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邮缘
以下文章来源于刀马物语 ,作者小刀马
刀马物语IT独立观察家。对IT业界有较深的了解和解读,从一种平实角度阐述产业、行业、企业的变迁。对移动互联网有深度接触和应用释义。长期关注一线动态,并身体力行,用平实解读市场发展。
编者按:
由于历史专业使然,柯汝除了坚持驿路邮缘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解读邮票之特点,也愿意分享不同观点的文章。
通过分享不同观点之文章,让邮友们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以达到扩大视野、兼听则明之效果。希望邮友们喜欢。
驿路邮缘分享类似文章,不代表驿路邮缘立场。
以下为正文:
集邮爱好者普遍认为,中国邮政近年来年套票发行量不断在缩减,是为了救市。
但其实不然,中国邮政更是在救自己。因为如今的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活跃的集邮者又有几多?有多少年轻人还知道邮票为何物,在哪里可以购买到新发现的邮票,又有几人去邮局寄信?
历史的发展,注定了邮票已经成为一种小众收藏品,而不是消耗品,再加上邮政本身作为不够,推广不力,并没有把邮票这种国家名片的发展纳入到一个高度重视的领域。
进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撤出了集邮者的行列,至于新人更是凤毛麟角。
现在的集邮者中,40来岁的已经是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了,大部分集邮爱好者都已经年近古稀,差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已经退休的人员。
只有这部分集邮爱好者,因为早年的参与,不断地积累,对邮票还有着千丝万缕的惦念和感情,他们是集邮行业中的真正收藏者,是真心喜欢这个爱好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但是,即使面对他们,邮政也不用心,更没有真情服务。很多时候,他们想买的邮品买不到,大量的邮品在市场上又是充斥不断。
为了活跃市场,邮政需要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热度,也需要一些产品来刺激市场的追逐。不过,本末倒置的是,邮政没有好好想一想,邮票的真谛是什么,邮票市场的发展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如果提升集邮爱好者的热情,如何让实寄的过程中保留更多的亲情和真情服务,如何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周到的服务,如何不苛刻地要求,如何不去简单粗暴地拒绝。
邮政和集邮爱好者本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是需要相互扶持的。不过,目前或许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当然,或许哪头也都不热了,邮政不上心,集邮爱好者伤心欲绝,转身而去。今年预订户的锐减,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笔者周围都是几十年的老订户了,都开始缩减了自己的订量。还有一些人,甚至已经退出了集邮者的行列。哀大,莫过于心死。
秋天已到。一年一度的来年征订计划也出炉了。还有多少人愿意为自己的喜好买单,还有多少未来值得期许。
对于每一个集邮爱好者来说,都是怀揣憧憬的,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发行量的缩减,今年预定的票已经能够回本了,不再打折在面值之下了,连续亏损了多年的订户,也终于收到一个阳光普照的时刻了。真心,不易。
订户的锐减,以及玩家的撤离,让这个市场日渐萧条。从每年集邮周邮资片发行是不是也可以管中窥豹,看出一些端倪呢?
我们关注到,从2016年首届集邮周开始成为固定项目,一年一片,算上今年,已经持续发行5年。
我们再看看发行量的变化:
2016年集邮周发行量530万;
2017年集邮周315万;
2018年集邮周98万;
2019年集邮周85万;
今年的集邮周再减量5万,到了80万。
看出了什么?没错,发行量一直在减少,说明了什么?玩得人少了啊。
集邮周发行量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也不过是一个纪念片而已,不是邮票,但也说明,集邮爱好者的减少,对于集邮产品参与的热情锐减。这也是纪念片发行量减少的原因,因为发行多了,也卖不出去。
再加上,首日不到货,或者不卖,积压到库房里或者在运输途中,不知道这种产品积压之后,如何还能销售出去?想寄的买不到,留下的成为垃圾。就这样循环着,就这样漠视着,生生不息,死不悔改。
解读看得见的物,
感受无形、却无所不在、影响深远的文化、情怀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分享邮识 传播文化
关注 驿路邮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