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17世纪欧洲曾刮起“中国风”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7/3/18 5:25: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圣厄休拉和她的少女》(1410年)画面中女性圣徒所穿长袍,绘满了凤凰团,显而易见受到东方丝织品的影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乔凡尼·贝利尼和提香的画作《诸神之宴》(1514—1529)局部。位于画面后排中心位置的女神和男神手上和头上的是中国明朝样式的瓷碗

  这是一个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休·昂纳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时的休·昂纳对中国就有了十分清晰的概念。每天就餐使用的带有柳树图案的盘子让他看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山水画,而他不久又听说了两个恋人的故事:他们在拱桥上被其中一方恼羞成怒的父亲追赶上了,于是化身为盘子顶端那两只翱翔于云朵间的鸟儿。

  休·昂纳对于中国服饰也是熟悉的,因为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他偶尔也会装扮成官吏的模样参加化装舞会。他的行头甚是齐全:刺绣的丝绸套衫、草编的软帮鞋、吊在脑后的辫子,还有粘在上嘴唇垂落下来的胡须。在他自己和别人的家里,大家指着让他看一些产自这个遥远国度的青花姜罐、色彩艳丽的搪瓷托盘以及真漆嵌板,而游历了邱园(Kew Gardens)以后,他又熟悉了它的建筑。

  所有这些东西就在休·昂纳幼稚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中国的独特的画面:这是一个颠三倒四的国家,既有烂漫的鲜花,也有妖魔鬼怪和脆弱的建筑;在那里,大多数的欧洲价值观都被颠倒过来了。即便是时隔数年休·昂纳发现这些认识全都是在欧洲炮制出来的以后,原来的那个印象依然牢牢地占据了他的脑海。

  事实上,这也是一段关于中国风在欧洲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风格并反过来增进了欧洲人对于东方的了解的历史。

  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这场中国风发端于11世纪,得到了马可·波罗、圣鄂多立克等曾旅行中国的冒险家们、传教士们的有力助推,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后,从17世纪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这场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因此,为了说明欧洲对于中华帝国的理想化认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休·昂纳撰写了《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经刘爱英、秦红两位学者共同翻译后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休·昂纳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和艺术家的敏感梳理了西方文化中中国风的兴起、兴盛及其衰落、流变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该书成为西方为数众多的中国风相关著述中的经典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魏沛娜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9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