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市场的现状,真的是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打折,从编年票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态,从1992年以后几乎没有一年能逃脱这一魔咒。
甚至在最糟糕的时候,邮票打折曾低至三折。
虽然近年来随着发行量的下降,打折有所减少,但最低也能达到四五折。
如此大面积、长时间、深度打折的情况,放眼全球市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国家。
这不,中国邮票在“打折”这件事上,又荣登世界第一了。
要说这是个“第一”,真是宁可不要!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其他国家的邮票市场是怎么运作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邮票发行量比中国大得多,套票动辄数千万,甚至达到了两三亿。
然而,即便如此,也从未听说过能打到五折的现象。
美国邮票的购买途径广泛,除了邮局,在便利店和超市里也能轻松买到。
更有趣的是,美国邮票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日常书信到包裹快递,无不涉及。
尤其是每年圣诞节,寄贺卡和礼物的需求激增,邮票的使用量自然水涨船高。
相比之下,中国的邮票购买途径显得相对单一。
除了预订之外,通常只能在发行当天在邮局排队购买。
虽然近年来新增了网络渠道,但购买的便捷性与美国相比仍然差距甚远。
更糟糕的是,纪特邮票虽然每次发行时都刻意强调其稀缺性,发行量有限,可即便如此,几乎没有哪一次能够逃脱打折的命运。
不仅如此,邮票的使用范围也十分狭窄,虽然快递包裹可以使用邮票,但在量较大的特快专递中却无法使用。
更奇怪的是,纪特邮票深度打折,而普票反而相对稳定,虽然有打折,但幅度很小。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究竟是出在了哪里?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或许不在发行量的多寡,而在于销售方式的不同。
尤其是在预定和批发给邮商的大户这方面,简直可以说是“万恶之源”。
每年约有150万枚邮票被邮商以打折价预定了,这一部分几乎都会流入市场,邮商即便打折销售也能获利。
而且市场中总有一些邮票因题材出圈或小型张的发行而升值,这使得即便有些邮票赔本销售,邮商总体上仍然赚钱,这便解释了为什么邮商乐此不疲。
对比之下,普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由于不会被打折批发,普票的价格相对平稳,市场打折大多由部分邮局内部流出,数量很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普票几乎不会大面积打折,而纪特邮票则难逃此命运。
其实,纪特邮票的发行量已经降到了1984年以来的最低,但打折问题依然未解。
要彻底解决中国邮票市场的打折问题,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壮士断腕”。
取消打折预定,是最关键的一步。
禁止所有邮局以打折或赠品的形式进行预定,并且取消邮局的预订任务。
按照实际预定量来确定纪特邮票的发行量,适当比预定量高出20%-50%,生肖票可以多100%。
这些零售邮票可以放到寄信柜台,当作普票销售,这样一来,打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试问,谁会愿意面值预定,却以五折出售呢?这简直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其次,还需要继续降低发行量,尤其是对于冷门题材的邮票。
邮局需要在结算方式上做出调整,尽管这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但效仿国外的成功经验,未必不能取得成效。
邮票的发行也应从盈利转向服务和文化传播,通过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使更多邮递服务能够使用纪特邮票,从而增加邮票的消耗和传播力度。
放眼全球,虽然集邮市场整体有所下滑,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大陆这样遇冷。
大多数国家的书信往来依旧频繁,年轻人依旧会被集邮的魅力所吸引。
而中国的集邮,逐渐变成了老年人的专属乐趣。
九零后鲜有参与的,未来随着八零后的老去,中国的集邮事业可能会彻底失去继承人。
如此下去,即便发行量降至100万,又有谁会在意呢?
要让中国集邮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吸引年轻人入坑。
既然题材上无法让步,那么就得让利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毕竟,“无利不起早”,如果集邮可以带来实际的收益,或许年轻人就会重新加入这一行列。
最终,振兴中国集邮的唯一出路,还是要靠决心。
要不要壮士断腕,取决于邮政是否能下决心,如果不能,集邮事业的未来恐怕就会越来越黯淡。
邮票价格的低迷不仅影响了集邮爱好者的热情,也动摇了整个集邮市场的根基。
再不采取行动,中国集邮事业或许真的会在未来成为一段历史,而中国邮票,也许只会成为集邮爱好者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