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沈曾华:邮票与汽车的传奇(《人物》杂志)

1楼
震荡上行 发表于:2008/6/19 10:0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沈家兄妹合影,后排左一为沈曾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珍品“稿”字四方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战争年代沈曾华夫妇摄于山东解放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2年6月,沈曾华(左二)陪同周恩来总理 参观一汽车身分厂。

  文/马淑媛

  沈曾华是享誉世界的集邮家,是进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的第一位中国人;沈曾华是一位汽车生产专家,曾任一汽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将从纷飞战火中带过来、珍藏60多年的稀世罕见“稿”字四方连邮票拍卖,所得200万元,全部捐赠给他参与创建,并为之发展壮大献出了25度春秋的一汽,资助一汽自主品牌的创新。沈曾华把生命的两个最爱:邮票和汽车融为一体,创造了集邮史上、汽车史上的奇迹,也使自己的生命走向辉煌……

  一

  沈曾华1922年出生在淮安豪门巨宅沈公馆,先祖几代在清朝为官。由于战乱,沈曾华少年时随父母迁居上海。

  沈曾华的父亲青年时期受辛亥革命影响,思想开明进步,在文物鉴赏和烹调方面有很高造诣。新中国成立后,婉拒在国外定居的亲友及子女的邀请,坚持留在国内。他将自己精心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无偿献给国家,并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大宾馆。沈曾华的母亲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侄子的孙女儿,少年时就读美国在上海办的中西女子中学,会说些英语,喜绘画善针织,是精明能干的女管家。

  沈曾华的父母开明而富文化底蕴,他们对他并不娇惯,从小不好好读书、不尊重老师就狠狠训斥。9岁上小学三年级就被父母送到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广东岭南中学上海分校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关于这段生活,沈曾华在晚年的回忆中曾说到:“使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第一件是:上体育课踢足球,李任龙老师叫学生都脱下鞋袜光着脚丫比赛。至今一想起这情景还觉得那脚下坚硬的操场,光脚丫踩在石子上硌脚的滋味和踢上梆硬足球的痛劲。这不仅是练球,也确实是锻炼我们不畏艰难的意志与毅力。第二件事是:‘九·一八’事变后,在校内掀起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日募捐,校内张榜公布各班级募捐成绩,大布告板上标志哪个班募捐得多就升得高。我们每两周放一次假回去,同学们都走亲访友募捐,当时竞捐相当热烈,这不仅为支援东北抗日捐了款,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爱国的精神种子。”他从小就受到了勿忘国耻,抗日救国的教育。

  沈曾华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喜爱绘画,在小学读书时,参加全市的比赛就获了奖。

  抗战开始的几年,沈曾华家时常有许多父亲的朋友聚会,在一起讨论国内外大事。其中有位沈曾华称作管伯伯的,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他来沈曾华家有时带来厚厚的邮册。沈曾华被五光十色绘画精美的各国邮票所吸引,特别是那些印刷十分精美的苏联邮票,更是吸引了他。管伯伯从邮票上可以说出许多地理知识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有时还给他几套复制品。无形中管伯伯成为沈曾华集邮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还有一位表兄,父亲是民国初首批派往美国去留学的青年,回国时带回许多邮票,他慷慨地赠送了一些复制品给沈曾华,成为沈曾华最早的邮友。就这样,沈曾华成为一个集邮爱好者。上学途中,他时常光顾一些邮票商店,当时的一点零花钱除了买进步书籍以外,几乎都用来购置邮票了。这是他集邮的开始。

  二

  沈曾华高中考入上海麦伦中学(现为继光中学)。学校虽是由英国伦敦教会办的,却是我们党地下活动的红色堡垒。校长沈体兰是爱国进步人士,他治学有方,始终把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民主、进步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教员中有一大批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学者、知名人士,也有一大批地下党员。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刘晓就曾在学校任教。学校在学生中建有地下党组织。社会发展史、政治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都是同学们经常阅读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沈曾华努力学习,认真思考,不仅文化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积极参加上海学生救亡活动,在学校发起组织集邮协会,组织集邮展览,创办集邮刊物,通过集邮团结群众,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由于沈曾华政治上追求进步,思想上不断提高,在救亡工作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不怕吃苦、不怕牺牲,1940年1 8岁的他在麦伦中学入党,后任支部宣传委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租界,搜捕爱国进步人士和学生。沈曾华的抗日活动被父母察觉,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准备在1942年高中毕业后送他到大后方去读大学。党组织因工作需要,决定争取他留在上海读大学,如不行就到新四军去。因上海的形势和父母的反对,沈曾华无法在上海上大学,就在1942年5月中的一天,秘密从家出走,奔赴新四军。

  三

  沈曾华到新四军后接受的第一项工作,是开辟淮北交通线,迎送从上海经宝应前往根据地江淮大学上学的师生。这期间,为工作方便,沈曾华先后使用过5个名字,扮做过账房先生、跑单帮的、贩鸡蛋的、难民,挨过鬼子兵的耳光,也曾被伪军绑在树上,但无论环境多么艰险、困苦,沈曾华从不曾动摇过。这段地下工作极好地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

  淮北交通线生活结束后,沈曾华调到淮南盱嘉县委工作,担任县委秘书,分管县委交通站,还负责办一张生产快报。这段生活有一件对沈曾华一生非常有意义的事。那年春天是荒年,为带领群众度荒,县委机关要加强宣传工作,办好生产快报,从四十里桥调来一位姓周的知识青年,沈曾华叫他农民作家。当时在淮南向报社投稿贴用一种“稿”字专用邮票,这种邮票专供记者、报社通讯员向报社投稿时使用。相处久了,这位农民作家知道沈曾华对集邮感兴趣,在他1943年夏末调回江淮大学时,就将一个全新的“稿”字邮票四方连送给沈曾华。沈曾华非常珍爱,始终把这张邮票夹在贴身的小本子里,形影不离,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半个世纪后,在世界邮坛上大放奇彩,为祖国,也为他自己争得了荣誉的“稿”字四方连邮票。

  沈曾华到江淮大学后,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后又任江大工作队队长。

  抗站胜利后,沈曾华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张鼎承的秘书。他跟随张老8年,从两淮转战到山东,又随张老渡江解放南京、上海,后又南下福建。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沈曾华并没有忘记他曾作为战斗武器的集邮,也没有忘记用邮票来记录根据地斗争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敌后,每收到一份有价值的信件,他都将邮票精心保存,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要光顾邮局,寻邮票。

  部队行军打仗,突围转移,即使后方机关,一天跑上百余里也是经常事,需要高度轻装。沈曾华除携带武器、干粮、机密的军事文件外,还有就是一大包珍贵的邮品。常常生活用品全扔了,鞋子跑丢了,一大包珍贵的邮品却牢牢背在肩上,背到全国解放,背进城。

  四

  1953年冬,刚随张老调上海一年多的沈曾华,响应党的召唤,不顾亲友们的劝阻,离开四季如春、有着血肉深情的上海,奔赴风雪严寒的北国长春,参加祖国第一座汽车厂的创建。

  如果说战争年代沈曾华紧张繁忙,那么到一汽后沈曾华面临着又一番的紧张、繁忙,忙学习,忙摘掉“白帽子”。一个从未接触过工业更没有接触过汽车生产的高中学生,虽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要掌握现代化汽车生产的管理,也有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沈曾华不畏艰难,热情高涨地投入当时厂里的学习热潮。他天天清晨顶着星星去上课,然后再到食堂吃饭上班;下班后又匆匆在食堂吃饭,再去上课,一直上到很晚,回家后做作业到深夜。周日也都用来复习功课,做作业。沈曾华参加的领导干部学习班开始有50多人,后来通过考试、论文答辩,毕业的只有他们几个人。

  沈曾华到厂之初担任第一个临时车间的主任。那是一个试验场,在工厂的厂房刚开始建设,四周一片荒凉的几间平房里,沈曾华和汽车工业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在这里调试机床,摸索汽车生产需要的工具、模具、夹具的生产。他刻苦钻研技术、努力实践,是当时厂里学习热潮中的表率和模范,多次受到领导和苏联专家的表扬,也曾为《人民日报》、《新观察》等媒体所报道。

  沈曾华的一生就是这样,凡是他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干到底。领导干部学习班毕业,沈曾华并不满足,他又接着念业大。刻苦的学习和实践,使他较快地摘掉“白帽子”,成为汽车生产和管理的内行,取得了管理汽车生产的发言权。

  沈曾华在一汽工作了25度春秋,从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到总厂管生产的副厂长,参加了“红旗”轿车、越野车的生产,包建二汽等一系列工作。即使在“文革”十年,他也一直站在一线顶恶浪、抓生产,为一汽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8年沈曾华56岁,奉调北京,担任一机部生产调度局副局长,后任一机部销售公司正局级经理。在北京他依然关心一汽,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出色的工作受到称赞。

  五

  多年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使沈曾华没有闲暇顾及集邮,他仅能用很少的一点奖金购置一些新出的邮票。但是,在他心里,一刻也未忘记邮票。“文革”中,为防万一,他把邮票先交女儿收藏。后来为了安全,在家人也不知道的情况下,他把邮票转移到北京,交给外甥女帮助保管。1980年春节过后不久,经张鼎丞的女儿张延忠介绍,北京日报社搞内参的唐欣采访了他。看到沈曾华的邮票,职业的敏感让唐欣眼前一亮,他一眼认定“稿”字邮票绝非一般。

  唐欣立刻把这一信息反映到《集邮》杂志。随后杂志社的同志们相继来访,并在刚刚复刊的第6期《集邮》杂志上,发表了《新四军的集邮家——沈曾华》一文,介绍了沈曾华和他的邮票。

  沈曾华和他的“稿”字邮票,在集邮界一亮相,立刻引起轰动效应。闻此消息,日本著名的集邮专家、先后有多部关于中国的邮集在亚洲和世界邮展中参展、连续十年在国际获得三次大金奖的水原明窗先生,专程来华拜访沈曾华。他见了沈曾华的邮票后,无奈地叹道:“我没有中国邮票!”当时他就开出2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稿”字邮票,被沈曾华婉言拒绝。沈曾华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不能外流。

  沈曾华因“稿”字邮票蜚声集邮界。在1985年离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整理邮票,写文章介绍解放区的邮票,并开始尝试着搞出《中国华东解放区邮票》的邮集。该邮集首次在国际上参展就获奖了。但是沈曾华并不满足,为了让国际上全面了解中国邮政,沈曾华夜以继日,将邮集的序言、说明文字,一次次进行修改,对华东解放区邮政和邮票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独具的特点以及收集的难度等,做了明晰的表述,终于两次为我国争得国家大奖,并获得过大金奖两枚、金奖3 枚、大镀金奖两枚,使解放区区票走出国门,在国际邮坛上占有了极高的地位。沈曾华也被邀请进入国际集邮联合会大奖俱乐部,他是这个组织唯一的中国成员。“稿”字四方连邮票被列入世界珍贵邮票目录。

  在为邮票奔走的同时,他时刻惦记着他心中的汽车,即使到印度参加邮展的短暂时日,他也抽出时间参观印度汽车厂,多方面实地了解印度的汽车工业。沈曾华是搞汽车车身的,为了车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奔走呼吁,在汽车工程协会下成立了车身分会,并出任高级顾问。他带病出席协会每年在各汽车厂家的会议,发言、写文章,时刻关注国内外车身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向,谈我们在汽车车身制造方面的问题,提出追赶世界车身制造先进水平的建议。

  汽车和邮票,是沈曾华生命中的两个最爱。

  沈曾华病重时,他毅然将珍藏60多年稀世罕见的“稿”字四方连拍卖,将所得的200万元巨款,悉数捐赠一汽,资助一汽自主品牌创新。他渴望我们的国产汽车,有一天也能像区票一样走出国门,在世界名车行列里占有一席之地。

  沈曾华病逝两个月后,2006年7月14日,在一汽53周年厂庆之际,“沈曾华自主品牌创新奖励基金会”成立。沈曾华的理想正在化作现实……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