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试论金银币证书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08/5/12 13:25:00
来源: 中国金币收藏网

   随着2007北京币博会精品钱币专场拍卖会竞拍结果的公布,所有上拍的特殊证号(01号等)金银币(章)以高价位成交的事实,再次引发了中国现代金银币集藏界对币章证书的热议。其中有不少反对和批评的声音,情绪激动和性格直率的币友直骂娘,行事一贯低调和含蓄的币友也颇有微词。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在现代金银币日趋被集藏投资人士青睐和言论环境渐松的状况下,对于诸如具有国家级的北京币博会这样轰动效应的拍卖结果,在业内出现异议是十分正常的。币章证书的价值有多大?为何竞购特殊号码的币章会出现愈演愈烈且市价一路走高的现象?是金银币爱好者的手头资金多得没处用了?还是我们的金币集藏文化和投资之路走歪了?面对这些疑惑,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下面,简要谈谈我对证书问题的一些想法(以往谈过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

    目前市场的证书大多是1999年前的

    闲暇之时,我常在炒邮网,中国金币收藏网、中国集币在线、龙城金币网、中国投资资讯网、北京金币网、中国钱币在线、钱币天堂、母老虎投资在线、上海金币、中国纪念币交易网、泉友之家、钱币淘宝网、中国金银币投资网、中国金币交易网等钱币网站浏览金银币(章)交易方面的各种资讯,也会实地走访各地的钱币市场。不难看出,高价购配金银币(章)证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还有不少币商公开出售证书,有的证书还真的一时难求。当然,这其中有真的也有假的,因为有卖点,出现假的是不奇怪的。我发现这些证书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基本上都是1999年以前的。我认为造成部分币章缺少证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一、早期的币章买卖双方都缺乏应有的币识。比如买卖双方在交易时会忽视证书及其配套的外包装,没有索要或相互提醒,更不知如何辩伪。二、早期钱币市场个别邮币卡商人和部分人行、工行金店及造币厂经营部的工作人员在出售币章时,故意或无意扣押了证书。三、部分币章在发行之初,可能就没有配发过证书。这些原因造成了今天证书市场火爆的“怪象”,它应该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折射了我国早期金银币在管理和营销上的不规范和参与者币识的严重匮乏。

    在此,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原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理尹成友先生在1998年介绍金银币概况时说“(六)……每一枚金银币均配中国人民银行在任行长签署的证书”①(数字均为引文注释符号,下同)。这是官方负责人首次公开发表有关证书方面的谈话。对此,我曾表示过质疑。综合市场长期以来的信息反馈,部分币章确实没有证书。如按尹先生的说法,为什么管理部门至今也拿不出来呢?所以,我们的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随意。

    对管理层和业内高层人士观点的思考

    由于金银币(章)证书问题困扰着许多集藏界人士,可谓一言难尽!这里,我们可将视野放远一些,思路拓宽一些,看一看金币管理部门和业内著名人士是如何评述证书问题的。

    币章证书问题在1999年以前,是不像当今这样被如此重视的。我特意查阅了1999年之前由官方编辑出版的金银币图录和文献资料,尤其是面向海外的出版物,发现很少有对证书的阐述,包括在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中,都没有“证书”这个字眼。应该说我国金币管理层大约是从2000年以后在其公开出版物和宣传资料中,逐步加强了对金银币要素之一证书的宣传力度,表明了管理层在币识传播和具体管理等方面越来越重视和规范了。这一点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有关论据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最近,我拜读了中国金银纪念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会委员、世界硬币大奖评委、中国金币设计方面的资深专家胡福庆老师的一篇专题文章。胡先生将金银币证书定性为“贵金属纪念币的附属产品”即“一种纪念币身份证明”、“证书实行一币一证制,并随纪念币的发行而流动。根据我国的现有实际情况,证书目前视同货币的管理”,文章还例举了第29届奥运会币的证书“是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证书,它现有的技术含量已经相当于一张钞票的印制(水准)”②。胡先生“视同货币的管理”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是首现官方权威专业刊物的、有关币章证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权威观点,这个观点将对币章证书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就更容易解读为什么目前市场对币章证书如此看重的原因了。

    近日,喜读了金银币老前辈葛祖康老师的“建议取消鉴定证书。和淡化鉴定证书的鉴定作用。改成说明书为好,且不要在说明书上印编号。建议在每枚贵金属币的边缘打上机制编号” ③谈话。我认为,站在收藏活动减负的角度,葛老师的建议无疑是具有改革创新积极意义的,值得肯定!但倘若从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非流通货币本质及固有特性看,葛老师的美好设想却不易实现,因为要在单个的币体上逐一镌刻不同的数字编号,首先在技术操作层面上需突破(完全实现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同时会增加铸币(投资)的成本。金银币理论家、投资实战家黄瑞勇老师认为:“部分收藏爱好者们盲目将收藏重点放在收藏证书上,而忽略了钱币才是收藏的主体”,并提醒收藏者们“不要过分看重证书和包装,要挖掘珍稀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钱币” ④。我非常赞成中国现代金银币顶级集藏大家陈景林老师的“(自己)一向将它(证书)当作钱币文献来进行收藏的” ⑤观点。我对待早期的币章证书,不论是精品还是一般化的,一概仔细读取其中的信息,作为今后探究钱币问题的重要依据。

    管理层对证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古往今来,官方态度及其意志对民间行为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有时甚至直接左右人们的言行。自十年前我国金币管理层准许币博会附带精品拍卖以来,我记得2002北京国际邮币拍卖会上亮相的当届01号证书邮币会银币,经数轮竟拍后,以500元高价成交还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由于包含特殊证号币章的拍卖活动具有强烈的官方主办色彩,近年来,每一次的拍卖成交价格呈现大幅度上升之势。当2007北京币博会银币以20000元成交后,特号币章确实令不少集藏投资人士刮目相看,其价格的飞涨和集藏人士的多方寻求便是自然的事了。

    纵观人们追求所谓的好号、靓号、吉祥号等特殊号码币章的举动,从民风(俗)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行为在理论上是有依据的,能站得住脚。我判断,它们还有广阔的生存和延续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简单概况为:

    一、官方意志的导向作用正迎合了我国民众传统的祈福心愿;

    二、吉祥号的收藏符合藏品物以稀为贵和原汁原味的原则;

    三、特号合乎收藏人士喜爱寻求趣味性、猎奇性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要求;

    四、就少数人士收藏心理的价值取向而言,拥有靓号的币章是能彰显“金银币三大功能”之三“炫耀满足功能” ⑥的资本。另外,可通过今后钱币网络的晒宝等活动,从而满足网络依赖情结,并寻找适当时机出手获利。

    我们不可悻然对待我国早期的币章证书

    一位网名叫“猪头肉”币友与我素不相识,但这位老兄曾说过一句经典话真令我钦佩和难忘,他说:“一个人,可以挑战命运,但绝不能挑战客观的规律” ⑦。是啊,我们国内的现实环境和中国金币客观规律又是什么呢?我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凡是接触过我国早期币章证书的绝大多数朋友,都能感觉到它们的规格不一、式样繁多、质量低下,依市场资深人士的话就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

    我的总体看法是:

    一、对民间流传(包括目前和今后不断创新的内容)的优秀民风民俗和祈福方式方法,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客观现象,我对此十分尊重。但同时我认为,这并非是唯一的灵丹妙药,更不能走向极端。早期证书、特号币章证书,肯定具有一定价值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二、我承认大家对早期币章证书的综合评价是如实的、准确的,关于证书的探讨也不是新课题了。但是,我要特别提醒少数朋友的是:

    1、从早期币章证书的叫法看,称呼多样,但其实质就是产品质保证明书。我们曾受到“三无”产品的坑害,那是社会生产力落后的象征。产品说明制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表现之一,说明书又是现代文书中的一种文体,已有成熟和规范的书写要求,使用极其广泛且普及。作为非流通性的纪念法定货币,附加证书是合理的,已被世人接受。我们可以设想,如回到了商品无证书的情形中,是多么可怕啊。

    2、我们不能以目前的科术水准去要求过去产品的质量如何如何,如果这样看待历史问题,很容易犯方法论上的错误。现在看来,当时的证书的确存在质量不高、几乎无防伪功能等缺陷和问题,这却正是中国金币艰辛历史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要尊重它,不要有更多抱怨和愤恨。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不要因为早期证书的破旧不堪或不尽人意就采取回避和轻视的态度,更不能轻易地否定早期证书自身所存在的价值。坦率地说,中国早期币章证书不需要任何的遮羞布!因为这绝不同于客人光临前需对环境的布置和卫生的清洁。

    3、虽然许多早期证书是由外商动手印制的,但在当时至少是获得我国央行授权、默认和许可的。因为在当时我国贫穷和落后的经济大环境和客观条件下,是由不得让我们国内来完成的。在我的内心深处,尚存一对矛盾,在此也不妨暴露一下个人的思想:从换取宝贵的建设资金(外汇)来看,中国金币下了汗马功劳;但从中华钱币文化观来看,我们当时是在干到处求人的事啊,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我感到这个时期还是一种隐痛、一段悲剧。

    三、任何事物都要掌握好度数。在中国金银币集藏和投资正逐步朝着理性和成熟的阶段迈进的敏感时期,金币管理部门应重点引导金银币集藏和投资的正确理念,防止过度宣扬某一单项的内容而把事物引向一种异端。我反对本末倒置而去一味高价追求证书的偏激做法;强烈谴责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我们应积极倡导将币体与证书结合起来的金银币研究鉴赏方法,去做真正有利于弘扬中国金币文化和培育钱币市场的益事。

引文注释:

①《中国金融》杂志,1998年第12期:记者杨学钰《集五千年精华,铸二十载辉煌——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理尹成友谈中国现代金银币》;

②《金融博览·中国金币》杂志,总第4期:胡福庆老师《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证书制作的现状与展望》;

③中国集币在线,2007年9月9日:葛祖康老师《在金币总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坐谈会上的发言稿》第十三条建议;

④《广州日报》,2007年10月30日:记者林琳《拍出368万元“币王”》;

⑤中国集币在线,2007年8月18日:《陈景林老师与黄瑞勇老师答币友问》陈景林答币友;

⑥中国金币收藏网,2007年6月13日:金伟国老师《中国现代金银币投资讲座》第一节;

⑦中国集币在线,2007年8月8日:《嘉宾对话》栏目猪头肉币友的跟帖。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