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双目炯炯有神的玄鸟,若隐若现的灵山,轻霭缭绕的祥云,还有生机盎然的翠竹,构成一个个极具张力、涤荡心智、若有似无的神性的艺术世界。26日晚,“意图之无——蒋非默水墨作品展”在第20届(2017)西湖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西湖艺术博览会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之一,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主办。上海自然戒艺术中心推出、著名策展人王泊乔策展的“意图之无——蒋非默水墨作品展”,共展出蒋非默新近创作的40余件精品力作。
记者在西湖艺术博览会布展现场看到,蒋非默笔下的墨竹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但是,小小的画卷气场强大,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充溢着摄人心魂的艺术张力,蕴涵着鲜活的当代艺术理念和思考。“我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叶的细微变化,我心中的竹子源于自然造化,这就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今年39岁的水墨艺术家蒋非默说,中国当代水墨创作要在汲取和传承传统艺术丰厚滋养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和创新,需要以更宽阔、更纵深的审美视野观察和思考中国艺术史。
上海自然戒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蒋非默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这一句话简明扼要地道破了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全部秘密,传诵至今,历久弥新。我们为什么难以突破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高峰,就是因为我们过分关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术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关注自然造化和内心世界。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深刻揭示了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他在《美学》中指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6页)
“从人类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从史前文明时期出现的岩画、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神人兽面纹,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等等,绝大部分器物及其艺术文化,都是作为崇拜、祭祀神明的载体,直至汉唐时期的碑刻、绘画,像阎立本、吴道子等唐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也都具有神性。”蒋非默分析认为,进入宋代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更为精致,神文演进为人文,出现以文人生活情致为本的绘画,并逐渐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
这位精研古藏文化并感悟颇多的艺术家说,我们观察和思考中国文字演变史的大格局可以感悟到,从出现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石鼓文,从大篆、小篆,再到魏碑体、唐代正楷直至宋体字,随着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批量的印刷物出现了,中国文字字体演进的大格局到了宋代达到巅峰,此后再也没有创造出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文字字体,宋以后的书法大多过于注重线条笔墨的微形式变化。发展到了今天,越发式微。学习古代传统,更需要广博的视野,深入理解人文历史的变迁,才能真正地吃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与糟粕。
“正是因为我们深入研究、咀嚼、感悟中国绘画艺术史,才会直追唐宋时期乃至更久远的中国历史文化时期的远古气息,追寻中国绘画艺术的深遽、博大之‘气”。”近年来,蒋非默对此深有感触:当我们感悟到这些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之处后,就会摆脱生吞活剥、依样画葫芦的所谓技法与笔墨,进入到一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创作的艺术境界。
“今天,我们看到他部分的创作片段和作品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经验和过程是无法复制在别人身上的。但是,他的创作结论和方法(看世界的视角和呈现)又恰恰开启了我们视觉认知的一个新缺口和价值取向,这些作品无疑是当代文化的精神印记,也是作为一个东方人的审美格调在他笔下的精神留守与超越。”艺术评论家阿木在“意图之无——蒋非默水墨展”《前言》中说,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跨度给他生活和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是困扰),而这一切在蒋非默身上又好似很自然地被化解了,他这样的经历是没有模版可以参照和复制的,对于他和支持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可喜的是他个人的性情和敏锐,总是可以轻松逾越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艰巨的事情。他所做的探索是鲜活的,颇具东方潜质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意识,其实蕴含的是蒋非默当下生活的一种思考、关照、态度,甚至是一种信仰。
据悉,第20届(2017)西湖艺术博览会26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后,持续至3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