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今年4月,品味怪异、大名鼎鼎的英国当代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与刚刚成立一年的艺术投资基金“艺术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ATF)联手,尝试直接将艺术作品作为金融产品经营。这并不是萨奇和艺术基金的首次接触。2005年,他便以800万美元染指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urst)的《鲨鱼》,与他合作的买家正是活跃于伦敦的某位对冲基金经理。
近几年来,艺术市场的兴旺火爆催生了全球50余家艺术投资基金公司。英国,一向被认为是世界艺术品的宝库。历史上对艺术品的激情和占有,丰富充实了博物馆的藏品;全国上下无以计数的画廊、艺术商人,每年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也让英国人很自然地形成了“艺术无价”、“艺术即财富”的传统观点,也给了艺术品,这种与房产、股票一样的投资产品一片温情而滋润的水土。
34年前的基金先锋BRPF
说起英国的艺术投资基金,不得不提到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way Pension Fund, BRPF)。这个原本为英国雇员最多的铁路公司经营养老金的机构,早在1974就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在预测到通货膨胀以及水涨船高的艺术市场的巨大潜力之后,大胆斥资4000万英镑购买艺术品。在苏富比拍卖行的指导下,至1989年宣布停止收购的10多年里,基金共收获包括绘画作品、雕塑、银器、家具、东方瓷器和名人手稿在内的各类艺术品超过2500件。
最初的经营成果比较一般,每出售1000件作品的收益在240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为11%。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BRPF的25件印象派和当代作品却换回348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即刻上升至20%。之后10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艺术品方面的投资,回报率累计维持在11.3%。
这大概就是现代意义上艺术投资基金的先锋典型。拍卖行一方面充当艺术购买顾问,一方面又参与艺术品交易的做法,曾经遭遇到业内人士的强烈质疑。1999年,BRPF终止了艺术投资。
艺术品成为多元投资新选项
2004年9月,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花重金将波普大师埃德华·鲁斯卡(Edward Ruscha)的一幅作品,从坐落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墙上“请”回伦敦。这可以说是他所收购的艺术作品中比较中意的一幅。
作为目前伦敦最大的专业艺术投资基金集团美术基金(Fine Art Fund Group, FAF)的CEO,他对自己一掷千万购买的艺术品几乎不掺杂个人喜好,甚至“不屑一顾”,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审美,也无关真相,更不是表达对艺术的激情,而是非常单纯的一个词:赚钱。他对待艺术的态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横眉冷对”。
坐镇汇集全球最多对冲基金、伦敦最奢侈地区梅费尔的霍夫曼,在世界最大拍卖行之一的佳士得(Christie’s)浸淫十年,在价值300亿美元的艺术市场他早已炼就一副付火眼金睛,他目前主营美术基金,另有中国艺术基金(Chinese Art Fund)、印度艺术基金(Indian Art Fund)和中东艺术基金(Mid-East Art Fund)。根据彭博资讯(Bloomberg)报道,霍夫曼的基金公司最低进入额为25万美元,4年锁定,公司向投资者收取总投资资产2%的年度管理费,投资回报率基本保证维持在10%~15%的水平上。FAF,被认为是伦敦最早、规模最大、操作运作方式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投资基金。
在9月8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邮件采访时,霍夫曼一如既往地拒绝谈论英国的其他艺术投资基金,也对他自己的基金规模守口如瓶,更不愿透露他所收购的艺术品的种类、价值或艺术家的细节。而对于艺术市场的走势,他倒是信心满怀,依然“看多”。
操作短期性投资的年轻基金
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分崩离析的今天,寻求新的投资产品和投资蓝海的大有人在。而艺术市场继续坚挺的事实,也给很多拥有坚强神经的对冲基金经理们更多幻想和挑战的机会。
与常规艺术投资基金“背道而驰”,新近诞生的一些投资基金,则以当代年轻艺术家作品为关注对象,寻求6~12个月投资回报周期。本文开头提到的“艺术交易基金”就是其中的样板。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ATF创建于2007年4月,到12月,其投资回报率就已经号称达到了9%。按照ATF创始人之一贾斯丁·威廉姆斯(Justin Williams)的介绍,他们大多关注那些正活跃在画坛上的当红艺术家,包括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与ATF类似的还有一家叫做“青春”的投资基金(Prime Art Fund),他们只经营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且打破常规艺术投资基金的操作框架,并不通过拍卖行买卖作品,而是直接从画廊、从那些具有颠覆意义的、勇气十足的艺术家、收藏者手中获得最有价格上升空间的“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