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笔者的藏品中,有一项是实寄封。我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特点等分类收藏。比如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文革”期间的、与报刊编辑部交往的、封面是名家题字的、特殊邮戳的、外国实寄封等。其中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的23枚,都是用废报纸糊成的封(图1),正面再贴上一小块白纸备写投寄地址及人名。这种报纸糊信封反映的是我国困难时期,用于通信的简陋但实用的状况。那时候大量地、大面积地使用信封互通信息,为减少开支、节约经费,普遍是用废报糊信封用,既方便又实用,体现了当时人们应对经济困难的节俭精神。这些报纸糊信封,便成了那个困难、节俭时代的见证。
藏封中笔者有一枚珍贵的报纸封,它记录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那是1960年秋天,我在山东新泰师范上学期间,正巧放秋假在农村老家参加秋收劳动。这天收到学校寄来这个用废报纸糊成的信封,封背面贴3分“荷花图”邮票,而正面贴白纸条署址具名,书写字迹娟秀,一看便知是班主任姜老师寄来的。封内信的内容是分配我开学回校时要带30斤干菜。由于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自然灾害加人为因素,粮食欠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学校伙食无法保证,只好泡用干菜以补充伙食之急需。学校就分配给各班趁放秋假采集干菜的任务。当时我是学生会干部,看了信后,虽然感到离学校近百里,带干菜有难处,但也必须带头。于是趁秋收刚完,就在村边菜地收集萝卜缨,村外坡野捡拾地瓜秧之类,事后装成两麻袋,足有30多斤。到开学时,我用一根木棒挑着干菜赶了四五里路,到村东南的小火车站,坐上闷罐车赶回学校。这时班里同学所交干菜已堆了半屋子…… 弹指已过48个春秋,今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用粗劣干菜充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也不会再用废报纸糊成信封传送信息了。于是这枚报纸糊的信封,也就成了会讲故事的一件十分珍贵的邮品。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李士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