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战国时期,驿途上也用过一种称为“封传”的证件。据《史记》载,孟尝君从秦国被释放回齐国时,秦昭王后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来。但孟尝君已经乘快车逃跑了。他更换了“封传”,变换姓名,夜半混出了函谷关。秦昭王命快速邮车迅速追赶,也没有追回。唐朝学者考证,这种封传,就是后来的驿券,一种在驿道上行驶的证明。上述故事,就是孟尝君利用门下食客鸡鸣狗盗之徒伪装鸡叫赚开关门的典故。
秦国通过关卡的通行符证制度很严,据说,此制为商鞅所定,而后来,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离秦国时,在一客店里却因无证件而被扣留,终于被秦军所获。
战国时期,别的诸侯国也用符信。1957年在安徽寿县曾发现“鄂君启节”,就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为青铜制,有两组,每组原为五枚,合之成竹筒状。上面有错金铭文,写着持节者所拥有车船、通行路线等事项。持此节者,在沿途各驿站,可以免费食宿。
战国时期,符节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就用途说,有路节、门前符节等。从形状讲,则有鹰节、雁节、龙节、虎节、马节、熊节等。
关于符,战国时期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有名故事。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写信向魏国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几次请求他的胞兄魏安釐〔xi西〕王出兵,都未得到允许。信陵君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的合作,盗出虎符,夺得兵权,率领八万精兵救了邯郸之围。这一虎符便是当时调兵的凭证。这是战国时期调兵遣将的信物,必须由通信使者持虎符的一半去和军管将领手中的另一半合符,命令才能生效。
持有符节的使者,在通信过程中拥有特权。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况,他可以优先通过;宣布戒严时期他也可以不受限制破例放行;他还可以迅速地见到君王。但是他们的通信时间,由有关部门给他们规定了期限,必须在什么时候到达何地,都有一定规定。这叫做“皆以道里日时课”,保证了通信的按时到达。
战国时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单骑通信越来越多,“遽”这个字也即有了骑马通信的含义。除国家重大事务交由专使、特使去办理而外,当时一般通信的权力逐渐下移,交给职务较低的下层官吏负责,这些人名称叫“信臣”、“候吏”、“传言”等。众多名称的出现,说明通信业务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