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贺年邮票”就是在新年春节期间供用邮者向亲朋好友恭贺新年、互报平安时邮寄信件而使用的邮票。贴用“贺年邮票”,这无疑使寄信人提高了贺年的品位,增加了亲人祝福的分量。因此“贺年邮票”在新年春节期间,城乡各邮政营业窗口就应大量供应出售,满足用邮人贺年的需要,恰恰是已经发了的“贺年邮票”却难见芳容,难觅其踪。
什么原因使邮政营业窗口不出售“贺年邮票”难道是国家邮政局发行此种邮票还有一定的范围?供应大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十亿农民,他们也需要贺年。但这种疑问一闪出又立即否定了,因为笔者有机会接触邮政信件分发业务,这期间由大城市寄往乡下的信件中也极少见到用“贺年邮票”的,可见“贺年邮票”在大城市的邮政窗口也不是敞开供应的。那么“贺年邮票”到底为谁发行?
笔者所见到的“贺年邮票”,是在邮政贺卡的“幸运封”内的邮折中的一枚“贺年邮票”小全张,但每枚“幸运封”售价30元,2007年又增加了50元的品种。这样昂贵的“幸运封”有多少普通用邮者能买它去贺年?况且“幸运封”上已有邮资,用不着再贴用内夹的“贺年邮票”,那么这“贺年邮票”的发行还有什么意义?
“贺年邮票”不在城乡邮政窗口出售,难道是邮票发行部门担心其流入到集邮巾场上遭遇打折的命运因而控制发行?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前些年在集邮市场上连普通邮票都打折,难道因其打折邮票就不发行了吗?其实,“贺年邮票”也好,纪念和特种邮票也好,只要从邮政领域不低于面值流出,就不应视为打折。至于在集邮市场上交易的邮票,已完全改变了性质,超出了“邮资凭证”的范围,变成了特殊的商品。既然成为商品,就要受到市场调节这个规律的控制,可能成倍翻番,也完全可能打折。俗话说做买卖有赚有赔,这是一样的道理。其实历史上集邮市场上邮票大幅度打折,从邮政低于面值流入到市场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少邮商打折出售邮票仍然赚钱,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遏制邮票打折要从自身管理上下功夫,严格把好邮票“出口”这一关,这是问题的关键。
没有“贺年邮票”人们照样贺年。除了邮政贺卡外,“中国鸟”照样带着人们的祝福飞遍祖国大江南北。但是,既然已经发行了“贺年邮票”,却不让它在邮政领域内应用流通,不让它与用邮人见面,我觉得这是“贺年邮票”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