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与蚊虫的千古斗争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7/15 10:35:00

  来源: 浙江省博物馆

  现实的夏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每一天都在暴躁地打蚊子

  和努力克制暴躁集中精力工作的交替中度过

  苍天,

  为什么浙博的蚊子格外毒……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浙博办公区的防蚊器物

  博山炉、瓷罐、破瓦盆的防蚊效果没有区别?

  从古至今,蚊子从来不为大众所喜爱。《庄子·天运篇》说:“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即使是庄子这样放达的道家人物,晚上也被蚊子叮得夜不成眠。欧阳修则以《憎蚊》这样的诗题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蚊子的厌恶,诗云:“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点出了蚊子之所以讨厌,不仅在于其叮咬致痒,更在于其“毒”。

  蚊子之“毒”指的是,蚊子是许多疾病的传染媒介。疟疾俗称“打摆子”,就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可怕疾病,病人患上后忽冷忽热,上吐下泻。杜甫就曾因被蚊虫叮咬而患上疟疾,他在《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记录了自己患病时的惨状:

  王生怪我颜色恶,

  答云伏枕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寒热相交,命悬一线,怎不令人对蚊子怀有深仇大恨。此外,令人谈之色变的登革热、黄热病、乙脑等急性传染病,均通过各种蚊子在世界各地肆虐。

  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是,古代的防蚊形势比之今日更为严峻。一方面,古代湿地更多,草木繁茂,加之城市排污管理也不完善,各个角落都成为了蚊子繁衍的天堂;另一方面,电蚊香和电蚊拍,乃至高科技的灭蚊灯都还得好几百年才能问世,更别说空调这种令所有蚊子丧失活力的大杀器,那么,古人都有哪些手段来度过蚊虫纷扰的夏季呢?

  物理隔绝

  扇子与蚊帐

  如防晒一样,最有效果的永远是物理手段。用扇子驱蚊想必是几代人共同的夏日记忆。在空调大面积普及之前,夏夜街巷几乎人手一把蒲扇,轻轻一扇,凉风自来,蚊虫退散。蒲扇又称葵扇,以蒲葵叶制成,质轻价廉,因此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扇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越窑青瓷俑 西晋

  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藏

  现正于“越地宝藏”展览中展出的越窑青瓷俑是一对瓷俑,其中仕女俑右手握扇,左手怀抱着一个幼儿。不过,这种扇子可不是蒲扇,它形若直立之旗,一边为手柄,一边为扇面,称为“便面”。这种扇子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至东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无论是便面、团扇、折扇还是蒲扇,都能起到引风送凉,驱蚊防暑的功效。

  但是扇子毕竟需要一直扇,除非是达官贵人有人服侍,否则为了驱蚊,可就什么事儿都干不了了。相比之下,蚊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这项伟大的发明在里约奥运会惊艳世界,甚至得了“中国结界”这样的诨名。

  奥运会期间,寨卡病毒在巴西肆虐,防蚊成了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各国代表团都采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韩国队在运动服中添加了化学药品,日本队为队员们配备了驱蚊手环,澳大利亚队则带上了长袖长裤。

  然而到晚上睡觉时,中国队员拿出的蚊帐还是令各国媒体惊叹不已,英国媒体将这种没见过的玩意儿称为“某种类似帐篷的东西”,西班牙某报纸更是将其称为“国家法宝”。虽说蚊帐实乃中国居民家家必备之物,但看看采用烟雾防蚊,把运动员们都熏得够呛的巴西,咱们确实也得感激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其实并未专门区分出一种特别的防蚊用帷帐,毕竟细究起来,所有帷帐都有防蚊的功能,可说是蚊帐的前身。秦汉时期,帷帐进入寻常百姓家,光是这一时期出土的织物就包括各类绢、纱、罗、锦等十几种,其中,纱、罗等轻薄材质的帷帐也许已与现在的蚊帐有相似之处。据《后汉书集解》载,官员黄昌出身微寒,“夏多蚊,贫无帱,佣倩为作帱”,可见蚊帐实乃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贵人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唐宋时期,一种神秘的家具——碧纱橱产生了。现在我们甚至并不能确定它到底是家具还是屋子,它时常出现在唐以后历代的诗文中,如李清照《醉花阴》中所咏,“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却并无实物存留。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建筑格局,即在屋子里单独隔出的小单间,也有的学者认为顾名思义,这就是一种糊上纱的橱。

  据朱宝力的研究,在崇祯刻本《金瓶梅》的插图中,可见新婚夫妇卧室陈设里有一件家具,设有腿足、地平、顶盖,而四周壁门则由画绢糊上,他认为这就是“碧纱橱”。另一幅插图中,类似的家具被安放在高台之上,想来夏季身处其中,远离蚊虫侵扰,兼有凉风习习,可谓快哉!

  在《红楼梦》中,我们得以一窥明清时期富贵人家的蚊帐,譬如第四十回中,凤姐将“软烟罗”错认做“蝉翼纱”,贾母提起这种罗可以“做了帐子,糊了窗屉”,既然与蝉翼纱相似,想必也是薄如蝉翼,轻薄透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电视剧中出现的软烟罗

  另一种令人啧啧称奇的则是“鲛绡帐”,出现在第九十二回,“在匣子里拿出来时,叠的长不满五寸,厚不上半寸,冯紫英一层一层的打开,打到十来层,已经桌上铺不下了。”可见其轻薄,“鲛丝所织,暑热天气张在堂屋里,苍蝇蚊子一个不能进来。”虽然鲛人不过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鲛丝的真实性也待考,但如此轻薄的织物并非不存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仅重49克,唐代官员身着五层纱衣,其胸口黑痣仍清晰可见,这一传说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古代中国精巧绝伦的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谁能说蚊帐不是一种证明呢?

  生物防蚊

  艾草少不了

  蚊帐虽有效,但人总不能一天到晚待在床上,即使如碧纱橱那样稍宽敞些,人的活动范围也有限。若希望走到哪儿都不受蚊子侵扰,还得借助生物的力量,例如将具有驱虫功能的药材放入香囊佩在身上,蚊虫自然对你敬而远之。常见的药材包括霍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等,古代的香囊与现代的驱蚊手环,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戴在身上,把香囊挂在蚊帐中,则能开启物理生物双重防护,也许还能在香气四溢的帐中做个好梦。

  当然,古人对驱蚊植物绝对是物尽其用,除了制成香囊,直接在家中种植也是不错的选择。诸如驱蚊草、食虫草、藿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七里香、夜来香等,既能美化家居环境,又能将蚊虫逐出家门。

  另一种也非常常见的方式则是熏香驱蚊,毕竟直到现在,蚊香仍然是许多家庭每年夏天的必备,现代的灭蚊片、电蚊香也都是基于蚊香发展而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越窑青瓷熏 西晋 绍兴市上虞博物馆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唐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越地宝藏”大展中展出了西晋和唐代的两件熏炉,可见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希望室内香气缭绕,蚊蝇不扰。古人早已制出专门用以焚烧灭蚊的香丸,如《医方类聚》载将苍术一斤、木鳖子和雄黄各二两半,一同磨细后,以蜂蜜黏结成如弹子大小的丸子,在床下或蚊子多的地方烧一丸,就能熏落蚊子。为便于传诵推广,医家甚至还编出歌谣,如孙思邈《海上方》中的“木鳖川芎二味均,雄黄减半共调匀,用蜜为丸烧一粒,自然蚊虫不相侵。”以及宋代《琐碎录》中的“夜明砂与海金砂,二味合同苦楝花,每到黄昏烧一粒,蚊虫飞去别人家。”这些香丸与现代容易掰断的蚊香比,也许更方便呢。

  除了佩香囊和熏香,古人曾以更简单粗暴的烧“蚊烟”之法来驱赶蚊虫,方法是把菖蒲、艾草等植物晒干后扎成一束,直接点燃后用烟雾熏蒸居室。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也提到燃烧艾草的方法,“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很显然,比起扇扇子驱赶蚊虫,用艾草熏更加便捷有效。不过,这种方法的弊病也显而易见,一来,熏蒸的烟雾即使对人体无害,也会对视线造成影响,二来,这种熏蒸的办法可能会把衣服、被褥都熏变色,为了赶蚊子,付出的代价未免有些大呀。

  此外,古人还相信一些神秘的防蚊方法,例如宋代《格物粗谈》中曾记载“新造屋柱下,四隅埋蒲扇,蚊永不入。”《本草纲目》则记载,“败蒲扇灰和粉,粉身止汗,弥败者佳,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无论是蒲扇还是扇子的灰烬,埋在柱子下怎能防蚊呢?也许古人认为蒲扇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都能成为蚊子的克星吧。

  主动进攻

  防患于未然

  除了以上罗列的林林总总的防蚊方法,防患于未然,将蚊子扼杀于摇篮中自然也是古人与蚊虫千古斗争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明代《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在清明节时要疏浚各宫沟渠,目的就在于清除蚊子的孳生地。

  现代灭蚊技术通过改变蚊子的基因,直接使其不再叮人,或失去繁殖能力,这与古代相比,无疑更加接近根源了。也许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一天会彻底远离蚊子,甚至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完全不知道被蚊子叮得满身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掐着蚊子包的我们正翘首以盼这一天的到来!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6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