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重振海派收藏:高起点高品位 东方早报

1楼
老王第二 发表于:2008/7/28 12:14:00
 蔡国声

  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定家

  胡志祥

  复旦大学文博系常务副主任,教授

  刘超

  上海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理事长

  理财一周收藏论坛

  本期座谈嘉宾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记者/洪晓燕

  实习生 查青

  清末有竹枝词云:“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简单一句,却一语中的地点明了彼时上海在中国收藏界的地位。

  资料显示,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沪上的朵云轩艺术品拍卖行一度是我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的风向标,拍卖业绩独领风骚。1996年,傅抱石的八开山水人物画册,以320万元成交,轰动全国。

  然而到了新世,蓦然回首,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风光不再。以2007年春拍为例,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绩过亿元的仅有朵云轩与崇源两家,而北京的嘉德、保利、瀚海成交总额则分别达到6亿元、6.3亿元和4.5亿元。业内人士惊叹,北京嘉德的一场春拍成交额,便超过了上海所有艺术品春拍的总额。

  那么上海“半壁江山”的地位是否依然存在呢?围绕着这一感慨及对上海收藏“半壁江山”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理财一周首期艺术论坛邀请了三位嘉宾进行深度探讨。

  “半壁江山”来之不易

  上海在收藏界素有“半壁江山”的美誉,这样的定位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连北京都无法分享这一辉煌?

  刘超:上海之所以能成为收藏的半壁江山,总体来讲和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文素养都有密切关系。如作细分,我讲两点。

  第一,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五口通商,上海是其中之一,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来往于沪上的人相对较多,这中间就有许多收藏家。比如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将西方的集邮文明带到上海,使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集邮文化的摇篮。当时以钱化佛、冯孙眉为代表的一批上海文人就开始收藏火花、门票、戏单等,倡导现代收藏,并由此奠定了海派收藏的特色与内容。

  第二个条件,即“海派文化”。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和“海派文化”是分不开的。当时“海派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上海收藏的发展。所谓“海派文化”,其实是上海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体。上海曾是个小渔村,各地移民的到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而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它的外来文化、西洋文化一直是占据相当比重的。三种文化交融成“海派文化”,进而又形成丰富多样的海派收藏,并不断地被发展创新。

  蔡国声:我赞同刘超的观点,同时作为补充,我认为除了最主要的收藏人多、收藏品种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收藏品位高。明末清初,国内外著名藏家都在上海。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袁世凯、李鸿章、曾国藩的后裔都在上海。上海博物馆能有今天的规模,与这些人的捐赠密切相关。人往高处走,好的藏品也往经济发达的地方走。若只靠收集火花与扑克牌,是不会被称为“半壁江山”的。

  胡志祥:的确如此。其实单从上海藏家这个庞大的群体来看,也为“半壁江山”的形成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总体看,他们是一群非常符合现代收藏趋势的主体。上海藏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家,二是中产阶层。对于民间收藏来说,企业家无疑是高端藏品的最大收藏者。而中产阶层的力量也不能小觑,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高级工程师、艺术家等都是现代收藏的主流群体。甚至还有一些特殊藏家,比如杜月笙的管家,是扇子收藏大家;杜月笙的公子,则喜好收集银币。海上文人,一来有钱,二来品位也比较高。

  因此,“半壁江山”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在于,上海没有皇室干系,却靠着市场的力量能拿出堪与故宫藏品媲美的青铜器、瓷器及字画。在当时,北京市属于出货单位,公子哥、贝勒爷、大太监将东西往南外贩,可往往没来得及到广东,到了上海就被藏家截住了。

  海派收藏的精髓: 海纳

  “海派文化”对“半壁江山”的最后形成功不可没,那具体到“海派收藏”,它的特色主要何在?对于坊间流传的,海派收藏“多而杂”,而京派收藏则“精而正”的说法,三位是如何看待的?

  蔡国声:首先,所谓“多而杂”对比“精而正”的说法是绝对有失偏颇的。所谓“海派”,讲究的就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我们把人家的东西,外来的东西,消化成为上海的东西,从而变成上海固有的特色文化。同时,“海派”也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纳”的多属高档珍品。目前在上海的收藏市场上,来自欧洲、日本的顶级珍品都有,包括中世纪的东西也不少。现在北京及杭州两大国内拍卖市场的高端拍品,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于上海。有的买家去北京买,买来的藏品其实也源自上海,“海派”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局限于上海这一地理范围了。像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拍卖行掀起明清官窑器热,就是移居香港的上海人仇炎之推波助澜的结果,至今明清两朝的官窑器依然奇货可居,价格居高不下。

  刘超:对,因为“海派”的精髓就是“海纳”。在民国后期,收藏西洋艺术品之风渐起。事实上,这是上海滩殖民文化的延伸,海派收藏中最重要的“人弃我藏”、“标新立异”的灵魂一旦经过沪上藏家锲而不舍的追求,这些藏品本身的特性就能形成千姿百态的民间收藏特色。由于受西方外来文化与本土移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与渗透,“海派收藏”的特色归结起来就是时尚性、创新性、市场性与多元化。

  胡志祥:刘老师概括得很精辟。同时我认为说北京收藏高端,上海收藏低端,实在是对上海收藏的一个误解,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事实上,民国以后,最高端的收藏都在上海,我们必须还历史一个事实真相。当时北京琉璃厂的商人,收到好东西,首先会打电话给上海藏家。原因很简单,上海藏家买得起,他甘愿主动送过来。

  像当年叶叔重、仇炎之、朱三爷等一批上海艺术品商贾,眼力好,实力厚,背后又有大的买家,均是北京琉璃厂老字号古玩铺的座上客。从三代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名家字画、古玉杂项到宋元古籍,北京琉璃厂一批贵重价高的艺术品,最后都流入了他们的手里。

  此外,之前蔡老师也提到了,上海博物馆之所以高端,就是因为上海收藏家捐献出了大批珍贵的藏品。上海没有皇家收藏,没有得天所赐,即没有兵马俑、三星堆、乾陵、杨陵、法门寺,它靠的都是“海派”藏家自身的力量。上海本身不出青铜器、瓷器,也没有玉器、印章,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都是成系列的,包罗万象。这就是“海派收藏”,一个完全高起点、高品位的藏家群体。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15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