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古玩交易沿袭的"行规",然而在成都一古玩市场开了一家有着60年老字号的古玩商店的一位响当当的资深收藏家,在今年1月份以147万元的"低价"从卖方手中买进了"价值上亿元"的古玩。就在该藏家沾沾自喜时,却被告知这批古玩全是现代瓷器,总价值不超过8000元。警方经过半个月的追踪,为该藏家挽回了20多万元损失。近日,成都青羊警方公布案情,6名卖古玩的男子因涉嫌诈骗罪被警方刑事拘留。(详情见《华西都市报》2月25日《专家也眼花,147万买堆假古董》一文)
众所周知,在古玩市场上收藏家买到赝品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常便饭了,但出售古玩的6名男子因涉嫌诈骗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却在整个收藏界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一场关于资深藏家买到赝品责任到底在谁的大讨论也在整个收藏界悄然传开。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吴道明认为,从他自己的观点看,玩古玩的乐趣,就在于真假难辨,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主要考验买家的眼力和胆识。假如古玩市场真假一目了然,那市场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火热景象,更不会有今天这么多人加入到淘宝的行列中来。而且根据古玩市场的交易惯例,卖家没有告知文物真伪的义务,全凭买家眼力交易。在古玩交易过程中,卖方认为文物为真品,但出售后被鉴定为赝品的,因其主观上并无欺诈之意,不宜定性为诈骗,应属"重大误解"行为;对交易双方受鉴赏能力限制而无法确认真伪,但买方自愿购买的,事后经鉴定属赝品的,应依照行规、行约调整。而在这件事情中,"受害人"既然为业内资深藏家,也是在相信自己的鉴定眼光后才购买的,因此卖家出售赝品、仿品的行为符合行规,并非诈骗,资深藏家买到赝品只有自认倒霉。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这位以147万元的"低价"购买到"价值上亿元"藏品的藏家,是成都一位蒋姓资深收藏家,他在收藏界闯荡了半辈子,其藏龄应该有三四十年,在收藏界已经有相当大的名气,而且在成都送仙桥古玩艺术城还开有专业的古玩店,应该说是一生阅货无数,在古玩鉴定方面也是功力相当深厚。据本次古玩交易事件卖方的代-理人告诉记者,蒋先生作为一名业内公认的资深收藏家,是在看到这批藏品的实物之后,才作出购买决定的。而且,在这次古玩的交易过程中,卖方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买方购买,因此,卖方代-理人认为,此次藏品交易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成交价格也是双方协商的结果,蒋先生在这笔交易中是自己看花了眼,按"行规"他应该责任自负,不存在诈骗一说。
另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业内人士均表示,作为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买到一两件赝品、仿品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本次事件中,蒋先生花147万元买的40件文物,经过中国最权威的古玩鉴定机构鉴定为全是现代工艺品,这不可理解,也不符合常规。因为40件不同类型的藏品既然全是现代工艺品,每一件藏品的作旧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资深的收藏家,也更不可能把这批藏品全部看走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排除买家有知假买假的可能,或者另有企图。
同时,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古玩交易事件中,虽然卖方当事人诈骗罪是否成立,法院还没有最终裁定,但如果卖古玩赝品的都算犯罪的话,根据目前成都古玩市场的情况保守估计,每年古玩市场上有成千上亿元的交易额,按目前刑法中明文规定涉嫌金额超过2000元推算就犯诈骗罪,成都古玩界至少有50%的人要因诈骗罪而坐牢,这无疑是对日益兴旺的古玩市场的沉重一击。
记者 卢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