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作为永远走在蹭热点路上的艺术小编,央视这次带领9大博物馆为年轻一代科普国宝,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小编要来手动点赞。
另外,小编也非常喜欢他们的口播: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12月3日开播的《国家宝藏》,在首集中带来了故宫博物院的3件国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由001号讲解员张国立串联环节,“国宝守护人”李晨、王凯、梁家辉分别引出三件国宝。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新综艺的套路,每件文物介绍分为“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前世传奇”中,选取与文物相关的一段小故事,三位明星各自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在“今生故事”中,邀请相关的匠人、志愿者和工作者来分享他们与国宝及故宫的故事。现场9位馆长坐镇,讲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意义。
至于内容,依旧是感人与搞笑齐飞,特别是“前世传奇”的小剧场环节,网友留言:不多,看了也就十遍八遍的。所以,咱们就来看看,这档综艺的高流量区,是在讲哪些故事?
[前世传奇:3个深入浅出的小故事]
节目中,每一个“前世传奇”故事都根据与国宝相关联的人事物,虚拟编造而演绎出来。例如,《千里江山图》依据题跋引申出蔡京为何题字的故事;乾隆命人制作《各种釉彩大瓶》时,在梦中与王羲之、黄公望及雍正皇帝交谈;司马光知道父亲司马池以命守护石鼓的意义后,也坚守中华文明传承的故事。
虽然故事具有戏剧性,但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能让观众了解国宝曾经历的事情。
宋徽宗、蔡京和王希孟:蔡京为什么会给18岁的年轻画师题跋
在《千里江山图》“前世传奇”环节中,讲诉李晨扮演的宋徽宗、大奸臣蔡京与天才画家王希孟之间的一段过往。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刚开始画技平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觉得“其性可教”,并亲授其法。
身为天子近臣的蔡京多次企图对王希孟进行打压,他认为王希孟“初生牛犊不知分寸,早晚自断生路”。
但宋徽宗放任王希孟,满足他的各种要求,让他好好感受自然山水。在王希孟18岁那年,向皇帝讨要来珍贵材料创作青绿山水画,他用了半年时间创作出了1191.5厘米长卷的《千里江山图》。
蔡京告诉宋徽宗,青绿多用于凸显明艳奢华之姿,用于江河有些媚俗,并认为王希孟经验不足。但看到《千里江山图》以黑墨勾山石,青绿施重彩时,也只能感叹“气势连贯”。
从该画的卷末题跋可知,虽然《千里江山图》是献给宋徽宗,但当宋徽宗与蔡京共赏画卷时,宋徽宗将它赏赐给蔡京,并请蔡京题跋,“让大宋第一书法配上大宋第一江山图”。
也正因为蔡京在该画的卷后题跋,才有了这幅画的记载。
蔡京题跋原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题跋的大意是说:“少年王希孟学画,被皇家画院录取了。献了几次作品,都不够好。但是皇上看他聪明,就亲自调教他。不到半年他就把千里江山图,献给了宫廷。皇上很高兴,夸奖他,给他官做。”
王希孟献画之后,销声匿迹,至今仍是个迷。有说《千里江山图》完成后一两年,王希孟便去世了。但也有人说,因为王希孟在创作过程中提出的无理要求,惹怒了宋徽宗,赐他死罪。王希孟便提出要求想最后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他一人走进画室后许久,当人们打开画室时,已不见他人。所以有人说,他进入了《千里江山图》中。
《千里江山图》长卷, 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上图为局部图
《千里江山图》创作后的第13年,靖康之乱爆发,沉迷艺术疏于政务的宋徽宗并未保住江山,被金人所困。蔡京被贬流放,饿死于潭州崇教寺。
《千里江山图》中使用大量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因年代久远,一旦展开,画卷颜色易剥落,损伤画作原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曾经公开展出过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
直至2017年,故宫博物院在《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向公众展示了《千里江山图》,据故宫博物院看门人单霁翔现场表示,特展最后一天,参展观众排队到晚上十一点多。 因为下次再见,至少要等到2020年。
《千里江山图》作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它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画面色彩爽朗富丽。石青石绿是矿物颜料,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更是质感凝重,艳而不俗。
知识扩展:
[雅昌专稿]展开《千里江山图》!探班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雅昌专稿]被文人所不齿的“青绿山水”在现代如何被演绎?
[雅昌专稿]宋徽宗想要的“千里江山”究竟是什么?
[雅昌专稿]宋徽宗想要的“千里江山”究竟是什么?(之二)
乾隆与王羲之、黄公望:如此画风,老夫欣赏不来
在故宫陶瓷馆的400余件器物中,只有乾隆时期的瓷器风格最“突出”。本次《各种釉彩大瓶》中讲述的“前世传奇”,将乾隆“农家乐”审美及题跋看心情的行为,上升到历史高度,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洗白”故事。
剧中,王凯扮演的乾隆认为,如果王羲之、黄公望两位艺术大家还在世,那一定赞同他制造集历代大成瓷瓶的想法。
所谓集历代大成瓷瓶,是将从宋代到清代,17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集中在一件瓷器上展现,与皇家先祖提倡的庄重淡雅风格迥异,在梦中被乾隆的爸爸雍正,形容为“大俗之风”。
为什么会选择黄公望和王羲之加入故事中?
可能是因为在幸得乾隆“恩宠”的大家画作中,黄公望与王羲之算是被“黑”得最典型的代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乾隆皇帝在册中书写了70多则题记,并盖了几十枚收藏印章。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乾隆在后来认定的赝品上,题跋50多处,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同一画中题跋最多的记录。
剧中,王羲之抱怨乾隆:“我的《快雪时晴帖》你数数,被你盖了多少大章,盖章也就算了,你还题字。”
不管怎样,乾隆说了:“因为您的字,境界高深,我题一些简单的诗句,是为了让后世百姓能看得懂。”
黄公望反驳:“那还真麻烦您了,看来老夫的画实在是太深奥了,得题55处,后世才看得懂。”
之后,乾隆将《各种釉彩大瓶》初稿给王羲之、黄公望看时,下面是两位的意见:
王羲之:你要做这个瓶子,你家里人知道吗?
而对于“釉彩综合体”的《各种釉彩大瓶》,乾隆承认自己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我炫的是大清的盛世。中国匠人创造出多少瓷器,如此融合怎么会不美。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让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这样的精神高度,小编不得不服。
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再来说说被称为“瓷母”的《各种釉彩大瓶》,它是我国官窑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的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种,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
从烧造工艺上,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果任何一环节出现纰漏,便会导致瓷器尽毁。
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种瓷器只能在国力昌盛和文化自信的朝代,才能诞生,也预示着“天下太平”。
石鼓:司马光编写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精神支柱
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它上面刻着的文字,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历经2300多年风吹雨打,石鼓依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后人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本次石鼓的“前世传奇”中,梁家辉扮演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追忆少年时期与父亲的生活。
司马光父亲司马池奉圣上之命,集齐10面石鼓。其中圣上为了确定乍原石鼓的真伪,让司马池3天之内拿出证明,否则“上伤先祖至名,下愧后世子孙”。
年幼的司马光问父亲为什么一个石鼓能愧对后世时,司马池解释,华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天差地别,但是依然可以交流,就是因为书同文。如果没有汉字,连沟通都是问题。而石鼓上的文字,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也是文化的根。
在得到的石鼓拓本中,证实了当时司马池手中的乍原石鼓为伪作。为了不欺骗后世子孙,司马池宁愿一死,也不愿以假乱真,成为历史的罪人。
成年之后的司马光,因受父亲教导,也立志用毕生精力编纂一部通史,总结历史的得失,让“文字能记录历史,让后人能有迹可循”。这便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石鼓出现于盛世、消失于乱世。1127年,靖康之乱,金人掠走石鼓,又弃之荒野,石鼓再度遗失。1300年,元代虞集再度集齐石鼓,迁至文庙,此后再未遗失。20世纪日军侵迫中原,在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学者马衡主持下,石鼓南迁避敌,辗转万里,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国家宝藏》这么受关注,为什么?]
《国家宝藏》的定位是针对年轻人,在策划剧情和选择参演人员及宣传上都抓准了这一定位。
先来看看《国家宝藏》每次发布会的出场方式,首次对外宣布时,9大博物馆采用网络语言“周二见”,看惯了大事件“周一见”的网友们乐了,纷纷主动八卦留言“想干嘛”。
第二次发布会,直接“甩出”27位自带流量体的明星阵容。易烊千玺出现在上海博物馆引发游客暴增,网友在故宫博物院遇见王凯,发个微博也能上热搜。。。所以27位同时参加一档综艺,关注度自然也不在话下。
再看看这档节目的视频画面,剪辑炫技,总给人一种馆长也能变“欧巴”,看大片不用买票的感觉,实属一款“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追星”的良心文化类综艺。
总结一句话,这么多主角参演,总有一款你会记得住,小编指的是国宝。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