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公元617年,贵族李渊利用隋末民众起义给予隋朝统治集团致命打击的有利形势,率兵攻占长安。次年炀帝死,李渊废代王杨侑自立为帝,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定都长安。
李渊称帝之初,一切制度多承隋朝旧制。至统一全国的战事结束后,才逐渐进行改革。其中,货币制度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原因:一、五铢币制创自西汉,经过七百余年的运行,由盛及衰,至隋末已败坏之极;二、魏晋南北朝四个世纪的币制多元化,不仅表现为钱帛并行,也包括各种铜铸币的多元探索。这便为唐朝新币制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三、自古以来,王朝更替后进行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历代奉行不变的传统,何况唐室一向以正统自居,若不铸钱,无以示威德。李渊定鼎之际实施典制改革正契合了这一传统。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朝廷宣布废止隋五铢,发行新钱“开元通宝”。新钱面、背肉好,郭整,钱径2.5厘米,穿径0.7厘米,郭宽0.2厘米,重约4克(图1、2)。钱文由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体作八分书,清丽遒劲,独步古今。当时在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并(今山西省太原市)、幽(今北京市)、益(今四川省成都)诸州置监铸钱,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三炉,右仆射裴寂一炉。五年五月,又于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设桂州监铸钱。
唐代以前,我国铜钱铸造的成色是没有标准的。汉代还盛行“即山铸钱”的办法,即用矿山开采的原铜来铸钱;到了唐朝,对于铜钱的成色开始规定一定的制度,如天宝年间规定铜钱的成分是:铜83.32、白蜡14.56、黑锡2.12,这是铸钱制度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当时,全国共置九十九炉铸钱,每炉计铸钱三千三百贯,每年铸钱额达三十二万七千余贯文。统一的开元通宝钱的大量铸造与流通,反映唐代货币经济的复兴与发展,这从许多古遗址或墓葬中钱币出土情形可获得证实。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币实物的出土明显偏少,可是唐代的遗址和墓葬中开元钱的出土是普遍而常见的现象了,而且不乏大量钱币贮藏或作为陪葬品的情形。河北邯郸峰矿区发现一陶缸古钱贮藏,重约83公斤,除汉五铢钱及少数南北朝钱币外,绝大多数是开元通宝,约达18000余枚;北京南郊养鸡厂曾发现一座五代时辽墓,在大量的殉葬钱币中,较完整的铜钱约有73900枚,其中最多的是开元通宝。同时,开元钱的流通范围也扩大了,如在我国新疆各地的唐代遗址中,也几乎是“俯拾即是”。
早唐时期“开元”钱的“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划为一短横;“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图1)。中唐时期“开元”钱的“元”字首划为一长横;“通”字的“辶”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图2)。另外,“开元”钱的“元”字第二划还有无挑(图1)、左挑(图2)、右挑(图3)和双挑(图4)的特点,这种区别的目的在于用以计时。初唐时期元字不挑,稍后出现左挑,这些都是出自武德年间的。之后又出现右挑,应该是贞观及其以后时期的。至于双挑的,数量很少,可能是高宗时的纪念币,诸如平高丽,平突厥,封泰山等大事后,铸钱封赏之用。
很多“开元”钱的钱背上均有月文(图4、5)。关于月痕开元的始铸造年代,在古文献方面检索到以下说法。《唐会要》卷八九引郑虔《会粹》云:“自文德皇后后掐一甲迹,故钱上有掐纹。”此说殆不可信,早被大量考古材料所否定。吴曾能《改齐漫录》云:“世传青琐集杨妃别传以为,开元钱乃明皇所铸,上有甲迹乃杨妃掐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