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一文中提到:“长征时期,国家银行干部随同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时,发行过一部分纸币,离开时,用银元和出售食盐全部收回”。
这一论断的提出,我们必须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如:“红军币”为何仅在遵义发行?“红军币”从何而来?“红军币”发行的始末怎样的?“红军币”的种类有多少?“红军币”的发行有何历史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深入研讨,将对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一些经济资料,对认识当时的特殊环境,所采取的特殊手段来维护军需,繁荣经济,稳定民心,保证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更有特殊的意义。
“红军币”是贵州人民对长征时期红军所留下来的苏区币的爱称。“红军币”有特称与通称之分,特称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遵义有计划有步骤发行、回笼的苏区货币;通称指长征路过贵州的红军带来的苏区货币与债券等。本文重点讨论前者。
“红军币”给“黔山红迹”增辉添彩
贵州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五次入黔。全省六十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不仅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
1930年4、5月间,邓小平、张云逸率红三军,从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转战黔桂边,足迹遍及黔南、黔东南的荔波、榕江、从江、黎平等县。
1934年6月,洪湖、湘鄂西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千里转战入黔,并在贵州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地区,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拫据地,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下设十七个区革命委员会和一百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扩大红军等工作。
1934年10月,担任长征先遣任务的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称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和副政委关向应统一指挥二、六军团。红六军团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
中央红军过贵州,1935年1月,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道路。
红军几万人入黔,历时五年之久,红迹遍布贵州大部分地区,但留下的苏币数量不多。现在,进行抢救性研究,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红军带来的苏币,是给贵州人的厚礼,如:中华苏維埃共和囯革命战争公债,川陕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布币、铜币,湘鄂西根据地盖有苏维埃字样的袁头银币,湘鄂赣省二期革命战争公债券等等。
“红军币”在遵义发行是革命战争的历史需要
遵义是黔北的重镇,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北倚娄山,南濒乌江,为川黔要冲。境内岗长谷宽,起伏映带,坝子遥遥相望,是块好地方。1934年12月18日,***中央在贵州东部的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决定指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之西地区。”提出主力应该“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以保证向指定地区前进。
1935年1月1日,召开的猴场会议又重申“建立川黔边新的苏区根据地”,“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当时的遵义,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红军进入遵义后,遵义县和周边的乡都迅速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新的地方政权的诞生,预示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有立脚之地了。既然遵义要建成新的苏区,国家银行的功能应该起作用了。发行货币的条件也成熟了,银行筹措资金的大好时机也来了。所以”“红军币”的发行是历史的必然,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总之,长征中“红军币”在遵义唯一发行,是遵义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贵州人民的福分。我们一定要珍惜“红军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币”是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产物
红军根据地是建立在经济比较落后,以个体经济为主的边远山区和“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北伐战争时期,为解决军民的日用必须品和现金的缺乏,1926年10月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发行货币。1927年春,湖南浏阳浏东平民银行发行了临时兑换券和信用券。1927年4月,湖南醴陵农工银行发行了纸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都发行了苏维埃纸币,简称苏区货币或苏币。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11月27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出了共和国中央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项英、张国涛。12月1日发布了《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规定:“为着实行统一货币制度,并帮助全体劳苦群众,苏维埃应开办工农银行,并在各苏维埃区域内设立分行,这个银行有发行货币的特权。”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毛泽民任行长,发行了统一的银币券:有1932年版面值5分、1角、2角、1元,1933年版5角、1元和1934年版2角、1元等几种。另外,国家银行发行的银币,有1932年版2角、1元和1933年版2角币。发行的铜币有未标明年份的1分和不同版别的5分币,其中纸币5分面值,用小数点0.05表示,世界罕见。
长征开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造币厂人员组成十五大队。大队政委毛泽民,大队长袁福清,还有曹菊如、曹根全、钱希钧、任志远、黄亚光、郭金水、莫钧涛等十四名国家干部和100多名运输员及一个警卫连,都编入军委直属纵队。这个流动的银行,带着黄金、银元、票子和印刷机及材料随军长征。到湖南潇水附近,奉命轻装,含泪扔掉了印刷机和材料。
“红军币”的发行体现了国家银行的战时性和艰苦性
1935年1月,红军在遵义休整十天。为保证遵义会议的召开,保障军政开支,国家银行干部,除参加没收、征发、保管和分配外,还大力组织“红军币”的发行与回收。银行干部一边动员工商业经营、拍卖没收物资外,还一边销售百姓紧缺的物资――食盐。这样能把部队开支的纸币从食盐销售中收回。加上用银元兑换,百姓乐用“红军币”。
苏币和根据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又与军事斗争息息相关。在武装割据局面下,银行随军活动,随军营业,随军发行货币。这种军事性和艰苦性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遵义”“红军币”的发行上。国家银行是商品发展的标志,”“红军币”在遵义发行,是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服务的,是为建立新的苏区服务的,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的,也是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红军币”是对“左”倾金融路线的拨乱反正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应该尽量发挥苏维埃银行的作用,按照市场的原则,发行适当数目的货币”。如何掌握“适当”是个大学问。1932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损害了苏区的经济基础,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经济负担。他们主张取消筹款,由政府供给红军战费。这样一来,打土豪筹款的收入没有了,光靠增加工商税和土地税、发行公债来供给战争需要是不可能的。他们盲目提出夺取大城市,扩大红军100万的目标。主力红军原有4万人,猛增至十万人,加上脱产人员,财政超负荷运行,为了弥补财政赤子,唯一办法只有增发纸币,结果造成币值不稳,还出现挤兑现象。由于劳动和税收政策的错误,造成工商业的倒闭和破产,私营出口为零,政府为了百姓的盐、布、火柴、药品,又不得不让现金外流,结果现金储备减少,800万元币值下滑,兑换只好限兑和停兑(有很多是解放以后才兑换成人民币的)。吸取这段历史的教训,“红军币”的发行实行“适当”发行、“完全兑换”的政策,用行动纠正了历史的过错,挽回了红军的声誉。
“红军币”的发行,澄清了金融上的混乱,恢复了兑换的正常秩序,这是历史的功绩,也是对“左”倾机会主义金融路线的批判。从此,苏币的发行又走上“投放多少收回多少”的正确道路。
“红军币”渗透了苏币的文化风格
货币是国家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看到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和货币制造方面的信息。苏币的发行,我们既看到了当时的困难,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它给人信心与力量。
苏币上都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它的出现,人们相信新的共和国是存在的,是打不垮拖不烂的,它还有活力,还有生机,它仍然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理想。用钱币作政治鼓舞与宣传,是“红军币”特色。“川陕苏维埃”布币铜币上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增加生产,发展经济”和“赤化全川”的口号,百姓一看, 当时的奋斗目标很明确。
“红军币”的制作堪称一流,即使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制出精美的货币,是何等的艰辛。“红军币”不论立意、布局、造型和雕刻都具有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列宁的头像庄重、简朴、大方、协调、线条清晰、神态逼真,有伟人风范。花边设计、镰刀斧头镶嵌,标志苏维埃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东西两半球的创意,意味着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中国地图的描绘,以及稻谷、麦穗的相连,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总之,“红军币”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