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邮市注定是不平静的,邮市行情也是一波三折,在遭遇“春寒”袭击,又遇“歇夏”困扰,翘首已盼的奥运行情也一步步化作泡影之后,人们又将目光锁定在了金秋。商家有“金九银十”之说,那么邮市能否在这个季节收获到“真金白银”呢?进入9月以后,也就是所谓的后奥运时代,市场开始有了一丝回暖的迹象,最明显的特征是一些奥运票品止跌回升,而近期发行的“中央电视台”和“残奥会”等新邮也由于货源偏紧,一改今年新邮的颓势,不再打折了,似乎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要想邮市回暖与反转,还需政策、资金、人气三大“动力”联合起来共同发力。
一、政策“动力”。我国的邮市基本上就是政策市,邮市十几年的行情走势证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性利好的出台,邮市根本不可能长期向好。几年来,尽管邮政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并没有触及邮票发行的根本体制,为了自身利益,邮市也就成为了新邮的倾销地,炒新业已成为了邮市的惯例和痼疾,几番折腾之后到头来依然还是步入到炒新、出货、抛售、打折的怪圈。而市场每一次热潮,无不与政策性利好有关,销毁库存、减少发行量……人们原本报以希望的奥运行情,也因为新邮不能在窗口出售而落空,市场失去了一次提升人气和品质的绝好时机。为了2009年的新邮预订,发行部门或许又会在最后一季度人为地制造几套全年“筋票”,来支撑全年邮票不打折,而来年的今天新邮将再次陷入打折,如此周而复始。由此看来,一时的紧俏和高涨,只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是玩的一种游戏。没有重大实质性政策利好惠顾于民,邮市恐怕还将维持低迷之状,要想回暖还很难。由此可见政策“动力”的关键和重要。
二、资金“动力”。全球遭遇金融风暴,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本就很脆弱的邮市也不能独善其身,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在夹缝中生存且每况愈下。一套套新邮的发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承接,没有资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新的筹码,只好抛弃旧的品种,如此循环往复,邮票打折也就在所难免。随着新邮发行的套数的不断增加,新邮一套接着一套上市,市场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加上各种铺天盖地个性化邮票和邮政贺卡,更令市场雪上加霜。由于市场严重不景气,场内资金更显匮乏;由于无利可图,场外资金仍在观望等待,市场也只能在低迷中残喘。资金是市场的保障,不改变市场的生存空间,一味地竭泽而渔,没有资金之“动力”,邮市要反转绝非易事。
三、人气“动力”。人气是一个市场的基础,没有人气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完善、成熟的市场。这些年来,集邮的人数锐减,且投资信心严重不足。据权威披露,目前在册的集邮协会会员人数为122万人,加上集邮爱好者,恐怕也难以超过500万人。“十一”黄金周的超低人气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而金秋之时的邮市更是提前步入到了冬季,可谓穿着棉袄逛邮市。实际上,近年动辄发行近千万套的新邮,依然供大于求;而那些五花八门的个性化邮票、邮资封片和邮资机戳分享着原本就很少的同一杯羹。邮市俨然成为了新邮的倾销地,过去那种拾遗补缺的迷人之处,已一去不复返了。没有广泛的普通集邮者参与,没有人气的聚集和提升,仅靠邮商自己的吹拉弹唱,击鼓传花,即使偶尔有些涟漪,市场恐怕也是难以反转的。
总之,政策、资金、人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策是关键,资金是保障,人气是基础,要想使市场行情回暖与反转,只有三大“动力”合而为一助推市场,惟此恐怕别无选择。
来源:中国邮币卡网 作者:张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