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我国每年拨款5千万征集流失海外珍品文物

1楼
老王第二 发表于:2008/9/29 13:03:00
2008年09月28日17:18  观察与思考

  林 华

  8月24日,敦煌博物馆展厅内的7面铜镜竟有4面被盗,其中一面“位至三公”铜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至此,甘肃省今年已有馆藏文物、墓葬文物失窃事件6起,15件文物丢失,包括一级文物2件。

  与此对应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大批珍贵文物由海外回归国内,人们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期盼愈加关切。

  为此,从2002年起,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截至目前,共花费约2亿元征集回流了6万多件文物。

  有关专家指出,在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漫漫长路上,中国将面临流失文物数量难以统计、回购中国文物的资金不足等诸多挑战。但是中国将逐步探索,找到一条对回归文物最有效保护的途径,并加强宣传教育,对回归文物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

  中国文物流向海外

  6月12日,“成功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专题展览在北京开幕。这次展览共展出了近5年来从海外回归祖国的 5批195件文物,这些文物集中反映了中国近年来争取文物返还的主要成果。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所谓的文物“流失”,即通过非法渠道偷盗走私到国外去的中国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是: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数量惊人的中国文物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向海外,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文物经历了四次外流浪潮。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第一次浪潮方才结束。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当时,国民党政府无论财力还是管理上都比较弱,博物馆、考古工作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普通民众在对文物的保护上也没有任何意识。

  日本侵华时,日本士兵对明清以上的古董先是保护起来,然后集中用轮船运往日本。而此期间,一些外国文物商在中国廉价收购古董。一些中国古董大都是从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还有老百姓家里流散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时,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时代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成仿制品卖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出现了文物走私浪潮。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年至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 多万件。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1997年,公安机关侦破文物案件4943起,缴获文物5000万余件。

  这一期间,香港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香港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1980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事实上,在举世闻名的法国枫丹白露宫、大英博物馆内,都专门设有“中国宫”。顾名思义,里面的藏品都是来自中国的国宝,但“来自中国”的藏品中,绝大部分是从中国掠夺而来,只有个别是中国赠送的文物。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大肆掠夺,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国,成为各国博物馆引以自豪的经典收藏。

  海外文物回归提速

  流失海外文物,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已进入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回归的第二个高潮期。自2002年以来,追讨流失海外文物在中国逐渐成为文物界的一个热点。

  2000年春天,两家国际知名拍卖公司在香港公开拍卖包括3件文物在内的一批圆明园珍贵文物。140年前,这些中华文明瑰宝被英法联军掠走;140年后,这些珍贵文物却要在中国领土上被公开拍卖,这引起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抗议。

  最终,北京保利集团以3300万港币的价格购得3件文物。虽然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140年的生涯,但由于成交价过高,一度引起非议。

  从民族感情而言,被掠夺的文物还要自己花巨资买回来,确实难以接受。但是文物回归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回归祖国,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是购买。

  因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制定禁止文物出境的相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现在只能用购买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宝回归祖国。如张先的《十咏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及《研山铭》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流的。

统计表明我国167万件文物流失于47个国家

2008年09月28日17:18  观察与思考

  中国是文物大国,也是世界上流失文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 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为此,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设了文物鉴定研究室,负责文物征集和回归工作。

  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截至目前,共花费约2亿元征集回流了6万多件文物。

  然而,相对流失海外的大量文物,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而依赖国内各级博物馆自身回购海外流失文物,更是无能为力。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一些国家级博物馆一年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万元征集费,省级博物馆仅有几万元。

  在这种形势下,透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流失文物归还原属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期望。中国政府为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据称,目前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最主要途径是回购、捐赠、依法追索。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因为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中国回购的机会更多。

  不过,近年来以捐赠方式回归的文物较多,一些海外华人慷慨解囊收购国宝,并无偿送还中国。而依法追索是目前最难的文物回归方式。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一批珍贵文物已经成功被追索回国。

  国宝回归任重道远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物回归出现数量多、质量高的新形势,并在2002年达到一个新高峰。尽管如此,但对于尚在海外的大量流失文物来讲,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在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漫漫长路上,国人仍然任重而道远。

  有统计称,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但这1000多万件不应都认为是流失文物。流失文物是指184 0年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到流失文物的数量是难以统计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信息工程也是中国文物回归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有关专家指出,“有些文物是想买都买不回来的,有些根本就不能买回来,有些是可买可不买的,有些是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关键问题是必须搞清文物的性质。对于流失文物,只能共享,不能共有。混淆了这个概念,就等于丧失了抢救流失文物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据悉,近年来因为资金不足而使中国文物不能回归的事例很多。2002年,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手卷,创下了当年全球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实际成交价格为2530万元人民币。然而,这件稀世珍品只是匆匆回国探亲,并未叶落归根,令国人扼腕叹息。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文物回归过程中,国人在保护文化遗产公益事业上往往反应冷淡。例如,在抢救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两尊佛头时,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募集资金,但从地方主管部门到企业均反应冷淡,一年的努力终不见成效。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我们不只关注流失海外的文物,还要通过举办社会文化公益活动来宣传文物保护。希望中国企业能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这对企业自身也是个极佳的宣传和公关。”

  据称,一些民间组织在参与文物回归工作中,其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但作为大头的企业捐款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一些收藏大家在捐赠前,通常会对博物馆进行十分严格的考核,大到硬件设施、陈列水平、馆员素质,小到后勤、卫生,考核内容一应俱全。在如此严格的考核下,国内博物馆往往难以过关,一些客居海外的华裔收藏家便把机会留给了身边的博物馆。著名的华裔收藏家王季迁先生,就曾将《溪岸图》等部分珍藏以低价“捐给”波士顿博物馆。

  据称,国内博物馆中接受海外文物捐赠最多的当属上海博物馆,而馆藏条件真正能与之相媲美的国内博物馆少之又少。

  那么,让文物回归是否能成为一条使其得到更妥善更有效保护的途径?曾经在文物收藏界流传一种说法:历代的私人收藏行为都是文物保护中一股十分重要的力量,有时甚至是超越非私人化收藏的力量。

  于是,有人表示出如下担忧:害怕目前的保护措施不够有力,文物回归后被反复地搬动和挪移反而会加速其耗损过程、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

  面对质疑,有关专家表示,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文物都会面临自身不可避免的自然损耗,如风化触摸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延续其自然寿命。当然,可能我们采取的措施还不是最完善的,目前全世界也都在不断探索着保护的新途径。总体来说,在很多情况下,私人和地方的收藏条件还是不如国家完备。

  其实,对于哪些文物亟待回归保存,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需要收回的只是那些散乱的、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无人照看的文物。对于流散海外的文物,中国将逐步探索,找到一条对其最有效保护的途径,并加强宣传教育,对回归文物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