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2018年01月31日 中国文化报
——来自各地两会的声音掷地有声
本报记者 李佳霖
目前陆续召开的各地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历史文化名城、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等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家认真履职,通过一个个议案、提案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让越来越多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利用,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推进老城厢历史文化
风貌区整体保护
老城厢为上海十二片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记录着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体现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相比于近代租界形成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日益受关注,对老城厢的历史源流、文化特征及其遗产资源缺乏重视。另一方面,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上海将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原则,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但是,以土地财政为主导的土地再开发政策和模式,使中心城区的老旧地区往往成为拆迁和土地储备的重点地段,导致历史风貌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大片历史环境快速消失。此外,老城厢相当一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状况堪忧。
今年上海市两会期间,民盟上海市委递交了题为《关于切实推进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上海要加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宣传,重新评估和修订《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认识,进一步体现在保护规划的遗产资源梳理和价值认定中,要对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文化发展目标,开展保护与发展协同的规划研究。同时,对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中价值突出或类型独特但物质状态十分脆弱的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历史建筑,列出名目和抢救性保护时间表。此外,要探索保护和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通过土地规划及相关政策,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市民参与等多方合作的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保护。
尽快编制北京优秀近现代
建筑保护规划
北京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0多年来,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诸多事件发生在北京,作为历史发展见证的近现代建筑大量存在于城市中,成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2007年,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共有71处188栋建筑列入。然而,虽然列入保护名录,北京双合盛啤酒厂、北京儿童医院近现代建筑群中的水塔烟囱等建筑依然未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有专家指出,该名录中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和历史遗迹,既不能受到《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也没有其他相关具体法律法规对破坏行为加以约束,这类建筑的保护缺少法律依据。北京市政协委员许槟建议,要加快立法,从制度上出台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措施迫在眉睫。
许槟认为,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法规,应以保护名录为基础,包括申报评估、规划引导、管理监督等一系列规定。对于已经确定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级别,确定各级别的保护和利用原则。同时,依据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划定近现代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并对保护范围界线和建设控制范围界线内的建设行为提出明确的管治措施。许槟还建议,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应体现“让历史在当代生活环境中存活下来”的理念,合理再利用是近现代建筑保护的必由之路。
推进大连工业遗产保护
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辽宁省大连市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至今保留着不少近现代工业遗存。对于大连这座有着工业传统的城市来说,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内在肌理,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工业遗产是近代大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近代大连城市特征的重要体现。留住这些工业遗产,就是留住城市的历史,留住城市的发展文脉,留住大连市民的集体记忆。
大连市政协委员姜晔调研发现,随着大规模企业搬迁改造进程的加快,那些记录了特定年代和几代人艰苦创业历程的珍贵城市记忆正在逐渐消失,急需对现存老厂房进行抢救性保护。
姜晔建议,对现存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制定大连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由规划部门对认定的工业产业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地方法规,推进工业遗产保护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大工业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连市发改委应会同规划、工信、财政、税务、建设等部门,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主动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同时,做好老厂房的保护性再利用,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大连特点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加大黄山古祠堂保护力度
对于安徽黄山市来说,一直以来,宗祠是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徽州地域文化传承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安徽省两会期间,安徽省政协委员徐荣华带来了加强古祠堂保护利用的提案。
据统计,黄山市现有古祠堂446处,其中明代的70处、清代的345处、民国的31处。从2009年开始,黄山市相继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对古祠堂进行修缮。同时,对古祠堂实施挂牌保护,建立数据库,明确保护责任主体。然而,古祠堂保护依然存在资金缺乏、保护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甚至有些古祠堂自然毁损严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徐荣华指出,在古祠堂保护过程中,偏向实体保护而忽略文化传承、偏向旅游开发而忽视多元打造、偏向坐而论道而忽视动态管护,古祠堂整体保护利用状况不容乐观。
徐荣华建议,通过详细勘查,对每一座祠堂进行登记造册,逐栋进行评估和鉴定,建立古祠堂文物档案。同时,应制定完整的保护利用计划,明确每座祠堂的保护方法、业态模式打造等内容,还要明确每座祠堂的保护主体和监管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和志愿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古祠堂的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