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本文授权转载自SocialBeta。
还记得今年年初被刷屏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吗?B 站“走红”、豆瓣 9.4 高分、公众号“推荐”,让这一看似高冷的纪录片频频在朋友圈被“安利”,一度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最火的记录片,其中的钟表师傅王津也成为众多观(mi)众(mei)的新晋“故宫男神”。
然而这个剧竟然只有短短 3 集,让观众直呼不过瘾,终于在观众的强烈呼声下,《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将与 12 月 16 日登录大荧屏,用大电影的方式与观众再次见面。而近日曝光的 6 款‘国之匠心’系列海报,以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自在观音像’等 6 件国宝级文物为背景,而更吸引我们目光的是,文物的残损处那个小小的修复师身影,透露出‘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这 6 张海报,甚至大部分华语电影的海报,包括但不限于《太阳照常升起》、《黄金时代》、《念念》等,以及最新的第 53 届金马奖海报都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黄海!
这个‘谜’一样的男纸在网络上的资料并不多,连曾经的微博 @竹也海 也停更了,仅有的少量资料显示黄海毕业于厦门大学、在奥美广告任职期间师从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2007 年加入远山广告,在偶然给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做海报之后便‘一发不可收’,迷上了这项被他称为‘给电影做嫁衣’的工作。2012 年,黄海在北京自立门户创立竹也文化有限公司,这家低调且认真做事的工作室除了为众多华语热门电影‘做嫁衣’,也吸引到外语片如《哆啦 A 梦:伴我同行》、《超能查派》等的‘慕名而来’。
入行十多年,这位曾经的广告人一直用自己的作品刷新大家对于中国电影海报的传统印象,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法则。黄海在接受《环球人物》专访设计海报形容为做减法,只有刨去那些边角料才能挖出电影的内核:研究剧本、和导演的沟通甚至是亲临片场感受拍摄过程,都是为了接近电影的本质。电影海报的重要性愈发被行业所重视,因此尽管报价高、创作周期长,却还是抵挡不住众多电影找到黄海,希望他的设计能为电影带来一个好的亮相。
电影机制的复杂以及资本的冒进,电影行业已经表现出太多漂浮不定的东西,而今年的票房遇冷,似乎也在告诉电影从业人,只有那些舍得真正专注在研究自己作品的人,才会在一场‘狂欢’之后留下来,正如黄海设计的某些海报,在电影之后也会让人记住。
来聊聊:你最喜欢哪张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