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中国各朝代真币和伪币的基本特征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0/7/14 1:54:00
作者:静心泉

1、空首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空首布分为多种,那种体型大、厚重、粗糙的称为原始空首布。这种布钱长方形身,短銎,銎内留有范塞。大的通长16.4厘米,足宽9.5厘米,多半没有文字。有文字的体形较小,通长10.4厘米,足宽6.2厘米。    空首平肩弧足布,特点是足部内凹呈弧形,銎长,銎内留有范塞。平肩大型的通长10厘米,足距约5.3厘米;最小的“安臧”布钱通长7.4厘米,足距5.3厘米左右,钱体近似正方形。大型平肩空首布钱而铸一个字,少数铸有两个或多字,个别面背各一字。有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等等。小型平肩空首布钱面文多铸二字,如安臧、东周、安周、邵丘、官考、武、百、甘、戈、五、二、×、十。    大型削尖空首布钱面铸一字至三个字,多为地名。发现的有武、卢氏、三川釿、武安、函易。小型户空首布钱面文铸有两个字的多些,如武、武寽、武釿。这种布币肩部较窄,足部较宽,四边有廓,銎上大多带有一个圆形突起点,銎的两面均有一个穿孔。钱面中间皆有文字,两旁各有一道斜纹。钱背有三道线纹,正中一道竖直,两边各有一道斜纹,从銎与钱身相接处,分别斜行至两足部尖端。  空首尖足布钱耸肩、尖足、长銎,銎内留有范塞,多没有文字,俗称“无文大布”。通长14.5厘米,足距约6.5厘米。少数这种大布铸 文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工等。小型布钱面文有共黄釿么金字样,一般布面呈长方形,耸肩尖足,面背中央均起三垂线,肩中部长柄方銎,上大下细,如模形。    平首方足布钱,体形较大,圆裆,分为平肩和圆肩(有廓无廓)两种。多为二釿、半釿三等制。如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4.3厘米;“安邑半釿”布钱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左右。背多平素。有的安邑二釿、安邑一釿背铸“安”字。晚期的体小而薄,裆方,都是半釿布钱,俗称“小方足布”。通长3.9~4.8厘米,足宽2.4~2.7厘米。燕布鼓掌腰较深,背多铸有“左”、“右”等字。  锐角布钱的特征是:平首、平肩、方足,方档或“∧”形档,首部顶端左右突出双角。有大小两种:大布通长一般是7.2厘米,宽4.5厘米,重18克左右;小布一般通长5.1厘米,重9.7克。锐角布存世较少。    平首尖足布钱的特征是:耸肩、方裆、尖足,少数肩稍平。分大小两种。大布通长8.5厘米,足距4.3厘米左右,布面模铸城名,背铸数目字。小布通长4.4~5.5厘米,足距2.4~2.8厘米,布面也是模铸城名,少数是城名加上“半”字,布背也铸数目字。    先秦的钱币由于距离现数千年,因而少见,所以每枚都是珍贵的。(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传世稀少的平首圆足布有何基本特征?    先秦钱币中珍贵的一种币即是平首圆足布,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征是:圆首、圆肩、圆档、圆足。有大小二等,即一釿与半釿布钱。如“蔺”字布圆足大布通长7.4厘米,最宽约2.6厘米。钱面均横铸城名,背文有数目字。    大型平无足布的文字:蔺、离石。背文一、二、三、±等。小型平首圆足布钱文:蔺、离石、大阴。背一、二、三等。    先秦布币,价格昂贵,伪造货币也主要限于刀币、布币、环钱,因而我们要了解仿造这些货币的手法,主要有翻砂、改刻、挖补、打制拼合法等。有些用真钱作模翻砂制作的伪品,币面文字和饰线条都与真币差不多,但是翻铸的假-币都比真币厚重些。这是因为模子由湿转干的过程中必然缩水凹陷,加上注铜时熔铜对范模壁的压力,都会使范模变型,因而铸出的伪品显得厚重。但也有高手铸成的伪币与真币的重量大小八九不离十的,这就需要仔细观察锈色,辨音,最好与真品对照鉴定。(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3、“三字刀”、“四字刀”、“六字刀”的基本特征?    刀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齐国首先铸行刀币。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故知原来叫做刀化(货)。齐刀重量近似,大体上每枚的重量都在44克到50克之间,亦有特别厚重的,这种刀币面文都有“法化”二字。背纹上有三横。法化是标准铸币的意思。    “三字刀”就是刀币面上有三字:齐法化。    “四字刀”就是刀币面上有四字:齐之法化。    “五字刀”就是币面上有:節黠之法化。    “六字刀”有六字:齐建(造)邦长法化。    “三字刀”是刀币中最多的一种。其特征是面文没有“之”字,背缘隆起而不断。背文有吉、Ψ、化、匕、上、日等。文字比较秀丽。  “四字刀”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铸币,刀身边缘隆起,背部边缘在刀身与柄之间有中断痕,刀面模铸阳文城名加“之法化”三字。齐之法化通长18~18.9厘米,重44.5~50.5克。背文:日、上、昌、化、眩、法昌、法、十二等字。    “五字刀”是齐城即黑铸造的。刀通长18.5~18.8厘米,最宽2.8~3厘米,重49~51克;小型的五字刀通长14~16厘米,最宽2~2.2厘米,重33~35.5克。背文:癖封、安邦、大行、法昌、法、行、化、司、工、吉、卜、日、Ψ等字。    “六字刀”是田齐的开国纪念币,面文没有之字,背缘隆起不断,其余的和早期齐刀相同。通长18.2~18.8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2.3~47克。背文:上、匕、日、六、化、工、司等字。六字刀在齐刀中最稀罕。    六字刀在齐刀中的价格最贵,因而有人就将便宜的三字刀通过作伪变成一枚珍贵的六字刀。战国距离我们现在有两千多年,那时候兵荒马乱的,钱币保存到现在的很少,故每一枚先秦的钱币都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仿造齐国刀币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翻砂和改刻。有的用真钱翻砂赝品,更有大胆者自己刻模翻砂。真币满身都是锈,而翻砂新铸的币就没有锈,于是他们就会采取作假锈手段制造伪锈,这是泉友要注意辨别的。用改刻手法仿造六字刀是常有的事。前面我们讲过三字刀和六字刀的特征,大家已明白三字刀与六字刀除字数外,其形态是很相似的,于是在保留齐化两字的基础上改刻出建邦长法四个字,这刻出的四个字与原先的两字在风格上是不同的。刻字必然先要将原先的铸面磨平,只磨刀币的中间部分,一头一尾的齐化两字不能磨,于是刀的中部的四个字就会低于刀的两头部分的两个字,仔细观察会发现的;也有人干脆全部磨光,六个字都刻出来,但是作伪者不了解战国文字风格,依葫芦画瓢毕竟要露马脚。无论那种方法作伪都存在一个锈色问题,大家要辨别币面、币背的锈色是否相同,币的字迹周围的锈色是假是真的等,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4、尖首刀和是明刀的基本特征?    战国时期燕国境内部分地区铸行尖首刀币。尖首刀分为三式:一式,刀首尖,刀头宽大,弧背凹刃,呈坡斜状;刀背两面外廓隆起,而断于刀柄相交处;刀刃与刀首部分不留外廓,形宽薄而有弹力;刀柄略略呈弧度;外廓不是很明显的,柄面大多有两道竖线,少数只有一条;刀环大多是圆形,椭圆形的少见。刀形大的尖首刀通长17.3厘米,刀首宽2.6厘米,刀尾1.5厘米,环径2.2厘米。刀文多为一个字,比如王等字。在山西、河北多有出土。二式,刀尖较短,弧背较直,体较窄,刀刃凹下去;刀身有廓隆起,中断于刀柄处,面背都有二道竖纹,柄环圆形,少数椭圆,刀长14~16.5厘米,最宽1.9~2.2厘米,重15.3~18克。一般币有一个字,比如:上、王等字,两个字的非常少。第三种刀首如针,故名针首刀。刀身短而薄,刀身有廓隆起,中断于柄处,面背柄间有二直纹,刀环多呈竖椭圆形,刀文大多是象形文字,如:∣‖×∧等等,刀长一般13.8厘米,最宽1.8厘米左右,重9~14.7克左右,最小型者,重6.6克,在河北出土。    明刀出土的很多,出土的范围也很广,在日本和朝鲜也有明刀出土。明刀是燕国货币,它的背文有的只有一个字:匕、行、吉、干、文、方、同、邑、上、下、中等等,还有数目字,有的背文有多个字。背文多字的明刀是后铸的,数量也多,是草书。初期的明刀最接近尖首刀。刀身圆折,背面多是一个字。刀身方折的明刀和古磬相象,因此又被称为磬折刀。明刀现在几十元人民币即可获得一枚。(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5、战国时期环钱有什么基本特征?    环钱有两类,一类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另一类是圆形方孔,铸行都比较晚。它原是战国中晚期秦国的铸币,后来这种铸币形态影响了其他国家。    珠重一两环钱也是秦钱的一种,古时称圆形东西为珠,珠重一两就是环钱重一两。这类钱圆孔,背平素,钱径3.6~3.7厘米,重13.1~15.6克。据现在所知,环钱的文字有垣、共、晋、武差、济阴、安臧、离石、东周、西周、半环、共屯赤金、长垣一釿、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等,钱文大篆。其中济阴环钱有大小两等,西周和东周的环钱只有小型的。    环钱晚于布币刀币出现,因为古币上的文字,以记数记干支的为最早,记地名的在后一点,而记重记值的就更晚了。最早的环钱是垣字钱和共字钱,垣和共都是地名。环钱中的西周指的是河南,东周则是洛阳了。    由于环钱价很贵,于是仿造者采用翻砂、改刻、订制拚合的挖补等手段仿造环钱。用真钱作模糊翻砂同样必须做伪锈,因此要认真判断锈色,因此发现币身重,有伪锈痕迹的定是伪币。    垣字钱是环钱中发现数量最多的,所以通常都是用垣字钱来改刻其它价高的环钱。对于这类钱,也要从文字、锈色、重量等方面来分析。    有的是将真钱币文的部分笔划挖去,再补上伪造的笔划,象这类钱如单从文字上不容易判断,还可以从锈色和内穿来判定。大家要记住,秦半两钱是刀穿,半环钱是圆穿,在鉴定时需要用指甲稍用力摁摁币内穿的边缘,看看有无脱落,是否是将刀穿伪装成圆穿的。    西周环钱,币径2.6厘米,重3.8~4.2克。东周环钱,币径2.5厘米,重4~4.5克。东周环钱大型的径4.1厘米,面无内外廓,背平素。    文信环钱于河南铸造,钱圆孔方,币面有外向四曲纹,没有内外廓,背平素。径2.4~2.5厘米,重2.9~3.4克。賹化环钱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种。环钱面有外廓,方孔,背平素。径分别为1.1~2.3厘米、4.7~6.厘米、7.4~10.7厘米。賹化环钱是“虚币”。它流通的时间比较短,铸行主要在齐国领域。    一化环钱是燕币,钱文“一 ”,这是“一化”的意思。钱圆方孔,币面有内外廓,背平素,个别钱背铸有“吉”字,径1.8~1.95厘米,重1.1~2.6克。  钱币爱好者可根据各类钱币特征,综合其它方法去从事伪币的鉴定工作。(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6、秦“长安”和“半两”的基本特征?    秦长安环钱是秦始皇之弟长安君最先铸的,该币钱文篆书,币右“长”字,下为“安”字。钱圆孔方,没有内外廓,背平素。径2.1~2.3厘米,重1.8~2.1克。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货币改革方案。黄金为上币,铜为下币,其它各物都不能为币。这不仅仅是秦代的货币政策,也是秦朝实行货币定型化的政令,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原有的货币制度和政策推行到全国各地,同时废止原来六国的旧币。统一鼓铸半两钱。统一币制是秦王朝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有力措施之一。由于秦朝仅仅十五年即宣告结束,因而它的币制没有能全面推行,但这已经对经济起了很大的影响,如政府专门铸币,确立铢两单位,货币定型等,一直影响到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各代王朝的币制。    秦半两径一般为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没有内外廓,背平素。也有重达10克、20克的半两钱。秦二世的半两钱比秦始皇时的半两钱轻小些,即为八铢半两。    秦时由于受范模的限制,泥砂范一般只能使用一次,所以秦半两几乎枚枚都不相同。伪品如采用真钱翻砂铸得,必然是同范品,如果发现是同版的半两币,必定是伪品。有的秦半两钱文高挺,“两”字上横和“半”字下横较短。“两”字中间“人”上部有较长竖笔。铸口留下短柄较宽。大家要注意的是秦半两多数在形制上是不规整的,穿的大小也不太方正,这些都是秦半两的特征,在鉴别时可留意这些地方。(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7、怎样鉴别西汉“半两”、“五株”钱?    汉高祖初得天下,承袭秦朝向制,继续用秦代货币半两钱。西汉铸行过四种半两钱,一是荚钱,最初定重为三铢,后来越铸越轻小,被后人称为“榆荚”。二种是吕后时铸行的“八铢半两”,钱文“半两”,重如其文。三种也是吕后时铸的“五分钱”,钱文半两,钱径5分,刀就是汉朝的半寸,“五分钱”实为三铢重。四种是文帝时铸的“四铢钱”,即“四铢半两”。  荚钱秦末已经出现了,汉初时把重不超过三铢的小半两称为“荚钱”,荚钱大小轻重不一,有的径仅仅0.9厘米,重0.4克。    吕后时的“八铢半两钱”其特征如下:钱文书体扁平面短,已隶书化,钱体较薄,钱径大约2.7~3厘米,重4.8~5.3克。钱文“半两”二字,狭长而均匀整齐。  文帝五年时,因当时钱币大多重量很轻,于是下令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这就是四铢半两,该币的特征是钱径一般2.5~3厘米,重2.55~2.8克。背平素,极少有外廓,武帝时铸的四铢半两有外廓,背均平素;有的币边缘无周廓,”半“字上多一点,”半“字左下方边缘有一小突,右边”两“字没有上横。这时的半两钱钱文为小篆,但已具有汉隶气韵。    汉半两有铁钱,钱径2.3~2.5厘米,也分有廓方孔与无廓方孔两种。    武帝继位以后,没有继续使用四铢半两,而使用三铢钱。后又废止三铢钱,复用四铢半两。这时的四铢半两钱有外廓,有的也无廓。三铢钱有外廓,或外廓不清晰。钱径大约是2.3厘米,穿径0.8厘米,重2.1克。朱头方折。背素。    汉孝武帝元狩五年废半两钱,行五铢钱,至昭、宣、元、成、哀、平各帝都铸行五铢钱。西汉五铢钱钱径2.5厘米,标准重量3.5克;“五铢”二字在西汉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各有不同,一般说来武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直或略曲,“金”与“朱”字等齐。昭帝、宣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弯曲,中间两笔和上下两划相接处略向内拢,“金”字头呈镟矢状,较小,“金”较“朱”字低些,字划清晰,铸造整齐,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有的内部上面有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元、成、哀、平帝时的五铢钱,“五”字交笔弯曲更甚,与上下两横的连接处呈垂直状态,“金”字头较小,呈镞矢开或等腰三角形,“金”较“朱”为低。西汉五铢钱面纹有穿上横廓、半星、四决文等,都是从武帝时开始兴起的。  西汉金五铢也是武帝时所铸。特征:五字中间两笔弯曲,上下两横较长,朱字头上下均为方折,穿上有横廓。钱径2.6厘米,穿径1.1厘米,重9克。这是我国最早有一定规格、体形、计数使用的金铸币。  西汉小五铢钱,又被叫做鹅钱,形容它的体形小。这种钱中较大型的钱径1.2厘米,重约0.7克;小型的钱径只有1.15厘米,重0.62~0.65克,这种币铸造整齐美观,文字明晰。    五铢铁钱,“五”字相交处呈直笔,近似对顶三角形,“铢”字金头较大,“朱”字较密,呈拥挤状态,字表较业。无内外廓,背平,侧面呈弧形,形制和半两钱相近。铁钱比铜钱略厚些,重一般在3.5克左右。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很成功的钱币,从汉武帝铸行五铢钱到唐武德年间废止五铢钱的七百多年间一直是中国主要货币,这是国为它的重量适中,恰到好处。(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8、一刀平五千等钱币的基本特征?    西汉末年,王莽夺得政权,他在货币问题上托古改制,他当政期间大的币制变动就有四次,铸币有六种二十八品,造成币制混乱。    一刀平五千币是金错刀,又称错刀,是莽钱中的精品。错刀其环如钱,身形如刀,环面穿上下“一刀”二字,阴文、篆书,用黄金错成,身面“平五千”三字,阳文篆书。错刀通长7厘米左右,厚0.3厘米,环径2.6厘米,穿径0.厘米,重约20~40克。“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铢钱五千枚。  安徽曾出土过金错刀,错刀大小略有差异,说明不是同范所铸,在陕西还发现有错刀范母,范文“平五千”,阴刻,第书,刀柄钱形,载“一刀”二字,“一刀”二字是错金的时候才刻上去的,钱通长7.7厘米,圆孔径2.9厘米,刀长4厘米,刀身宽1.7厘米,刀柄宽1.5厘米。  错刀的铜质优良,经久发出银光,钱币字家称为水银古。错金的方法虽然是继承的先秦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以后就失传了。后代有很多人想仿造金错刀,可是黄金错得不对,内行一看就知是假的。    与错刀同时铸的还有契刀。契刀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钱文字:“契刀五百”。契刀二字在周廓,五百二字在柄。重约16.4克。  错刀、契刀因为稀罕价格甚高,这两种古币今天都有伪钱出现。    布泉钱径2.5厘米,重也是五铢。钱文悬针篆,铜色与货布、货泉相同,没有发现有小型布泉。  莽钱中国一珍品是金匮国宝直万钱币,也可称为国宝金匮直万。该钱币也有伪品,大家在鉴定时,一定要注意特征:上部钱形有“金匮国宝”四字,下部布形在“直万”二字,文字似莽钱文,所以古泉家归为莽币。传世“金匮国宝”四字,下部布形有“直万”二字,文字似莽钱文,所以古泉家归为莽币。传世“金匮国宝”只有二枚半,一枚完整,一枚有残,一枚仅存上部,都是在陕西西安出土的。    山东出土比较多的是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莽币。大泉五十,圆形,钱径一般2.2~2.4厘米,穿径1厘米左右,有内、外廓,“泉”字下竖中断,“五”字上下两笔连内廓,铜质很好,呈暗红色。大布黄千一般通长5.25~5.45厘米,足长1.1~1.55厘米,首有一圆形穿,穿周及布币边缘有廓。上面铸有大布黄千四字,篆文。“黄字”高挺、纤细,“千”字甚弯,铜质、铸工均佳。也有的布币不通穿。    一般的大泉五十、大布黄千等币价格平常,如是特殊品种,价格就昂贵了,如传形、错范等。    莽钱货泉钱径2.4厘米,肉厚0.12厘米,周廓宽0.2厘米。钱文为悬针篆,泉字中竖中断,这为莽钱特征,后铸和私铸的货泉大小不一,有重轮、决文、半星、星月及背四出文等,“货”字在右,“泉”字在左,有的钱面穿上无廓,仅在背穿有廓,货泉钱文较细。    小布一百一般通长3.05厘米,首长0.75厘米,肩宽1.85厘米,足宽1.8厘米。也是篆体钱文,字划纤细,中直竖纹不过穿,首中有0.2厘米左右圆孔一个。小布一百价值人民币2000元左右。    么布二百一般通长3.32厘米,首长0.85厘米,肩宽1.17厘米,篆书体钱文,中直竖不过穿,首中有0.25厘米左右的圆孔一个。么布二百也值人民币2000左右。    幼布三百一般通长3.55厘米,首长0.85厘米,肩宽1.67厘米,足宽1.8厘米左右。钱文篆体,中直竖不过穿,首中有0.25厘米圆孔一个。幼布三百也值人民币2000元左右。除大布黄千值人民币几十元近百元以外,其余9种布货价值都在2000元左右。    泉货六品,其中小泉直一价值仅数元人民币。该币钱径1.3厘米,有周廓,钱文篆体。    么泉一十,钱文篆体,“幺”字在上,“泉”字在下,“一”字在右,“十”在左,顺读“么泉一十”。价值十元以至数千元。    幼泉二十价值在四川达4000元;中泉三十价达8000元。一般钱径在2.7厘米左右,穿径0.7厘米,有外廓,钱文篆体。    壮泉四十一钱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有周廓,钱文篆体。    大泉五十普通型一般没有伪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9、东汉五株钱的基本特征?    东汉的两百多年,货币经济大有衰退的现象出现。黄金的作用也更加减退。由于新莽币制混乱所招致的恶果,使得人民对货币已失去了信心,宁愿用实物为流通手段和支付工具。    刘秀兴复汉室以后,一反王莽的作风,厉行节约,所以明帝初年物价低廉。明帝末年情况就不同了,政治腐败、开支增加,后来又不断对边疆用兵,弄得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不过这个时候钱币已经深入民间,即使政府要想限制钱币,也不能废弃它,只能是控制。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这期间西汉五铢、王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还在民间流通。建武十六年正式铸五铢钱。光武以后,史书多不载铸钱的事,大概是因为钱币在以后的时期在形制上没有什么变化,既然都铸的是五铢钱,提与不提都是一样的。东汉五铢钱的特征主要是“金”字头较西汉五铢大些,“五”字交叉弯曲,“朱”字头圆折,中间直笔,两头较细。建武五铢钱,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廓较窄。“五”字交笔变曲,“金”字头较西汉五铢为大,四点较长,“朱”字头圆折,“朱”字头圆折,中间直笔,两头较细。    四出五铢,该币是东汉晚期灵帝时所铸。其特征是:钱幕从穿的四角各模铸一道线直抵外廓,外廓较宽。钱径2.5厘米,重3.3~3.5克。该币浇铸草率,不精美。
2楼
5201314 发表于:2020/7/14 1:55:00

东汉晚期五铢,周廓及钱文都比较浅,钱径2.5厘米,廓宽0.08厘米,穿宽1厘米左右,正面无廓,背有廓。钱文五“朱”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剪轮”系用东汉晚期五铢钱冲凿而成,大型的直径为1.8厘米,小型的直径为1.4厘米。“綖环”大概是用东汉晚期五铢钱冲凿其外廓。钱文都存在有“五”字的一半,“铢”字的“金”旁。五铢钱自西汉中期因经济萧条而出现磨廓五铢,剪凿铜钱到了东汉后期则大量出现。东汉五铢质量低,铸工粗。现在市面价格一般几元即可获得一枚。


    更始五铢是更始二年铸行的。这是王莽政权末期绿林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更始政权铸的。钱文“五”字交笔弯曲,体较长,“朱”字头圆折,“金”头呈等腰三角形,较大,“金”字排列整齐。钱径2.5厘米,重3.5克。


    董卓无文钱。汉献帝时董卓铸小钱,据说是将五铢钱销熔之后用铸小钱的。钱文字迹模糊,故称“无文钱”,董卓的小钱也属五铢钱。


    汉朝的半两和五铢钱存世较多,一般就没有什么特别值钱了。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所见的伪品都是半两和五铢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伪造者用改刻等手段把半字铲去,改刻成两两,这样来取得高价。(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0、魏晋钱币的基本特征?


    魏五铢。魏用五铢钱,这时的五铢钱轮廓很象东汉五铢。特征是文字长大,其书体分有转折,有的时候币上有星点划道和刻阴文。后来又铸有背具四出文的。


    直百五铢。这是刘备时蜀国所铸。该币一般钱径2.6~2.8厘米,重8~9.5克。背上有模铸阳文“为”字。因此说这是益州犍为郡铸的。有的直百五铢背有阴文,有的没有文字。文字主要有:一、|、‖、川、+、∧、田、吉、羊、日等等。直百五铢背有四出文的,当是很稀罕的了。蜀国后期,在铸币时,省略了“五铢”二字,铸成了直百钱,“直百”横读,有传形,钱很杂乱,可能是民间铸的。钱径大的一般1.6—1.9厘米,重1.3~1.5克;小型的1.3厘米,重0.5克。  直百五铢一般几十元人民币一枚,如果背有“为”字的就上百元了。


    大平百钱。蜀钱。其特征如下:钱面文有隶书和隶篆合书。钱文平百钱四个字;“大”字与莽币大泉五十的“大”字类似;“平”字与莽钱一刀平五千的“平”字近似;“百”字和蜀汉直百五铢的“百”字相同,钱文字体工整方下。背纹有水波纹、两星等。


    蜀钱中还有一种是铅锡合金的钱。  蜀五铢钱面有内外廓,体形较小,字的笔划较肥,钱径一般2.1厘米左右,重约2.5克。蜀钱的“金”字有特殊的写法。这种写法是其它朝代所没有的,是蜀钱中的一大特点。  大泉五百,吴钱。这是嘉禾五年铸的。钱文:大泉五百。钱径约3~3.5厘米,重约6~6.3克。


    大泉当千,吴钱。该一铸于赤乌年间。大钱当千大小不等,一般钱径3.8厘米,重约14.5克;小型者径2.5厘米,重约3.5克。后来民间认为携带不便而不愿用,于是就停止再铸。大泉二千,吴钱。史书对当二千几乎没有记载。大泉二千钱铜质,文字、气韵与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相同。


    大泉五千,吴钱。铜质、文字、气韵都和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相近似。“大泉”、“千”字和大泉当千的这几个相同,“五”字又与大泉五百的“五”字相同。钱文篆书,背素。吴国铸的这些大钱都是用的红铜。


    三国的钱币中直百五铢、大泉五百的价在几十元到百多元之间。大泉当千大型的、大泉二千一枚上千元;大泉当千小型的几十元一枚。大泉五千因极罕见而价达万元以上。合背的大泉五百价也是数百元一枚。


    两晋时期,大抵使用曹魏和以前的五铢钱、新莽大泉五十、货泉及吴蜀钱。这时布泉的地位已很重要。元帝过江,用的是孙吴大泉、新莽大泉五十、货泉、蜀汉的直百五铢、大平百钱和直百、定平一百,币制相当混乱。各地用谷制交易的很多。十六国铸钱也不多,前凉张轨铸五铢、凉造新泉,张骏铸太元货泉钱,张天锡铸太清丰乐钱,后赵石勒铸丰货钱,前秦苻坚铸货泉钱,文不成形。汉李寿铸汉兴钱,夏赫连勃勃铸“大夏真兴”钱。  沈朗五铢。这是西晋时吴兴沈充铸的一种小五朱。沈郎五朱与西汉的“荚钱”相似,都是很轻小的。李贺有诗:“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可见其钱的轻小。沈郎五铢钱文“五朱”,或作“五金”,隐有外廓。沈郎钱铜色青白。该币遗留后世较多,因而数元钱可获一枚。  前凉五铢。晋张轨铸。该币从铜质、形状、板式和铸造工艺均与凉造新泉相近。  凉造新泉。形如小五铢,钱径一般2厘米左右,穿孔0.7厘米,重1.5~2.3克,面背肉,周廓,钱文篆书“凉造新泉”四个字,直读,背素。凉字水旁不连写成六竖纹,“泉”字中间一竖笔不断。目前一枚凉造新泉值2000元人民币以上。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如发现有异常清晰的该币钱文和直径偏大时,就应多方考察是否伪品。  太清丰乐钱。“丰乐”为吉语,“太清”为年号。该币钱径2.1厘米,重3克。钱背模铸四出文,钱文搂玉箸篆,“太清”二字,上下左卧,该币实属罕见。  丰货钱,后赵铸。该钱径一般2.4厘米,重2.1~2.75克。钱文丰货,横读,有篆书、隶书两种,篆种丰货钱有外廓。现在一枚丰货钱值人民币200元。  汉兴钱,李寿铸。钱径一般约1.7厘米,重0.7~1.1克,也有钱文为缘书的,横读的非常少。目前一枚该币值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大夏真兴钱。属平钱,广穿重好。钱径一般2.35厘米,穿0.8厘米,重3.03克。传世的太夏真兴只有两枚。现在一枚太夏真兴钱值数千元。所以市有伪品。如发现有币与钱谱不符,需认真鉴别。(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1、南北朝钱币的基本特征?  东晋灭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称南朝。南朝宋齐梁陈都曾铸钱。南朝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最为混乱、衰退的时代。  四铢钱,宋铸。该钱径2.15厘米,重2.6克,穿径1厘米。钱文隶篆意,钱文“四铢”,横读。该币轮廓形制与五铢同。现在一枚四铢值近百元,北京则达200元左右。宋孝建年间铸孝建四铢钱,面文“孝建”,背文“四铢”,横读。后来又去掉了背文“四铢”,只留下面文。孝四铢价值也在200元左右。孝建一品类繁多,大小不等。注意特征:钱文“孝建”柳叶篆,背文“四铢”隶兼篆意,横读。


    永光钱,宋铸。二铢钱,钱径1.6厘米,重1.05克。钱文“永光”,篆书,横读。价达600元左右。


    景和钱,宋景和年间铸。钱径1.6厘米,重1.3克钱文小篆,“景”字在右,“和”字在左。景和钱的文字轮廓,远远超过永光钱,景和钱值4000元一枚。


    永光、景和钱极为少见,出土的这两种钱破损也严重。伪造者就常常用六朝五铢改刻,自然伪品在文字和形制上是大有出入的。


    梁五铢,梁武帝铸。钱径2.4厘米,重3.4克。钱面有内廓,“朱”头方折,钱文玉箸篆,制作很精美。该钱有铁钱,铁五铢值十几元一枚。铁五铢分大小型。大型的钱径一般为2.1~2.6厘米,小型钱径1.9厘米。背上都有四出纹。


    两柱、四柱钱。梁元帝所铸两柱钱。钱径2.3厘米左右,重2.2克,面穿上下各铸一笪点,称两柱。梁敬帝铸四柱钱。钱径2.3厘米,重2.5克。钱文五铢,面穿上下各铸二星,或者四星并排在穿上,称四柱。梁钱铜色发暗,体表较小。这两种不是价高的,一般十几至几十元即可获一枚。


    陈五铢,陈文帝铸。梁丧乱,陈取而代之。陈改铸五铢钱。陈五铢钱径2.35厘米,重3.35克。“朱”字头方折,“五”字象两个等腰三角形,尖尖相对。


    太货六铢,陈太建年间铸。钱文为“太货六铢”,钱径2.5厘米,重3克。钱文玉箸篆。背素。


    陈五铢和太货六铢值几十元一枚。


    与南朝同时在我国北方经历了魏齐周三个朝代,史称北朝。


    北魏、北齐、北周均铸钱。北魏孝文帝以前,交换还属于实物互易,不用钱。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后铸永安五铢,北魏分为东、西魏后,东魏币制混乱。西魏铸有大统五铢,北齐铸有常平五铢等,北周铸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币。


    太和五铢。该币铸于北魏太和年间。当时民间也铸太和五铢。今天所见太和钱,大小不等。钱径一般2.5厘米,重3.4克;小型的钱径只有2厘米,重2.6克。钱文是隶书和篆书同用。现在一枚太和五铢价值都在百元以上,因而伪品也多。太和五铢一般生坑品比较多,而伪币大多数都作熟坑,由于人为的使该币旧熟,必然把字口轮廓磨塌下去,文字当然也失却了精神。


    永平五铢。该钱是北魏宣武帝所铸。钱径2.2~2.3厘米,重2.3~3克。钱文钱廓与太和五铢相似。“五”字交笔直,“朱”字头圆折或方折。永平五铢很便宜,值1元左右。


    永安五铢。北魏铸。永安五铢大小不等。钱径一般2.2~2.3厘米,重2.9~3克。小型的钱径1.8厘米,重2克。钱文书体近玉箸篆。永安五铢背平素的,一般只值10元钱左右。还有两种永安五铢,钱径约2.6厘米,1.92厘米,背穿上有“土字的。或者是有四出纹的,阔边。这就要值数百元了。


    西魏永安五铢。钱径一般2.2~2.3厘米,重2.8~3克。钱面有外廓,无内廓,钱文“五铢”,“朱”字头方折,“五”字交笔直,书法与永安五铢近似。(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2、常平五铢、永通万国等币的基本特征?


    常平五铢为北齐宣帝高洋天保年间所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制作很精良。钱径一般在2.5厘米,重3.4~3.6克,钱文书法为玉箸篆。“常”字在上,“平”字右下,“平”字上横与内廓合成一线。有的常平五铢面有外廓,无内廓;前内外廓都是背平素。一般的常平五铢价值偏低,特殊的品种,如合背钱,就值80元一枚。


    布泉,周武帝保定年间铸。特征:钱文玉箸篆,王莽的布泉是悬针篆,这是有区别的,“泉”字中竖不断。钱径2.7厘米,重3克;小型的钱径2.3厘米,重2.1克。背平素。现在一枚价值20元左右。


    五行大布,武帝建国年间铸,与布泉并行。该币大小不等,一般钱径2.7厘米,重3克;小的钱径2.3厘米,重2.1克。钱文仍是玉箸篆。现今该币一枚仅20多元。合背一枚一百元。


    永通万国。该币制作很精致,是北周时静帝大象年间铸。铜色青白。与五行大布、五铢三品并用,钱径一般3厘米,重6.1克,后铸浙小。钱文玉箸体,制作非常精美。一般永通万国钱,价值100多元。如果是合背的,则为300元至400元不等。流传于世的阔缘大钱,据考证为后世翻铸。(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3、隋五铢的基本特征?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对币制进行整顿,铸行符合标准的五铢钱,史称“开皇五铢”,又叫“置祥五铢”。下令各关置百钱为祥,合乎标准的钱才准入关。有些钱白色,又称“白钱”。并且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隋炀帝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弄得财政枯竭,只好又铸行恶钱,终而导致币制混乱,隋亡。


    隋五铢钱。隋钱边廓较阔,“五”字交叉两笔较直,近穿处有处有一竖划,标准隋五铢一般钱径2.5厘米,重3.4克;小型隋五铢钱径2.3厘米,重2.25克。隋五铢大多铜质较好,制作规整,外廓宽平。有的“铢”字“金”首三角内斜,“朱”首方折,有大小两种。


    开皇五铢,隋文帝开皇元年铸造。钱径一般为2.3厘米,廓宽0.2厘米,穿径0.8厘米。肉、穿多为周廓,面有周廓,无穿廓,穿有竖划,与“五”字右部相连。“五”字交笔较曲,笔划较细。开皇五铢平均每枚重量为2.42克左右。


    方圆四朱钱以其形定名,其钱有方有圆,形制上也多属外方内圆,由于名目繁多,于是都叫为“方圆四朱”。钱文记重量为“四朱”,或记重量并记地名,如“宜阳四朱”、“临菑四朱”。钱文四字有书于同一面的,也有面记重量,背记地名。除少数圆钱为阳文外,外方内圆者均为阴文。已发现所记地名有十余种,如汉阳、陈、丞相、罗平、吕、东际、姑幕、定襄、高柳、菑、淳于、阳丘等。钱体大小厚薄、成方成圆都有所不同,据实测其重约2.5克左右。(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4、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的基本特征?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弃五铢钱,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开元”为开新朝之元、新币之元之意,“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法定钱径为11分,重二铢四参(音垒),十钱为一两。实际测得开元通宝初期钱径2.4~2.5厘米,重3.8~4.2克。德宗以后铸制粗陋,钱小体轻,钱径2.3厘米,重3.3克左右。钱文由给事中欧阳询书写,隶含篆体构架,章法精美。初铸钱内外精整峻深,“元”字第二笔向上作左挑,背多平坦光洁。玄宗后,钱略偏小,面文四字稍欠匀称,“元”字出现右挑、双挑现象,钱背时见各类月纹、星号,位置变化很多。


    乾封泉宝钱铸于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与开元钱并行使用。钱体略大或等于开元钱,一般径约2.5厘米,重3.3~3.5克。制作上,乾封泉宝很工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故传世不多,今常见的多为赝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5、“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得壹元宝的基本特征?


    唐叛将史思明于唐肃宗李乾元二年攻占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建元“应天”,熔佛寺铜器铸制成“得壹元宝”大钱,一以当百与开元钱同时流行使用。其钱铜色暗红、制作十分工整,“得壹元宝”四字以隶书书写,旋读,拙朴明晰。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钱面“得壹”文字为初始、纯正之意,并非年号。通行不久,史思明嫌其意思不吉祥,不利国运之久,而改铸为“顺天元宝”。钱背按照开元早制,多可见月纹。因“得壹元宝”使用不久,所出甚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6、会昌开元的基本特征?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年)将各地铜佛钟磬等废弃而铸造成钱,淮南节度使要绅在扬州于开元钱背加铸“昌”字以记年号。各州的钱炉也都在钱的背面铸以州名,这类在开元通宝钱上加铸背文的被通称为“会昌开元”。背文在穿孔上下右左不定,穿上者为多,也有一个字穿上穿侧互见的。在制作上会昌开元大多不精,铜色暗红,因铸地广,数量多,在各处都有流传,一般径约2.3厘米,重3.2~3.5克。现在已经发现的背文共计约有23种之多,计有:京、昌、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兖、润、鄂、平、梓、兴、梁、广、福、桂、丹、永等。平、桂、丹、福为其中最少见的,永字更是世上罕见。如果想将23种全都收齐,的确非常困难。下面分别就每地铸钱背文特征作一说明,以供真伪辨别。  昌 李绅在扬州所铸,记会昌年号,因记“昌”字而不再铸地名。


    世传背文记有“扬”字的为伪作。  京 京师长安所铸,背文有反书京及背月纹。


    洛 河南洛阳铸,书体大小不一,有四种之多,有穿下俯月者。


    襄 湖北襄州所铸,上面铸有月纹,字有穿上,穿右两种。


    荆 湖北荆州(江陵)所铸,字铸在右方。


    蓝 陕西蓝田铸,书体大小不一,约三种以上,字铸在右方。


    越 浙东越州铸,字铸在下方,有没有星点的。  宣 安徽宣州铸,字铸造在左方。


    洪 江西洪州铸,字体有横写,也有倒写,铸字位置上下左右都有。  潭 湖南潭州所铸,字铸在左方。  兖 山东兖州所铸,字铸在上方。  润 江苏镇江所铸,字铸在上方,没有星点的。


    鄂 湖北鄂州铸,字铸在上方。


    平 河北平州铸,字铸在上方下方皆有,并且有正铸、倒铸的不同


    铸法,倒铸平字的少见。  兴 陕西兴元府铸造,字铸在上方。


    广 广州铸造,字铸在左边,或右边,背面比较平滑。


    桂 桂阳铸造,字铸造右边,世上流传很少。


    梁 兴元府治梁州铸,字有铸在上方或右方两种。


    梓 东川梓州铸造,铸字在上方。


    福 福州铸造,铸有字在上方、下方、右方三种,都是世上很少见。


    永 湖南永州铸、字有铸在上方、下方两种。世上流传很少,极难见到。


    丹 陕西丹州铸造,字的铸造有铸在上方与右方两种。(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7、开平通宝、天成元宝的基本特征?


    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今天流于世上的开平通宝钱仅有大钱一种。它的形体仿照开元钱,但铸造制作上更粗糙,边廓不整齐。其钱径约3.4厘米,重量不能测定。铸造的“开平通宝”四个字,以隶书书写,从上往右旋读。这种铸造的钱世上流传极少,世上流传的小平的“开平通宝”为“开元通宝”挖补以后改刻所成。还有一种被称为“当十开平元宝”的,经鉴定为赝品。


    “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天成元宝”因所出甚少,可谓五代钱中的珍稀之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8、常见的五代钱币“汉元通宝”的基本特征?


    “汉元通宝”为五代时期后汉隐帝刘承祐元年(948年)始铸。铸造制作精良,边廓完好。“汉元通宝”四字,由上往下由右往左,依次直读。铸文以隶书书写,但有些真书的气息,“漢”字右下部铸造为“口天”状。钱径约2.4厘米左右,重约3~3.5克。钱背有铸星月鄉与无星月鄉两种。星月鄉的位置不固定,因版式很多,所以为五代钱铸中常见品之一。(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19、传世极少的“永平元宝”的基本特征?


    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在永平元年铸造“永平元宝”。其钱形体仿照开元钱,但制作不精。钱文以隶书书之,“永平”二字已接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钱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钱文由上而下而左旋读。钱背平滑无文,中孔之上或许有仰月。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流传于世最为罕见。“永平元宝”钱无大钱及铝锡钱。传世常见“永平通宝”小钱为安南所铸造。(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0、通正元宝、天策府宝的基本特征?


    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在通正元年铸“通正元宝”。钱径约2.2厘米~2.3厘米、重2.5~2.8克,最重者为4.2克。“通正元宝”钱在形制、大小上都近似“永平元宝”钱。铜色赤褐。钱文“通正元宝”四字,从上而右而下而左依次旋读,钱文字体为隶书。钱背大多光平无文,有少许在中孔右旁铸有一星。“通正元宝”另有一种大样钱,“元”字右挑,文字稍左。“通正元宝”流传于世的数量大于“永平元宝”。


    十国时期后梁太祖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马殷于乾化元年铸天策府宝。钱径约3.8厘米,重3.3克,铜质浑厚,边廓坚挺。钱文“天策府宝”四字,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文字为真书,但含有隶书韵味。钱背光洁无文,伪品有文。“天策府宝”因为流传与出土都很少,很受藏家珍爱。流传于世的“天策府宝”伪作很多,常见的多为赝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1、大齐通宝和南唐开元通宝的基本特征?


    十国时,李昇(徐知浩)被吴王封为齐王,天祚三年吴主禅位于李昇,建号大齐,改元升元。大齐通宝铸造开升元初(937~939年)改号南唐前。钱文“大齐通宝”以隶书书写,文字质朴,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径约2.3厘米,重量不详。其钱铸造上,边廓宽整,钱背平洁,没有文字。流传世上的“大齐通宝”仅两种,一为“缺”,一为“四眼”,是古泉至宝,然已下落不明,今所见到的为复制品或赝品。鉴定真伪可以此区别:伪品肉厚,铜褐,背穿隆起,色泽仿古而欠自然;真品阔缘薄肉,铜色红润有传世古风。


    南唐开元通宝,为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43~961年)所铸。钱文“开元通宝”以篆、隶两种书体书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与唐代开元不同。篆文为徐铉所书,是南唐独有之物。隶书,阔缘、小字,与唐开元钱有明显的区别,隶书钱“元”字多为左挑,偶尔也可有右挑者。钱径约2.4厘米至2.5厘米,重3.1~3.5克。南唐开元通宝在制作上精好,边廓工整。钱背多光平,也有铸有星、月与四决文的。(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3楼
5201314 发表于:2020/7/14 1:55:00

22、保大元宝及泉中珍品永通泉货的基本特征?


    保大元宝铸造于十国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保大元宝”四字,文字俊秀,几近真书,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中方孔上方背面铸有一个“天”字。在制作上精好,钱体厚重。此钱流传于世极少,因而十分珍罕。世上流传的光背的保大小平钱为赝品。


    永通泉货为十国时代南唐元宗李璟于交泰二年(959年)所铸大钱,一以当十,与开元钱并行。钱文“永通泉货”有篆与隶两种书体,文字壮美,自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篆书钱较小,隶书钱有两种,一为阔缘,一为窄缘。世上流传的阔缘钱,其钱径约4厘米,重14克左右,多是光背,个别钱背面方孔下方多铸有瑞雀纹。永通泉货铸造瓣年后便停止,因而世上流传数量很少,加之永通泉货铸造半年后便停止,因而世上流传数量很少,加之永通泉货铸造精致,历来为藏家秘渴求的珍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3、鉴定中值得注意的永隆通宝、天德通宝及天德重宝的基本特征?


    十国时,闽王曦在永隆四年(942年)铸大铁钱“永隆通宝”,一当铅平钱百。钱文“永隆通宝”四字以真书书之,却含有隶书的意韵,其文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径3.7厘米,重20~25克。制作粗陋,文字欠工。钱背方孔上方有“闽”字,方孔下方为仰月。另有一种为方孔上方有一星者。“永隆通宝”钱铸造流行不满一年,因此在世上流传的数量极少。世上现存有一枚“永隆通宝”大铜钱,真伪很难分辩。


    “天德通宝”为十国时闽王延政天德二年所铸大铁钱,一当小钱百。钱径约3.5厘米,重20克左右。钱文“天德通宝”四字,以真书书写却含隶书意韵,自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无文字。“天德通宝”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少。后世有翻铸的赝品,其钱为大铜钱,钱文以隶书书写,造作失真,毫无闽钱气韵。伪作中还有一种铸有“天德通宝”四字,自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的小平钱。


    天德重宝,也为十国时闽王延政天德年间(943~945年)所铸大铁钱,一当小钱百。钱文“天德重宝”四字,以真书书写,自上而下而右面左直读。钱径约3厘米,比较厚重。钱背穿上方有“殷”的缘故。天德重宝钱所出极少,因而世上流行绝罕,世上伪品甚多。世上还流传一种“天德元宝”的小钱,但因来历不明,真伪不易分辩,也很值得怀疑。(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4、永安钱、应圣元宝真伪的基本特征?


    永安钱为五代初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据燕地时所铸造的铜钱与铁钱。钱体厚重,钱体背面光而无文,制作尚工。钱文以真书书写,却含有隶书韵味。面文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四种,统称之为“永安钱”。永安钱铁钱为多,铜钱为少。钱中“一百”“一千”两种最多,而“一十”“五百”钱却很少见。钱面多为自右而左顺读“永安”二字,只有“十一”钱为左读,永安铜钱中赝品很多,鉴别时要特别注意。


    应圣元宝铸于五代初期刘守光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之时(911年)。钱文除一“圣”字外,余下三字几乎与“应天元宝”同出一手,形制极象“应天元宝”,但却比“应天元宝”稍小一些。钱背穿孔上方铸造有一个“拾”字,同背面铸有“百”、“万”的钱配套流行。由于应圣元宝流传于世非常少见,因而至为珍罕。(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5、皇宋通宝和康定元宝的基本特征?


    皇宋通宝为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年)所铸造。为了避免钱文重“宝”字而造了非年号的“皇宋”二字。为了区别于南宋理宗铸造的“皇宋元宝”,俗称“北皇宋”。钱面文字以真书与隶书两种书体书写,自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光而无文。皇宋通宝版式甚多,以文字大小,外缘阔窄可区分出数十种。其最重的约4.5克,而最轻的约2克上下。的种“九叠篆”皇宋因其属于钱中的孤例,并因为精美绝纶,一向被藏家视为稀世珍品,名贵异常。还有安南仿造的小字赤铜钱,还有铁钱。


    康定元宝为宋仁宗康定元年(1840年)所铸造。没有铜钱流传于世上,据《宋史·食货志》载,曾经铸造有当十铁钱,但至今未见有流传。康定元宝钱钱文以真书书写,自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小平铁钱。由于“康定”年号行用只一年,所铸造的钱又为铁钱,因此流传于世至今的非常少见。世上流传的“康定元宝”铜钱或通宝钱,都是伪作赝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6、元丰通宝与元符通宝的基本特征?


    元丰通宝铸造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钱文有篆书,隶书,行书三种书体,都是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小平钱与折二钱各式达百种以上,是宋钱中版式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品种。小平钱中的隶书钱以及钱背铸月纹的是最为珍奇的。元符通宝铸于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钱面文字以篆书、行书两种书体书写,字迹端丽,面文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钱背光而无文。形制与元祐、绍圣大致相同,而数量却较少些。楷书小平钱与折三大铁母都是稀世珍品。楷书小平钱形态工整而品格俊美。本世纪天津发现的钱径4.5厘米的篆书大钱,更是绝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7、珍贵的圣宋元宝和宣和通宝有何特征?


    宋圣元宝铸于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的又一种不以年号命钱名的非年号钱。圣宋元宝钱有小平,折二对钱多种。钱文以篆书、行书两种书体书写、字多变化,皆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钱背光而无文。小平钱钱径2.5厘米,重4克左右。平钱中佳品很多。尤为珍贵的品种是真书面文,篆书长“宝”盖,以及背文“当五”。宣和通宝铸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钱文有隶书、篆书两种,字体多变化。钱背光而无文。钱品有小平、折二、缘小字等多达数十种。平钱中精品较多,折二以上佳品很少。平钱中的“巨头宝”、“圆贝宝”、“背星月”等品种最为少见。铜、铁小平钱背面书写有“陕”字的为徽宗御书钱,是最难求得的精美珍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8、世间多传伪品的靖康元宝的基本特征?靖康元宝铸于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1126~1127年)。钱面文字以隶书与篆书两种书体书写,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钱背光而无文。靖康元宝有小平、折二及折三对钱。以真书与行书书写钱文的靖康元宝极度为罕见。宋以后真行书的靖康元宝很难找到,本世纪以来四川、湖北、海南及东北都有发现,但因为数量极少,至今也仍属稀品。流传于世上的小平钱最为珍贵。今天世上能见到的靖康元宝多为伪品。(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29、乾道元宝、乾道通宝、庆元通宝的基本特征?乾道元宝铸造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3年)。钱面文字以真书与篆书两体书写,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铜钱只发现有折二对钱。钱背光而无文以及有星月纹居多,而背文为“正”字的却少见。乾道元宝还有铁钱,其钱面文以真、隶、篆三种书体书写。钱背而无文,背铸月纹、铸“邛”、“松”、“同”、“春”、“裕”、“丰”、“广”等字的多达三十种之多。在近年,从江苏高邮出土的“鱼钩乾”的“乾道元宝”是最新发现,其中所有的小平,折二两种最是珍稀之物。乾道通宝铸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折五铜钱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流传世上极少,可谓传世罕品。江苏高邮近年出土有折二铁钱,以篆书书写面文,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其钱钱径为2.7厘米,重6.8克左右。钱背穿孔上方铸有篆书书写的“安”字,也是世上少见的珍品。庆元通宝铸造于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1195~1200年)。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自此钱文由多种书体复归到一种书体,这种端庄的楷书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宋体字”。其钱有小平、折二、折三记年钱多种,记年上小平与折二从“元”至“六”,而折三从“四”至“六”。庆元通宝铁钱品种多于铜钱,小平、折二、折三钱记年都要记监,记年从“元”直至“七”,各种钱的形制整肃,文字秀美。(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30、嘉定通宝、宝庆元宝、大宋元宝的基本特征?嘉定通宝铸造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钱面文字以楷书书写,大多面文为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嘉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以及折五大钱,钱背文字记年自“元”至“十六”,也有一些钱背光而无文。南宋钱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9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