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为什么银元的价值炒的沸沸扬扬?

1楼
杨驰凯 发表于:2016/2/19 13:32:00
钱币收藏专家窦海表示,银元不仅只有“袁大头”,从明代崇祯四年起,先后发行了各种银元640余种,其中以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银元居多。两者相比,晚清银币的价值要普遍高于民国银币,因为发行量和存市量相对较少,价值相对较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银铸币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开始流入国内,当时被称为“洋元”。

虽然流入较早,但官铸银元始于1890年,当时在广东省铸模成功后,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后仿效铸造银元。而且,在1910年9月,清政府还发布了“币制则例”,规定以银元(含银七钱二分)为国币,首次应用于流通。

“鼓铸银元,这是最初的传统制作工艺,但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吉林机器局采用机器自铸银元。”窦海介绍,有一种银元叫龙洋,便起源于这一时期。当时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广东造币厂铸造,正面为“光绪元宝”,上圈有“广东省造”,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

从此之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称为龙洋。但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明弘治年纹银一两 :

银子可分为足银和纹银两大类。足银: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称足银。纹银:含银量千分数不小于925的称纹银,也称“925银”。纹银通常是用92.5%银加入7.5%铜混合成。由于掺入了铜,其制成品在打磨后的光泽,比足银更加耀眼明亮。在明代,纹银是表示品质优良的好银子,但无具体的标准。到了清代才把纹银作为银子成色的标准,法定标准含银量为93.5347%。

这枚明代“大明弘治年纹银一两”银元,直径约5厘米,边缘厚度约0.2厘米,中间厚度为0.35厘米,重量为33.8克。面文中间为楷书直读“大明弘治年”,两侧分别为“纹银”、“一两”。背文为一硕大的篆书“寿”字。楷篆两体,端庄娟秀。“弘治”二字与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铸“弘治通宝”小平钱中的一个版别风格甚为相似,颇具明代书体特点。包浆深灰色,陈旧老成,字口边缘光滑,磨损自然。钱风朴实无华,无任何纹饰。这是一枚最早使用“纹银”字样的银元。

明代一斤等于585.769克,一两应为现在的36.1克,此币的重量应为八钱六分二厘,所以面文上的“纹银一两”是记值,并非记重,即它可以按纹银一两的面值在市场流通。 这种仿西洋铸制银元也可称为银饼,清道光年间有福建漳州军饷银饼、台湾寿星银饼,咸丰年间有王永盛银饼,这枚弘治寿字银饼要比上述银饼早了三百多年。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我国一枚最早的仿西洋铸制银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提到银元不能不提到袁大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解决军费和提高个人政治地位而发行银元货币,因银元铸有他的侧身图像,故此又称“袁大头”。

“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我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光绪年间,由于各省铸造银元,却和当初铸造纹银一样,不仅重量和成色不能统一,数量上也难以控制。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军用票,币制更加混乱。

虽然“袁大头”在市场上较常见,价格不是很高,但由于停止流通的时间较长,加上解放初期的大量兑换,仅存的银元又大量损失,存世量很少,现在散落在民间的数量相当有限,决定了它的上升空间。

“袁大头”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历史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拍卖行向来被视作收藏投资市场的晴雨表,收藏投资界追捧什么,拍卖市场就会投其所好拍什么。专门征集钱币,开钱币拍卖专场,这都是因为:古钱币价格上涨,尤其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机制银元,更是恶狠狠地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91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