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高校古籍为何成深闺怨妇

1楼
老王第二 发表于:2008/4/9 12:30:00

  二成古籍急需修复“禁借令”妨碍研究

  发黄的纸页,淡淡的书香,静静地记录着历史和先人的智慧,我市高校的古籍占全市的1/3。但记者日前了解到,由于经费紧张和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珍贵的古籍由于日益发黄变脆而不得不藏于“深闺”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来之不易

  高校古籍多为珍品

  清乾隆年间,清朝律例进行了修改。而一份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大清律例条例》,如今就收藏于西南政法大学。

  “律例的修改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的社会变化。尤其珍贵的是,该手抄本还布满了抄写者的批注,这些将有助于后人理解当时的社会和法律。”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邹育理表示,该古籍在全国都绝无仅有,非常珍贵。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收藏线装古籍26万余册,主要收藏于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

  西南大学图书馆古籍管理室管理员李宏毅回忆:目前各高校的古籍来源除学校出于自身的建设购买外,还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整合。“这些典籍早就买不到了,目前存于我市高校的古籍都是珍品。”李宏毅说。

  保护措施

  樟脑丸+老式除湿机

  一台老式的除湿机和空调窗机,带玻璃门的书柜,樟脑丸除虫……,这就是大多数高校对古籍的保护手段。

  “西南大学为部分古籍专门制作了樟木书柜,是‘特藏特柜’的待遇,这都是学校尽力挤出来的。”李宏毅说,重庆市高校都是学校自己拨款到图书馆,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古籍的保护。

  “长时间放置樟脑,蛀虫也会产生抗药性。”李宏毅说,由于高校古籍藏书的书库环境、保护设备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西南大学好几万册古籍都被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虫蛀。

  “目前高校的古籍只能说进行着保存,而没有进行多大的保护。”李宏毅直言。

  不准借阅!

  “瞻仰”古籍成权宜之计

  “珍贵的古籍只在学校图书文化节的时候,放在玻璃橱窗里瞻仰过。”重庆师范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校管理人员表示,为了保护古籍,学校甚至不愿将珍贵的古籍信息公开。许多研究者根本不知道收藏有该古籍,更谈不上利用古籍进行研究。

  “学校现在1/5的古籍已经发黄发脆,正在研究怎么保护,在没有有效的方案之前,最好是保持原样不动,所

  以一般轻易不借阅。”邹育理解释。

  人才匮乏

  古籍修复手段原始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各大高校都改善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投入,一批保护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但人才的匮乏始终困扰我市高校。

  据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毛远明教授说,目前全国都面临着古籍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西南大学只有2名专业的人员在做古籍修复,而能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人才更是罕见。

  “很多研究者是愿意缴费使用古籍的。如果使用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影印,然后付费使用,也可以获得一部分古籍保护经费。”毛远明说。

  “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毛远明说,国外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而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授阶段。

  “保守地估计,我市高校可能有约二成的古籍需要修复,但全市能够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过几人,这中间有巨大的缺口。”李宏毅说。

  “古籍保护需要懂得相关版本、书目,以及数字化处理的技术手段。”李宏毅认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我市高校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我市高校

  拟设古籍保护专业

  记者日前从市教委了解到:为缓解我市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缺乏,拟在高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专门人才,

  据了解,该专业培养的还包括专门的古籍管理人员、流通人员、编目人员。并有计划地输送到大型公共图书馆或高等院校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记者 李星婷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6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