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视窗11月30日电 陈琦报道:12月1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艾滋病日,随着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媒体的大量宣传,一种特定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神经症——艾滋病恐惧症,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患此病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有过婚外、婚前性行为,事后看到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材料、书籍,对照书本上的感染途径、症状特点,怎么琢磨怎么像艾滋病,对号入座把自己归到了艾滋病的行列。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说,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大力宣传教育之后,不少市民的防艾意识增强了。然而也有一些市民的防艾意识跟上了,但是防艾知识不足,便患上了“恐艾症”。
恐染艾滋
不坐热凳 市疾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主动到疾控中心咨询、检测艾滋病的市民明显增多,该中心开通的免费咨询热线截止11月共接到了3500个咨询电话,比去年增加不少。“这说明市民的防艾意识的确增强了”。但过犹不及,有些市民因为对艾滋病的恐惧,总是担心和怀疑自己会意外染上艾滋病,患上了“恐艾症”。
据了解,该中心开通的咨询热线就经常频繁地接到一个男大学生的电话,“他总是说自己可能患上了艾滋病,但是其原因很可笑,有时候乘公车坐到了别人曾经坐热的椅子,以为会因此而感染,甚至担心别人的唾沫碰到也会感染到艾滋病。后来他来到该中心检查后,结果没事,但他还是跟原来一样,整天怀疑自己染上了艾滋病,专家最后只能建议对方看下心理医生,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自己对于艾滋病的恐慌。
还有一位汽车销售员因一次背叛妻子后,他越看自己越像是得了艾滋病。出自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对疾病的恐惧,他反复打电话或到医院咨询,一天一天地数着高危性行为后的日子是否超过艾滋病的窗口期,一次次到医院检测艾滋病抗体。尽管经多次检测已完全可以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但由于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最终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恐惧源于不了解” 专家表示,如今很多市民都对艾滋病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以为接触一下就会感染艾滋,“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对防艾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的”。
因此,有专家建议,应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媒体宣传,使人们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个根本了解;可以在社区和人流量大的地方举行关于艾滋病知识的讲座;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在民间设置咨询部门,部门主要任务是指导防范工作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等。
这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据市疾控制中心专家介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这些行为感染几率比较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人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以下接触行为感染几率比较大:
1.与他们进行无保护性性接触。
2.输入污染了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植。
3.深接吻并伴有感染者口腔出血或溃疡时,将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4.吸毒者共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