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邮票工艺师:方寸之间做大文章

1楼
zhaowf 发表于:2016/7/25 15:17:00
阅读新闻

邮票工艺师:方寸之间做大文章

[日期:2016-07-25]来源:  作者:[字体: ]

来源:大河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燕其廷展示多媒体邮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本《唐诗三百首》就浓缩在这页邮票上,环绕在六枚邮票周边的黑点均为汉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殷墟》特种邮票的设计初稿,通过工艺师的努力,让图案立体起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放大镜下的饕餮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篇《核舟记》让很多人惊叹古代匠人技艺之精巧。其实,同为方寸之间的邮票之上,为让这张“国家名片”更精美,邮票工艺师们也书写着大文章。由于邮票印刷厂是保密部门,人们对邮票背后的工艺匠心知之甚少。近日,大河报记者获准采访到邮票工艺师这个神秘的文化工匠种类。


邮票印刷厂藏身郑州,工艺师让设计落地


7月13日,殷墟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殷墟》特种邮票在安阳首发,以3枚连印形式分别表现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和玉器。新闻报道中对印制工艺的那句介绍“在版张上采用‘六胶三雕’胶雕套印”,让很多外行不明就里。


如果要揭开邮票方寸之间的秘密,38岁的燕其廷绝对能如数家珍。19日下午,身为河南省邮电印刷厂总工程师的他穿梭在各印刷车间,印刷机的“咔嚓咔嚓”声让人遗忘了窗外郑州的大雨滂沱。一批正在打孔的邮票,马上就将开始漂洋过海的生涯,将中国范儿传递到异国他乡。


很少人知道,郑州经五路上这家保密印刷厂,是全国仅有的三家邮票印刷厂之一。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地忙碌着,一叠经过胶印机印刷的邮票未成品等待着下一道工序,上面的图案并不完整,接下来要靠雕印机填补,让邮票变得立体,用手触摸有人民币般的凹凸感。没错,雕版大多出自印钞厂的雕刻师,由于保密要求他们常年身居幕后。


“‘六胶三雕’就是历经6次进出胶印机、3次进出雕印机,在9轮印刷后才算成品。”燕其廷向大河报记者解释说,邮票的印刷工艺有胶印、影写、胶雕套印、烫印、丝印等,每套邮票要根据题材内容来设计工艺。他拿出自己签字的《殷墟》定样版,放大镜下,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邮票上依旧是立体的,彰显出雄浑与斑驳,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看到的正是入骨的质感与厚重,每个映入眼帘的细节都恍若看到实物。


最初,燕其廷拿到的设计稿是一张平面图片,细节并不清晰,为了反映出殷墟的厚重文化、历史沧桑,他选择了比胶印、影写更复杂的雕刻印刷。后母戊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燕其廷和雕刻者专程到北京看实物,将轮廓、细纹一个个局部拍下来,然后一点点按照实物雕刻版,打出样票后再到国家博物馆比照修改,最后6次打样票后达到真实还原才定样,用时两个多月。


说话间,工人师傅递来三张新印刷出的样票,燕其廷仔细与审定过的定稿比对,光泽、色度、纹理都要达到标准,若有偏差则要及时对机器进行微调。


记者一眼看去的毫无差别,是怎样分辨出微小色差?从业18年的他回答:“经验。”


挑战工艺极限,一页邮票印上两万余字


和其他印刷品不同,每年的邮票发行套数有总量限制,需要选题委员会详细论证,所以成品既要反映特殊文化信息,也要代表国家设计印刷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打心底里说,我是希望经过我的手制作出的邮票无愧于这个时代。”燕其廷199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印刷厂,先后参与了四五十套邮票的印制,前辈工艺师口中的话至今萦绕在耳畔:“从我们手里印制的邮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要代表国家,所以每一套都要怀着做精品的态度。”


燕其廷引以为豪的是2009年发行的《唐诗三百首》邮票,是我国邮票史上发行的第一套多媒体邮票,在第13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代表大会最佳邮票评选中荣获“最佳创新奖”。


他从邮册里翻出这张16开大小的邮票页纸,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黑点说:“别小瞧了这些黑点点,每个点可都是一个汉字,唐诗三百首有313首26000余字,都浓缩在了这6枚邮票周边的‘纸页’上,这一套邮票就是一本书。”


怎么可能?!借助放大器,记者才看清这个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一行行笔画清楚、字迹娟秀。这些微缩文字每个仅有0.4毫米高,并且还有雕刻立体感。


当时,理论上印刷一个汉字最小只能0.5毫米,但按此标准一页纸根本放不下整本唐诗,为了缩小字号,他们根据汉字笔画密度算出,如果连续的10条横线能装进0.4毫米内便能解决,但汉字笔画间要留白,因而0.4毫米必须展现20条横线,最后一点点向极限压缩雕刻的笔画宽度,直到0.02毫米。燕其廷已不记得实验了多少次,但这套邮票工艺研发用时超过一年。


技术达不到就算了,你们不是给自己出难题吗?“邮票名称是唐诗三百首,希望能名副其实,不留遗憾。”燕其廷表示,印制邮票就要尽量呈现出邮票设计的文化意蕴。


邮票上《望月怀远》里有一轮月亮造型,考虑到营造诗歌意境,他们采用了夜光材质,夜晚能看到一轮皎洁圆月。为表现唐诗所产生的盛唐大气,邮票还烫印染上一层金光。古人有焚香吟诗的意境,所以在印墨材质上加入檀香囊颗粒,抚摸文字时便能闻到檀香。他还找数码公司研究出数码点读笔,点触邮票上的唐诗,即刻能听到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


不断填补遗憾,印制出邮票“国礼”


印刷厂里,同事们谈及一个对燕其廷的共同印象,去他办公室打招呼常得不到反应,而他多是对着一张小邮票发呆。


“接到设计稿思考印刷工艺的那几个月,不管干什么事脑海里都在琢磨用什么工艺来呈现。”燕其廷对自己的要求是经手的每一套邮票都不留遗憾。只是,现实中技术与艺术的互动,遗憾在所难免,但会一一铭记。


他拿出一套2012年发行的“福禄寿喜”邮票,指着“寿”字内镶着的一只仙鹤说,仙鹤采用了烫印,金光闪闪彰显了春节喜庆富贵,但是羽毛纹理不清晰,甚至鹤眼放大看稍有模糊。


“这是因为按当时的工艺,在金属材料上印刷色彩容易掉色,不过这个遗憾已经解决。”燕其廷又翻出去年负责印制的“世界计量日”邮票,上面卫星图案便印在金色材料上,线条清晰可辨。不过,又有个新的遗憾留在了他的心里,“金属光泽比较耀眼,视觉上有浮躁感”。


“正是因为永不满足现有工艺,所以才会不断有遗憾,也才会有动力不断去填补这些遗憾。”燕其廷说,去年10月,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发行的邮票“故宫博物院”,这次烫印工艺的效果达到了“大气不流俗,含蓄不张扬”,与故宫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的地位相称。刚发行10天,就被习近平访英时作为国礼赠给英国女王。


“我们行内有句话叫‘工艺让邮票更精美’,设计师的方案是平面图案,我们可以根据对工艺的了解丰富邮票表现的题材内涵。”接受采访的前一天,燕其廷拿着最新一套邮票票样去北京与设计师沟通,他根据最新工艺提了几个创意,让设计师连连称赞:“我都没想到!”


燕其廷的书柜里珍藏着许多国外发行的邮票,他拿出一枚瑞士2008年发行的欧洲杯纪念邮票,在灯光下变换着角度展示说:“这种温和柔亮的光感当时让我很钦羡,现在我们的邮票工艺也能达到了。那种仰视国外同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国际交流时腰板也挺直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燕其廷展示多媒体邮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本《唐诗三百首》就浓缩在这页邮票上,环绕在六枚邮票周边的黑点均为汉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殷墟》特种邮票的设计初稿,通过工艺师的努力,让图案立体起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放大镜下的饕餮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篇《核舟记》让很多人惊叹古代匠人技艺之精巧。其实,同为方寸之间的邮票之上,为让这张“国家名片”更精美,邮票工艺师们也书写着大文章。由于邮票印刷厂是保密部门,人们对邮票背后的工艺匠心知之甚少。近日,大河报记者获准采访到邮票工艺师这个神秘的文化工匠种类。


邮票印刷厂藏身郑州,工艺师让设计落地


7月13日,殷墟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殷墟》特种邮票在安阳首发,以3枚连印形式分别表现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和玉器。新闻报道中对印制工艺的那句介绍“在版张上采用‘六胶三雕’胶雕套印”,让很多外行不明就里。


如果要揭开邮票方寸之间的秘密,38岁的燕其廷绝对能如数家珍。19日下午,身为河南省邮电印刷厂总工程师的他穿梭在各印刷车间,印刷机的“咔嚓咔嚓”声让人遗忘了窗外郑州的大雨滂沱。一批正在打孔的邮票,马上就将开始漂洋过海的生涯,将中国范儿传递到异国他乡。


很少人知道,郑州经五路上这家保密印刷厂,是全国仅有的三家邮票印刷厂之一。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地忙碌着,一叠经过胶印机印刷的邮票未成品等待着下一道工序,上面的图案并不完整,接下来要靠雕印机填补,让邮票变得立体,用手触摸有人民币般的凹凸感。没错,雕版大多出自印钞厂的雕刻师,由于保密要求他们常年身居幕后。


“‘六胶三雕’就是历经6次进出胶印机、3次进出雕印机,在9轮印刷后才算成品。”燕其廷向大河报记者解释说,邮票的印刷工艺有胶印、影写、胶雕套印、烫印、丝印等,每套邮票要根据题材内容来设计工艺。他拿出自己签字的《殷墟》定样版,放大镜下,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邮票上依旧是立体的,彰显出雄浑与斑驳,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看到的正是入骨的质感与厚重,每个映入眼帘的细节都恍若看到实物。


最初,燕其廷拿到的设计稿是一张平面图片,细节并不清晰,为了反映出殷墟的厚重文化、历史沧桑,他选择了比胶印、影写更复杂的雕刻印刷。后母戊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燕其廷和雕刻者专程到北京看实物,将轮廓、细纹一个个局部拍下来,然后一点点按照实物雕刻版,打出样票后再到国家博物馆比照修改,最后6次打样票后达到真实还原才定样,用时两个多月。


说话间,工人师傅递来三张新印刷出的样票,燕其廷仔细与审定过的定稿比对,光泽、色度、纹理都要达到标准,若有偏差则要及时对机器进行微调。


记者一眼看去的毫无差别,是怎样分辨出微小色差?从业18年的他回答:“经验。”


挑战工艺极限,一页邮票印上两万余字


和其他印刷品不同,每年的邮票发行套数有总量限制,需要选题委员会详细论证,所以成品既要反映特殊文化信息,也要代表国家设计印刷的艺术和技术水平。


“打心底里说,我是希望经过我的手制作出的邮票无愧于这个时代。”燕其廷199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印刷厂,先后参与了四五十套邮票的印制,前辈工艺师口中的话至今萦绕在耳畔:“从我们手里印制的邮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要代表国家,所以每一套都要怀着做精品的态度。”


燕其廷引以为豪的是2009年发行的《唐诗三百首》邮票,是我国邮票史上发行的第一套多媒体邮票,在第13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代表大会最佳邮票评选中荣获“最佳创新奖”。


他从邮册里翻出这张16开大小的邮票页纸,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黑点说:“别小瞧了这些黑点点,每个点可都是一个汉字,唐诗三百首有313首26000余字,都浓缩在了这6枚邮票周边的‘纸页’上,这一套邮票就是一本书。”


怎么可能?!借助放大器,记者才看清这个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一行行笔画清楚、字迹娟秀。这些微缩文字每个仅有0.4毫米高,并且还有雕刻立体感。


当时,理论上印刷一个汉字最小只能0.5毫米,但按此标准一页纸根本放不下整本唐诗,为了缩小字号,他们根据汉字笔画密度算出,如果连续的10条横线能装进0.4毫米内便能解决,但汉字笔画间要留白,因而0.4毫米必须展现20条横线,最后一点点向极限压缩雕刻的笔画宽度,直到0.02毫米。燕其廷已不记得实验了多少次,但这套邮票工艺研发用时超过一年。


技术达不到就算了,你们不是给自己出难题吗?“邮票名称是唐诗三百首,希望能名副其实,不留遗憾。”燕其廷表示,印制邮票就要尽量呈现出邮票设计的文化意蕴。


邮票上《望月怀远》里有一轮月亮造型,考虑到营造诗歌意境,他们采用了夜光材质,夜晚能看到一轮皎洁圆月。为表现唐诗所产生的盛唐大气,邮票还烫印染上一层金光。古人有焚香吟诗的意境,所以在印墨材质上加入檀香囊颗粒,抚摸文字时便能闻到檀香。他还找数码公司研究出数码点读笔,点触邮票上的唐诗,即刻能听到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


不断填补遗憾,印制出邮票“国礼”


印刷厂里,同事们谈及一个对燕其廷的共同印象,去他办公室打招呼常得不到反应,而他多是对着一张小邮票发呆。


“接到设计稿思考印刷工艺的那几个月,不管干什么事脑海里都在琢磨用什么工艺来呈现。”燕其廷对自己的要求是经手的每一套邮票都不留遗憾。只是,现实中技术与艺术的互动,遗憾在所难免,但会一一铭记。


他拿出一套2012年发行的“福禄寿喜”邮票,指着“寿”字内镶着的一只仙鹤说,仙鹤采用了烫印,金光闪闪彰显了春节喜庆富贵,但是羽毛纹理不清晰,甚至鹤眼放大看稍有模糊。


“这是因为按当时的工艺,在金属材料上印刷色彩容易掉色,不过这个遗憾已经解决。”燕其廷又翻出去年负责印制的“世界计量日”邮票,上面卫星图案便印在金色材料上,线条清晰可辨。不过,又有个新的遗憾留在了他的心里,“金属光泽比较耀眼,视觉上有浮躁感”。


“正是因为永不满足现有工艺,所以才会不断有遗憾,也才会有动力不断去填补这些遗憾。”燕其廷说,去年10月,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发行的邮票“故宫博物院”,这次烫印工艺的效果达到了“大气不流俗,含蓄不张扬”,与故宫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的地位相称。刚发行10天,就被习近平访英时作为国礼赠给英国女王。


“我们行内有句话叫‘工艺让邮票更精美’,设计师的方案是平面图案,我们可以根据对工艺的了解丰富邮票表现的题材内涵。”接受采访的前一天,燕其廷拿着最新一套邮票票样去北京与设计师沟通,他根据最新工艺提了几个创意,让设计师连连称赞:“我都没想到!”


燕其廷的书柜里珍藏着许多国外发行的邮票,他拿出一枚瑞士2008年发行的欧洲杯纪念邮票,在灯光下变换着角度展示说:“这种温和柔亮的光感当时让我很钦羡,现在我们的邮票工艺也能达到了。那种仰视国外同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国际交流时腰板也挺直了!”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