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本期话题】“在艺术领域,总有些作品因为不符合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或是打破某种固式的欣赏习惯而被称之为“坏画”。在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能否为架上绘画带来一种新的转换和面貌?(本期轮值主编:王志刚)
关于“坏画”在多重语境中的思考
文/李杨雷
首先,我不认同“坏画”这个所谓代表艺术潮流、艺术流派、甚至艺术形态的概念,它只是从西方一个展览中提出的词汇,“坏画(bad painting)”最早来源于1978年Marcia Tucker在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展览,名字翻译过来应该叫“糟糕绘画”或“劣画”,展览作品在当时和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都完全不被认可。艺术家主要是抨击观念艺术的知性为亚文化正名,并在绘画中注入糟糕的“坏”趣味,同时呈现出打破常规的视觉训练,惯性逻辑表达,乃至颠覆传统的审美趣味,以绘画的名义的反对绘画。艺术家们试图以图像的力度取代观念艺术在造型上的非物质化趋向,他们的画作更像是那个时代,在过量信息冲击下,呈现出扰人的暴力性特征和批判嘲讽式态度。
另外,“坏画”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强调创作过程中行为方式的动词“坏画”,另一种是强调表现语言形式化的形容词“坏画”。所谓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坏画”实际上是人为的概念,是大众传播下人云亦云的庸俗化不恰当表达。
如果按照庸俗化形容的“坏画”形式非要在某种语境中来说的话,野兽派、新表现主义算不算“坏画”?西方艺术家培根、德库宁、马库斯·吕佩尔兹、约尔格·伊门多夫、毕加索的晚期作品、巴塞利兹的早期作品算不算“坏画”?中国艺术家王音、刘炜、王兴伟、秦琦、廖国核、段建宇的画算不算坏画?
如果狭义的从语言学的表象特征、结构形式来看待他们的绘画,那是极其滑稽的。他们作品重要的不在于形式,更为主要的是作品内容以及对单一语言系统的解构和对表层形式背后的逻辑思考。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坏画”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更不能狭义的把他们形容成架上绘画的一种新的转换和面貌。
“坏画”一定坏吗?未必!
“坏画”并非坏画,如今对于“坏画”的解读越来越中肯,如果狭隘地看待“坏画”,那么艺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坏”有破坏之意,其实可以理解为创新,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德国新表现主义曾被称为“坏画”,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吕佩尔兹、里希特、基弗、彭克等等,他们在艺术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多采用色面层次构图,没有限定的题材,追求自由,强调率真的情感。德国人认为新表现主义在于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
而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中,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受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像尚扬、谭平、周春芽等等。可见,“坏画”未必坏,在于我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不拘泥于常规套路化的绘画方式,不局限于惯有的艺术技法,这对于传统而言是叛逆,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恰恰是价值所在。其实“坏画”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当代艺术的各个方面,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等等,再进一步就是媒体、机构等等存在形式。自媒体就是所谓的“坏画”,实验性的艺术机构也是“坏画”。所以说,“坏画”一定坏吗?未必。
品味不能决定绘画的方向
当下的绘画早就脱离了原有的对宗教、供养人和政权服务的阶段,因此它的受众也相应的变化。当代绘画的核心方向应该是与人的精神和境遇发生关联,去探索本质的内容,才可以产生撼人力量。
有一种理论一直在强调当下是宏观背景缺失的时代,导致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转向微观叙事。个人对此持质疑的态度,首先微观事物应该是宏观背景的镜子,见微知著,两者并不相悖;其次无论从哪方面着手创作,宏观的重大题材与自我内在的感知都是绘画的客观对象,不存在高低,都是源自艺术家的敏锐感知。
绘画作为最为原始的艺术创作方式,它应该是像水一样的特性,装在什么特定的容器,呈现怎样的形状。“坏画”其实是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的形式,如同一个带有弹性的容器,呈现出一种预料之外的形状,坏画代表当下架上绘画的一种品味和方向,但是它开拓不了绘画的边界,也无法承担为架上绘画带来新转机的责任,因为绘画终究是通过形式感受内容。
坏画的意味
绘画无论什么派别或风格,都是视觉的某种呈现方式,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感受和体验。而“坏画”在视觉艺术发展的当下,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艺术态度,并非绘画语言自身的更新。大量“坏画”的出现,成为令人关注的现象,我们应该更需要关注“坏画”本身背后的内在,即语境、精神意味、使命、对审美观念的拓变。
一个艺术家在作品探索过程中的创造,不能等同于手工技艺的锻造。手性和心性共同建构的艺术作品才更经得起理论的推敲与时间的筛检。绘画天才必然具备天生的敏锐与感知,深思熟虑的 “反对”或仅仅盲目草率的“迎合”,是判断艺术家成熟与否的考验。艺术家一定会对体制、学院、市场等所形成的固有共性有自己的认知。尤其对于国内的艺术家来说,“坏画”违背了视觉训练、审美趣味的惯性,而这背后恰恰是其敏锐的理解和进行新探索的勇气,即是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坏”就是梳理绘画境况的某种疏离而准确的呈现。
艺术家都有自己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方式。坏画并非单纯在形式上的体现,这种非制度化的形式需要承接艺术史的线索和文明的进程,展现出生命本能与现实原则相冲突的内容。只要艺术家是在其生存环境中对视觉文化进程做出的理性分析,和用最真挚、纯粹的态度来质疑或创造出来的作品,“坏”就是优秀的选择。
“坏画”的本质与当代艺术内涵相通
“坏画”,从字面上看:坏画肯定不会是传统优雅的艺术作品,更像是某种具有破坏性甚至是没有被认真对待的画作。可能是画面混乱,质感粗糙,也有可能是抛弃形体和规范。在我看来,所谓坏画更为主要的是创作者对固有绘画方式的颠覆和瓦解。
奥利瓦曾把坏画分为好的坏画与坏的坏画,好的坏画指天然的坏画,坏的坏画指蓄意做作的坏画。按照贫穷艺术的观点,坏画就是彻底的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回归人的自然本质。巴塞利玆的画就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从文明返回原始的寓言,导致的过程正是逐步消解规则,让本质的自我逐步显现出来,最后实际彻底的原始。巴塞利玆说过,德国艺术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丑陋”。
笔者认为另外一种绘画形式,也可以称呼为“坏画”,不仅仅从画面的图式来看,更多的是从画面表现形式和内容阐述上,那种画面逻辑饱含着明显的荒诞意识。这种荒诞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悖谬和矛盾。就其本质而论,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从“坏画”的存在逻辑来看,逻辑依据释放出的有关于人的灵魂、人性自由与解放,在“坏画”的背后透出了对不合理现实存在的反抗和对一种新的、更高的理想追求。而反讽是试图以这种现象特别是对“坏画”各种造因的模仿。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的确缺乏好画,但不缺乏“坏画”,缺乏的是真正的好“坏画”。当代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追求人的解放,自由。而在这种追求下,不自觉的会对现实文化的反抗、批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坏画”的本质与当代艺术内涵相通。
关于“后浪派”
2016年6月7日,“后浪派”正式成立。后浪派由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有志青年自发组建,主要开展以专业研究、学术评论、项目策划、媒体传播、市场推广等活动为主体的相关实践,是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组织、机构,且独立自主运作的文化艺术团体。
宗旨: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线,专注、开放、尖锐、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