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原标题:阅读上海|上海历史博物馆3月底正式免费开放!
在上海,有很多老建筑,诉说着不同的故事,那句熟悉的“侬好”,拉近了城市建筑和人的距离。在人民广场周边的灰色钟楼,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这栋建筑将以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身份向公众免费开放!
这幢钟楼建筑见证了上海近百年的重要历史变迁!
这幢楼曾经是百年前上海跑马总会,由英国思九生洋行于1926年设计,当时耗资200万两银子,在1933年建成,于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看点
千余件展品80%为首次展出
走进上海历史博物馆一楼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多媒体互动数字展墙。触摸数字展墙,参观者即可看到唐宋元明清以来上海的海岸演变、市镇分布等。侧面的LED大显示屏播放短片《上海简史》,作为基本陈列的总起和上海历史概要。
以基本陈列为主的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常设展厅,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的原则,共陈列展示文物约1000余件/套,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有哪些不容错过的重点文物?
先睹为快
↓↓↓
豫园宴乐图(二楼,白厅)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刑部主事、四川右布政使等职。其父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后,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在潘家旧宅上建造园林,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之意。《豫园宴乐图》是清代海派画家吴友如于光绪庚辰三年(1880年)所作,画作记录了上海道台刘瑞芬在修葺一新的豫园中宴请德国皇孙海里希亲王,席间宾主共赏昆曲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年上海的外事礼仪,是研究晚清上海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文物。
振远将军铜炮(三楼、第一单元)
振远将军铜炮是1984年在吴淞西炮台遗址附近出土的。大炮建造于1841年,炮身长三米,重约三千公斤,炮身镌有“振远将军”、“大清道光二十一年”、“陈化成督造”等铭文。吴淞由于地处江南战略要地,从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此地加紧造炮,改善海防建设。振远将军铜炮与其它安装在吴淞口的二百多门大小炮一起,见证了1842年6月吴淞战役中抗英名将陈化成将军率领将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它不仅是上海人民抗英战争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上海地方历史和中国海防建设的珍贵实物资料。
1895年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三楼,第二单元)
这台清花机由英国纺织机械制造商道白生和巴洛公司制造,重达3.5吨,原为三新纱厂所有,后被荣氏申新纺织公司收购。它是上海纺织工业乃至中国民族工业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
1907年外白渡桥铭牌(三楼,第二单元)
187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外滩花园附近建造了木结构的“花园桥”(又称外摆渡桥或外白渡桥)。随着近代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开始了大规模城市桥梁工程。1906年,工部局拆除木结构外白渡桥,第二年,上海第一座近代化的钢桁架结构外白渡桥落成。这件用铜铸造的外白渡桥铭牌,英文写着该桥由上海工部局所建,并介绍了桥的名称、设计者、承建公司、建造年份等,其中最醒目的、最大的文字是“Garden Bridge”,称“公园桥”,不过当时国人大多喜欢称其为“外摆渡桥”或“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一楼,中庭)
“物华号百子大礼轿”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轿身分轿厢和轿面两部分,主要部件用黄杨木制作,高2.8米,从上到下分为七层,每一层都精雕细刻。轿身上原有100只小电珠,故称“百子(珠)大礼轿”,寓意多子多孙,表达了祈求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这顶花轿为民国期间上海最大的貰器铺“物华号貰器铺”所制。1927年,老板周渭澄决定制作一顶豪华的花轿,为独生儿子周宗余娶亲用,也可以作为出租的婚庆礼轿。他从浙江请来十位木雕艺人,以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传统戏剧造型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参考九亩地“新舞台”的戏剧故事,融入花轿的装饰设计。精工细作历时十年,完成这顶花轿。
汇丰银行铜狮(一楼,序厅)
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向英国订购了两尊青铜狮。张嘴吼叫者名斯蒂芬,闭口静蹲者名施迪,1966年后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1923年6月23日,在汇丰大厦落成典礼之时,一对威武而庄严的铜狮子就被安放在大楼门口,完美地融入到这栋古典精致的建筑之中。它们一经铸成,模具便被销毁,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对原版铜狮。香港汇丰银行门口的那对铜狮是仿上海这对而制的。1941年日军占据租界,为消除英美殖民痕迹,也为补充军需金属物资,如外滩的赫德铜像,和平女神像均被摧毁,而铜狮子却幸免于难。
从1956年起,汇丰大厦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铜狮子仍然守候在大门口。到了1980年代,铜狮子回归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为陈列中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见证了近代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繁荣,也见证了上海历史发展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