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从纸币诞生之日起,历代纸币大都以铜钱或银两作为货币单位。近代随着外国银元大量流入我国,发行流通的钞票上开始出现以银元作为货币单位。一般认为,我国钞票上以银元作为货币单位出现于晚清光绪年间。笔者以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福建省万亨钱庄发行的“伏番壹员”钞票,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钞票。
近代银币的铸造起源于欧洲。明代中后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各国铸造的各式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使用,后渐深入内地,在各地广泛流通,官方及民间交易、纳税、商业结账等经济活动,都以外国银币结算。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商民纷纷私自仿铸银元,福建等地甚至有地方官府也加入银元仿铸行列,相继仿照外国银币形制用土法铸造了“漳州军饷”“寿星银饼”“笔宝银饼”“如意银饼”等银元,流通于闽台两地。光绪十三年(1887),洋务派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同意,设立广东钱局,从英国进口全套机器设备,铸造面文“光绪元宝”、背面为蟠龙图案的“龙洋”银元,投放市场受到商民欢迎,流通顺畅,成效卓著。各省纷纷仿效,大量铸造机制银元,机制银元成为各地主要流通货币,发行流通的钞票上开始以银元作为计价货币。
目前货币史学界一般认为,我国钞票以银元作为货币单位出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这一年由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发行的“火车过桥”英洋票和台湾省发行的台南官银票是最早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钞票。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最早提出此观点。20世纪50年代彭信威教授在其巨著《中国货币史》中就明确指出:“最早的银元票,据现在所知,要算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和台湾所发行的。两者同是在光绪二十一年发行,但北洋铁路局早两三个月”。
北洋铁轨官路总局是清政府为修筑关东铁路而设立的,又称“北洋官铁路局”。为筹措资金,光绪二十一年(1895)该局开始发行“英洋票”,面额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在英国伦敦印制。票正面有“火车过桥”图案及“凭票计取英洋壹圆(或“伍圆”“拾圆”)”“光绪岁次乙未三月吉日造”等字样(图1)。“英洋”即为墨西哥“鹰洋”之误称,墨西哥鹰洋为近代在我国流通量最大的外国银元,几乎占据19世纪末在华流通外国银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光绪二十三年(1897)该局改名为“山海关内外铁路局”,又于次年发行“山海关内外铁路局洋银票”。图案、格式、面额与“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完全相同,都是横式设计,都在英国伦敦印制,均以银元为钞票单位,只是局名和印制年份不同。
1895年台湾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入侵、誓死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为筹措抗日军费,民族英雄刘永福在台南设立官银钱票总局,发行台南官银票。台南官银票以银元为本位,可与当时台湾通行的银元等价流通使用。台南官银票票面竖式设计,银票天头部分横书“台南”“官银票”五字,分为二行排列。地格内分三行直行印刷,正中直印“凭票支付×平银×大员(员即元)照”,右侧直印发行机构“官银钱票总局(或“护理台南府正堂忠”) 给”,左侧印发行日期“光绪廿一年×月×日×字×××××号”(图2)。从传世实物看,台南官银票发行日期最早的是“光绪廿一年六月初十日”,而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则为“光绪乙未(二十一年)三月吉日造”,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确实早发行两三个月。
近期,笔者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网站上见到一张道光二十二年(1842)福建省万亨钱庄发行的“伏番壹员”钞票(图3,为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王士平收藏纸钞专场”拍品)。该钞票直式设计,木刻板单面印刷,主体图案为传统的牌坊式图案,由天头、地格两部分组成。该票天头部分横书钱庄名号“万亨”二字,地格内分两行直行排列,票面右侧竖列“凭票支伏番壹员正”字样,左侧有出票日期“道光廿二年八月十四日”字样,票面金额及出票日期为毛笔手工填写。
“伏番”,也称“番伏”“番佛”,原先是指币面上有人物图案的西班牙银元(俗称“本洋”),后成为近代福州地区流通外国银元的通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国银元流入福州,其中西班牙本洋的正面铸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图案颇似如来佛祖的头像(图4),故俗称为“佛头角”“佛头洋”。也有学者认为,那时中国人称西班牙为“佛朗基”,故称西班牙银元为佛朗基银元,简称“佛洋”。福州人历来称外国人为“番”“番仔”,因“佛洋”来自外国,故称“番佛”。福州方言中“佛”与“伏”发音相同,“佛”书写不便,时人就用笔画较少但发音相同的“伏”字代替,并相沿成习,成为固定的名称。久而久之,“伏番”或“番伏”就成了在福州地区流通的外国银元的代称。这张万亨钱庄钞票是一张以外国银元“伏番”作为货币单位、可以兑换外国银元的银元票。该钞票发行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比前述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和台南官银票发行时间早了53年,依笔者愚见,它可能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以银元为货币单位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