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接乡愁回家——读孙梦成《双龙河畔》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7/4 19:24:00

  孙梦成的散文集《双龙河畔》出版了,读后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这个滋味,就是剪不断、理不完的乡愁,是思乡、恋乡、怀乡情绪集中的奔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每个人的心中,乡愁的载体不尽相同,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刘绍棠的乡愁是“京东北运河”,席慕蓉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他们都是用有限的具象,承载了无限的乡愁,孙梦成亦是如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情怀,本质上说是对地域、家园、历史、文化的血脉的深刻追寻。由此可见,孙梦成《双龙河畔》要表达的,是对故园的记忆,更心灵深处乡土情怀的回响,更是其情感最深层的底色。作者的故园拆迁,再也找不到老家了,他只好把家筑在文字里,筑在泪眼中,筑在心底的双龙河畔。这本书出版,最重要的目的,是接乡愁回家。

  双龙河,古称曾家湾河,是曹妃甸的母亲河,也是孙梦成的文化之河。对这条大河,我记忆犹新。早在1975年,我在丰南与柏各庄农场(后为唐海县,今为曹妃甸区)搭界的一个小村当工作队长,与毗邻的曾家湾只有一河之隔,那条河就是双龙河。河两岸却有天壤之别:河东是国营农场,稻浪滚滚,果木飘香;河西则是落后农村,土壤贫瘠,粮食低产。我几次伏在双龙河桥的栏杆上感慨万千:这种差别何时能够消除啊!如今,双龙河两岸已经消除差别,都成为了富庶之乡。我对双龙河的留恋,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消减。静静的子夜,读完了《双龙河畔》,那条大河便又在脑海中奔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双龙河畔》,是作者的恋乡情绪的真挚表达。全书具有浩大而充沛的河流元素和家族脉落,作品中贯注的、蓬勃的乡野气息和亲情之美,对故园命运和河流历史的关注和思考,都很有穿透力,在自然描写、人物细节和情感镂刻等方面,也格外精心、独到。正是因为作者的恋乡情绪的真挚表达,具有地理指向和心灵层面,接乡愁回家——才可能成为现实。作为首篇洋洋洒洒的几万言鸿篇《双龙河畔》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接乡愁”柔软的质地,还有“何以回家”那切入肌肤的痛感。

  孙梦成是双龙河畔的农家子弟,1985年考取玉田师范,毕业后履历丰富且勤学不辍。30年间,他当过中学教师,在唐海教育局、八农场、县纪委及曹妃甸区委宣传部深耕多年,成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优秀公务员、优秀作家。他在繁忙的政务文牍间,用文学滋润生命,繁嚣中恪守着一个读书人的襟怀。乡愁之于作者,是符号性的具象之物,它是河中游弋的蝌蚪,是岸边青草的嫩芯,是香蒲做的草筏,是一院芬芳的槐花,是路边一丛匆匆照面却无暇怜惜的野菜。乡愁,也是与旧人旧物在幽暗时空里的重逢,也是他茶案边抚卷时,偶尔没来由的闪念与怔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双龙河,是我青春的图腾,我心中的故乡,我所有的乡愁都集中在这里;双龙河,是我的少年意气,我生命的青葱岁月,是我永远的怀恋,我所有的荣耀和过错都浸在河水中了。”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但当故乡的建筑没了,孙梦成只能依傍河流,地面上剩下一堆“残片”,文字中徒然只有河流的“乡愁”……孙梦成不止一次地回到故乡,回到乡村。只是这么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能感觉到越来越熟悉的陌生感,对故土、故人的思念、回忆,是激起他“乡愁”的最直接的动因。

  “接乡愁回家”,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即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和思念。接乡愁回家是他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乡愁与回家是孙梦成内心不断强调的关键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厚、善良和爱心,生发出文学情思和美感。

  “接乡愁回家”,是回归本我的通道,是拥抱伤痛的淡定,像读书与写作一样,皆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读《双龙河畔》,总能被那份真情所触动,作者以深沉细腻而又富于张力的文字,拨动了我们心中那根最柔软的琴弦,让我们共鸣和感动。

  《双龙河畔》,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再现。“生于斯地,长于斯地,首先从内心感佩河渠沙洲是幼时心灵的情境课堂,双龙河就是我剪不断的脐带,时刻与我的血脉息息相通”。双龙河蜿蜒奔流,终归沧海,作者是双龙河的子嗣,与它“血肉相连,心息相同”。双龙河见证着作者的成长,“关于童年、关于故乡、关于亲情,关于生死,关于冷暖”,都生动地再现于全书的每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生命的履历,人生的足印,聆听着翻动的书页,我们仿佛看到他从双龙河畔遥遥走来,眼前水光如练,身后脚印留痕,在同一条河边行走了近半个世纪,人与长河早已成为一体。

  作者笔下体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真诚敬意,既有智者的理性抉择,艰辛而困苦;也有文人的理想主义,纯洁而感性。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沓边角泛黄的相纸,里面有作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我们能看到一个聪慧童稚的男孩儿:“记得有一次,和一群小孩玩娃娃斗儿,居然大获全胜,把他们手里的黑泥全部赢过来,高兴得仿佛是得了什么金银财宝”(引自《娃娃斗儿内尚流芳》);我们能看到一个羸瘦倔强的的少年:“我趁着校长不注意,一转身跑出办公室,校长就在后边追,我一溜烟跑到操场的一棵大树下,三下两下就猴子一样爬到树梢。任女校长怎么怒吼,我自岿然不动”(引自《常忆师恩似旧时》);我们能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青年:“我还会抱女儿出来,告诉她,这是宿舍楼,这是水房,这是‘老贾’…… ‘老贾’是看管一中水房的一个老头,女儿只要一听到‘老贾’这个音节,就爱笑。其实,她并不懂这个音节是什么意思”(引自《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能看到一个稳重睿智、悟透事情的中年人:“我半年未到,老人们很是牵挂。‘康复归来重漫步,乡亲换我幼时名’。老少再次相逢,陡增人生的感慨。这半年间,已经有一位老人辞世而去。好几个老人说:‘生怕再也见不着你了。还好,上天有眼!’一位老太太说着,还抹起了眼泪”(引自《湖畔听琴》)……作者文字简洁而质朴,往往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人生的鲜活与沧桑。

作者记录下人世的美好、忧伤,记录下他们的幸与不幸,记录下生命的无奈与无措、卑微与贵重。关于母亲:“我忘不了那一刻,母亲从柜子上拿下大茶壶,把里边的硬币‘哗啦啦’倒在桌上,用手扒拉着,一分一分数硬币的情形”(引自《双龙河畔》);关于父亲:“我仰视父亲,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想想岁月真是无情,所有的人在岁月面前都是这么脆弱”(引自《苍老的父亲》);关于舅舅:“舅舅,已成为我心目中人生理想与英雄主义的象征”(引自《我的三位舅舅》);关于病友:“静静地焚上一柱香,遥祝生者坚强、逝者安息”(引自《病友》);关于偶遇的路人:“霞光映照,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那一刻,我觉的,这位贫苦的老人,活得也很快乐”(引自《与华山亲密接触》);关于儿时老师的教诲:“以后记着,千万别用一个新错误掩饰一个旧错误”(引自《常记师恩似旧时》);关于逝去的朋友:“什么荣华富贵,在这里都恍若烟尘,不过一瞬;什么恩爱情仇,在这里都灰飞烟灭、一笔勾销”(引自《人生后花园》)……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没有深入的咀嚼思考,不可能写出这样灵动又富于哲理的文字。

《双龙河畔》,是作者思想睿智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曾经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作者生活片段的集合,思乡情感的凝合,也是人生智慧的聚合。

作者深谙散文之理,感性与知性相济,用情、用心、用典、用理,于文本中维持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散文的风格如同人格,如《鞋底磨穿》:“人生其实是一场长途跋涉,我们的磨穿鞋底也好,磨穿铁砚也罢,无非是代表着一种执着。”生活中我们常忽略的尴尬微茫小事,作者能借物于理,从容地延伸出为人做事的智慧。再如《欲为诗人,先当石匠》:“我在写诗”,是写诗的浅境界、小境界;“诗在写我”,才是写诗的深境界、大境界。作者诗学素养深厚,以匠气多寡薄厚来品鉴诗的品质,再引申至人生的维度。可以说,很多篇章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阅历、阅读与灵性,遂成一家之文学表达与思想体系。是啊,生活自有本身的逻辑和原理,只是我们忽略了、忘却了甚至迷失了。

对乡土、对家族、对长河、对友人的眷恋与热爱,已然融入为孙梦成的血脉。在他的眼里,故乡的石桥、古老的家谱、儿时的伙伴、残秋的柳条、飘荡的白云,都成为作者笔下格物致知的对象。一旦故园逝去,一旦亲人和友人逝去,乡愁则来得更强烈一些。作者在乡愁中强烈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土壤。从纯文学的意义来讲,《双龙河畔》并非完美,但在情感的真诚、哲理的洞察、人生的忧思、亲情的升华以及苦中作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本书都能带给读者很多的启示。一位哲人所说:“值得尊重的,并非是没有缺点的人,而是那些有很多优点的人。”

读完《双龙河畔》,我不禁想起一首歌:“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双龙河是作者的心灵之水,临水照人,河水里有他的年华倒影,有他的累累心事,有他的“荣耀与过错”。作者也变成一朵细小的浪花,永远向着母亲、向着故乡、向着双龙河微笑。这样,接乡愁回家——这个目的就达到了。(杨立元)

来源:新浪收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