光滑以减少霉斑的出现,外面则应稍微粗糙,防止反光;透明度要适当,方便欣赏邮票。透气性能可以防止潮气不散发。静电吸附性能,不吸附灰尘。恰当的摩擦力能保证邮册倒置而邮票不掉落。这些特点国产护邮袋很少提到,而这正是国内护邮用品的软肋。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专门的护邮袋薄膜,中国的护邮用品没法真正提高水平,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我国的护邮袋一般与插册一起使用,而国外更多的是编组邮展用,并不用来长期保存邮票。国外护邮袋是长条型的,宽度一定,高度不一,需要时则用专门裁刀裁切。背面涂有专用胶,是专门为邮展设计的。

 
   
 
另一种是裁成固定规格,国产护邮袋都是这种样式,适应了我国邮票票幅的单一。由于对各品种比例缺乏统计,往往常用规格已经用完了,其他的还剩下很多,让人无奈。后来一种规格一包,总算解决了问题。国内最流行的黑底/透明护邮袋三面密封,不透气,潮湿的邮票或吸收的潮气不能及时散发出去,放入一段时间就会在齿孔附近形成白色印记,可以判定是霉菌,而且还会缓慢发展,几乎无可避免。它的产生并不是因为邮票,邮局领出的新邮放入袋中,甚至未使用过的袋子,只须有合适的间距,霉菌印痕就会在那里生成。根据抽样的情况和长时间观察,当印痕出现数年后,邮票光泽就会失去。此种材质的护邮袋不适合用来保存邮票,是邮票的隐形杀手,原因在材质、透气透湿性、吸附性上。但遗憾的是,大部分集邮者仍然使用这种袋子。大家可以取出装在这种袋里的邮票,检查护邮袋有没有白色齿孔印痕,邮票光泽有没有失去。国内也有另一种材质的袋子,比较厚,表面比较光滑,放入的邮票不会出现霉斑。

 
     
插册(Stockbook)

 
   
 
一般中国集邮者得到的第一本集邮册的样式。每页按一定的间隔嵌上很多细长明条,邮票就插在透明条里。我国早期集邮者克服困难,用玻璃纸+纸板的方式自制了插册,还由此获得了特别的乐趣,但这样的邮册保护能力实在太差,自行制作已不再值得提倡了。本质上说,插册邮票密度过大,仅用来暂时储存邮票,不适合长期储存。中国集邮者还在上面套上了护邮袋,实在不是好的保存办法,尤其是潮湿的南方。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把带有霉菌的邮票与好的邮票放在一起。插册是细菌传播的温床,把一枚发霉的邮票放入防护措施再好的邮册,也是于事无补,还会感染其他好的邮票。

 
   
 
透明条的材料、松紧程度非常关键,太松会滑落、拱起,太紧则形成张力。插册的基板有白色、黑色的,各有好处。纸板基材最好是纯粹的木浆,要保证几十年不发黄,不应该带有漂白剂、不稳定的添加剂。碳酸钙可以使纸质更加持久,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粘合剂也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插册类似于书籍,因此装帧也是非常重要的,装订形式有精装、平装、活页等。

 
   
 
邮市上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双保护邮册”。A4大小的纸板,用各种规格的明条分割,然后两片纸板背对背放入塑料薄膜制的袋子里。其实它出身是办公用品,减少文件翻阅污损的,不知道是谁想到用来装邮票。它的优点是邮册外层有整幅的塑料薄膜覆盖邮票,灰尘不容易进入,适合邮市交易。缺点纸板太薄,有一定的吸水性,直接将邮票放入,加上频繁欣赏很容易使邮票变黄。如果不加护邮袋直接接触,邮票背面容易发黄,并且A4纸上也有黄斑。纸张不稳定不抗霉是中国护邮用品的通病,纸张的稳定程度决定插册的寿命。我将一些从邮局购来的全新邮票放进去,外面再用拉链的塑料袋封装。在潮湿的南方放了三年,使用厚护邮袋,未专门通风干燥,至今未发现霉斑,保持了邮票的光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国外插册封皮手感很好,不是硬梆梆的塑料皮。两页之间贴的是两张玻璃纸,可以更好地隔绝两页邮票的互相干扰,翻动时就不会让隔离纸进退两难了,比国内的单插页要高一筹。插册隔页使用了透明的纸张,看上去十分美观,明显提高了档次,不用翻开就可以直接看到邮票。这样细小的设计非常贴心,也很科学。大多国产插册就没有这样的设计,隔离纸很薄,经常折曲脱落,很碍事,起不到保护作用。装订方面也是有一定的讲究。大本插册相当于一本精装书,页数多了,就不容易平放,而双节装订设计,可以保证翻页时页面保持水平,是很有创意的设计,也是一个卖点。灯塔的一种加强版插册,纸板特别厚,在底板覆盖一层塑料片,再热贴上较宽的透明条,相当于双层护邮袋,保护及视觉整体效果都很不错。这就是思路的问题,我们可以突破常规,基板不一定非得是纸做的,不一定要装订,可以是活页,透明条也可以改成双条等等。

 
     
定位册(Illustrated album)

 
   
 
定位册是邮票的最佳归宿。它包含一个国家若干年发行的邮票,上面印有各枚邮票图案,以此确定邮票的位置和大小,收集者很容易知道离集全还有多少差距。定位册经过细心编排,邮票错落有致,整体设计美观大方。装订形式和质量是最明显的外观形象,为人们所直观了解,也是反映定位册档次的窗口。

 
   
 
中国普及使用定位册始于八十年代初,中国特有的邮票编号标注系统与其思想一对接,定位册便如鱼得水,欣欣然发展起来了,并形成了中国集邮者按图索骥的收集习惯。我国常用的定位册形式是略大于邮票小薄片,三边敞开,靠静摩擦力夹住邮票,底面胶粘到邮册上,已经成为传统样式和事实的标准。它透气性能较好,却不利于防潮防尘,若两层闭合不紧密,容易从外面带进各种杂物如灰尘,头屑等。保护邮票的PVC薄片太小,加上国产邮册整体质量不高,夹住邮票的静摩擦力不足,邮票经常在翻动的时候移动、倾斜,与薄膜发生磨擦——娇贵的影写版邮票,只要轻微的磨擦就会使其表面磨损。

国产的定位册档次相差很大,有印着各种精美图案的豪华高档册,也有十元一本的简装本。但薄膜样式均是一样的,为的是节约成本。早期或者廉价本只有一片保护薄膜,邮票直接与纸基板接触,不利于邮票保护。粘胶涂抹不均匀;薄膜只有一个品种。国产的PVC薄膜都比较硬,韧性强,这是从手感上体会的,其实意味着材料的不同。定位册刚买回来时经常带着浓重的胶水味,似乎从未考虑到胶水散发的化学物质会不会与邮票发生反应的问题,也暴露出做工粗糙。纸板一般超过5年就发黄,影响了定位册的寿命。现在国内邮册朝印刷精美、装帧豪华方向发展,但在邮票保护方面没有多大进步。2002年北京邮票与钱币博览会的专供邮折已经出现了齿孔印痕,而且薄膜静电吸附了大量的灰尘。

 
   
 
灯塔是相当好的定位册了,有为中国制作的版本,设计编排也根据国人的习惯制作。薄膜是双层的。PVC塑料片的柔软性好,产生的摩擦力能保证邮票不移动,即使倒过来也不会脱落。翻动的时候邮票及薄膜仍保持平面。但它还是有些缺点,一是这种薄片保护形式,再则价格昂贵。林达公司有一种定位册,以大面积的PVC薄片做底,裁出比邮票略大的长条,用热塑封住长条三条边。翻起可以很方便地观察邮票的背面,而且邮票绝对不会滑落,周边防护也很好,放入高档邮票会有一种超雅脱俗的感觉。这种邮册使用大面积材料,成本方面自然没有优势,而且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很高。很难想象一个灰尘满地的房间,使用这种邮册会有好的保护效果。高档邮册都有一个封套,可以防尘防潮,提供良好的保护,竖排的烫金文字提醒人们不要横放邮册。如果你有几大本这样的邮册,好象拥有几部典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作为集邮者,有没有梦想过一种得心应手的邮册,来妥善安置心爱的邮票?经常使用的邮册能否让我们满意?是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样式是最好的?为什么想不出有更好的形式?不应固步自封,其实惯用的样式也只是舶来的。

 
     
活页贴片(Ring blank page)


 
     
活页贴片用来参加邮展,或组成活页插册,或作为活页定位册的补充。

贴片种类很多,全白的,带黑边的,带或不带装订孔的。由于贴片比较厚,一般参展都是打印在和贴片一样大小的纸上,这样贴片可以重复利用,节约成本。不过直接打印在贴片上另有一番效果。以前流行的打印在纸条上再粘贴的方法已经较少使用了。

 
   
 
带有装订孔的活页贴片册,内页仿照邮展贴片形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和内容来进行个性化编组,制作成类似邮展贴片,再用活页封套装订起来,可以体会制作邮集的乐趣。

一种带护邮袋活页的贴片有很多规格可以选择,它比插册保护性好,可以长期保存邮票,方便观看邮票的背面。可以作为新一年定位册未发售时暂时存放新邮的地方,或者定位册的扩展。由于各个公司的活页贴片尺寸、装订孔齿数及位置不一,因此选择了哪个公司的款式就意味着将一直使用该公司的产品,要慎重考虑之后再做决定。

 
     
封片/小型张册(Envelop & Postcard/Sheet Album)

 
     
一般集邮者收集到很满意的封片后却简单地放到一边,一是不太重视封片保存,二是缺乏合适的保存手段。

 
   
 
封片的特点是够大,够多,占用的地方很大,一般很难有那么大那么多本的封片册来保存。因此很多人就是直接将很多信封放在一起,再用一个盒子装起来。这样带来的问题很多。有些封片带有可互相传染的东西,比如不稳定的纸张填料、邮戳油墨、霉菌等,很容易染到相邻的封片。而且那么多的封片大小不一,互相摩擦撞击边角,很多的封片都因此损坏了。

 
   
 
保存信封,要按类别和尺寸大小分门别类,给每个信封装上封套。封片如此之多,对于不同档次的封片给予不同待遇是合理、必要的。名贵的应放入高档的封片册保存。TP、FP印刷很精美,表面都是上了光的,但也容易因摩擦而失去光泽。我是用一张油光纸将它夹住,再放进一个3号信封里,然后在盒子里竖放。原来使用的是2号信封,后发现太小。对信封也是可以这样保存。JF、PF虽然很漂亮大方,规格一致,但过大的尺寸对保存是很大的挑战。国外有蜡纸做的透明袋,可以装邮票或者信封,而不需拿出来查看。

 
   
 
封片的大小不一。册子也就有很多款式,与其规格相对应。明信片的规格相对固定。一般是两个或四个明信片排列在一起。封的大小则多变,因此种类稍微多了一些,一般以标准规格逐级递增,把相似尺寸放在一个册里。邮册最好有阻隔用的薄膜或者纸板,要考虑翻动时是否方便,以及会不会发生摩擦。

小型张珍贵又脆弱。国内的小型张册显然太差。和冲洗照片送的低档像册没多大区别。横长方形的册子,上方开口,里面仅有一层薄纸,翻阅的时候容易引入灰尘、扭曲、摩擦及磨白小型张四角。

 
     
镊子(Stamp tweezers)

 
   
 
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一般为不锈钢质地。按头部形状分有扁尖、扁圆、扁方型。镊尖部分有弯与直之分,镊身亦有长短之区别。选购时要挑选尖端扁平、光滑、松紧适度的。最重要的头部是不能太锐利,用其他的如医用镊子夹取邮票是绝对不可取的。

 
   
 
越是小的东西越是检验一个国家工艺制造水平的窗口。好镊子用起来得心应手,不好的则很别扭,甚至对邮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以前所用的镊子做工比较粗糙,防止手滑动的横条纹很细,不均匀。它应该很容易开合,两片夹头互相保持水平和良好的弹性,夹住时不侧面滑动。就是这样的很小要求,我的镊子却没有达到。每次都得掰动它才可以维持头部为平面,而且两个头部互相夹合时不准确,还相互滑动。后来我使用了灯塔的镊子,就没有这些烦恼了,不过代价是原来镊子的两倍多。

 
   
 
有些人用镊子夹取邮票,封片就免了,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坚持使用镊子。用手直接触摸必然留下油脂,时间一长该处最容易出现发黄的情况。应使用顶部稍宽的镊子,以防封片折损。还希望产商研究封片专用的镊子。

使用镊子需注意不与邮票发生摩擦,如来回衬擦,与邮册摩擦等,还有就是压力勿过大,以免将邮票压出痕迹来。镊子的头部要保持清洁,勿用手触摸;使用后应及时用干洁的布或软纸擦净,再放入纸袋或专用护套中。

其他护邮用品

 
     
这些都是国内少见的,值得国内护邮用品生产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

 
     
插票卡(Stamp box file)

 
   
 
适合需要随身携带邮票,去邮票公司取票或者和邮友交换,都是很好的载体。我最经常用的是一本书。如果没有宽敞的地方放置邮册,那么它也可以作为一本容量很小的临时插册。

 
     
干燥本(Dry Book)

 
     
新买回来的邮票并未干燥,需要进行干燥。刚洗下来的邮票也是如此。这个本子也是霉菌传播的媒介,最好区分使用。

不是护邮用品的用品

 
     
温湿度计

监控外界环境变化情况。温度计有水银和红色酒精式,都是刻度形式的。现在已经有电子式的仪表出现。最好不要使用水的刻度式湿度计,以免倾倒,电子式的实在难找了。

 
     
气调箱

这是给相机提供的星级待遇。它可以提供比较恒定的温湿度,是发烧摄影师的装备之一。它使用电源可以对进出的空气进行调节。还可以放置防止相机发霉的挥发性药剂。显然使用药剂的方法绝对不适合邮票。这种气调箱也许对南方的潮湿天气有所帮助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328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