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我收藏中的第一件赝品与“地主婆”(图)

1楼
linyu 发表于:2009/1/17 13:34:00

只为爱好

 

【时间地点】2000年春节前,借休假之机到了内地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河南省信阳市。住在了当时还是准岳父的家。第二天就向岳父打听到了信阳市邮电局门口有卖古旧钱币的,于是便支身前往,临走前岳父一再叮嘱:“小心些!别乱买,假的多!”。
【事情经过】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是玩古钱、集邮的,对银币一窍不通。自从看了华光普大师的银币书后,对银币收藏产生了兴趣,自认为懂了银币,本事已不简单的我,对岳父的话根本没听进去(看了图大家才会明白当时我多“小儿科”)。邮局门口有四五个摆地摊的,于是逐个地摊翻看了一遍,大都是些铜钱、邮票,看没有什么喜欢的,正准备回去时,忽然看到角落还有一个老妪也在摆摊,于是走过去,只见地摊上摆着几块银元和几个青花瓷花瓶,还有一些玉器之类的东西。看她沉重佝偻的弯背估记也有七、八十岁的年纪了,她穿着打扮十分得体,干净整洁的衣着使她有了几分与其她老年人不一样的气质。加上她身着那件印有“福寿”图案的丝绸小棉袄,使我脑海中自作多情地猜测她可能是过去曾经的“地主婆”。
见我*近,她说:“年轻人,喜欢什么看看吧,都是家里的旧东西”。于是我蹲下去,她共有六块银圆,至今还记得五块是“袁大头”,另一块就是我这个“宣三”。她见我对银圆有了兴趣,就说:“要不是为了生活,我是不会卖这些东西的,如今膝下无儿无女的,又没有收入,只好拿出来换点钱了!”,一听这话觉得老妪挺可怜,不知是处于同情还是好奇,于是很自然就打听起她的身世来了。她说她曾是地主家的闺女,49年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那年刚结婚丈夫就留下一些银圆,随部队跑去了台湾,一直杳无音信,自己一直孤身一人。看着她布满岁月年轮的脸:虽然苍老却还面色红润,虽然沟沟壑壑却也精神攫烁,苍桑中似乎透露出一股雍容华贵的气质。我也因对老妪“身份”的判断如此“准确”而自鸣得意,于是就很自然的对她所说的深信不疑,从而觉得她的东西也肯定老,再说这么大年纪了也不会骗人的。于是就买了一个“大清宣三”,她当时要价80元,处于对她的同情和可怜,我就给了她100元,它是我收藏的第一个“龙圆”。
拿到手后,翻开华光谱大师的银币书(黑白拓图)对照,图案一模一样,再拿电子秤一称,重量也对,只是拿一枚真“大头”敲击比照听声时感觉它的声音有异:发出的声韵又尖又高,持续时间又长,心里想这可能是清代银币比民国银币成色高的原因形成的差异吧。对于自己第一枚入藏的“龙圆”,我爱不释手,疼爱有加,为它配了透明塑料盒,即使拿出把玩时也要带上白手套,生怕汗水蚀损了它。
【迟来的醒悟】由于是新手,大概过了八、九个月,随着接触银币的越来越多,也因为看了几本彩页工具书,它的真实面目终于被我如梦方醒地认清了,明白了它是一个现代的机制“赝圆”!尽管是迟来的醒悟,但这件事使我明白了收藏银币不是那么的简单,收藏不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个需要在真真假假中辨别提高的过程。
多年过去了,这个“宣三”我还保存着,只不过把它的透明塑料盒换成了透明纸夹,每每想起这段经历,尽管早已明白了这是一枚“赝圆”,但怎么也不愿忍心相信“地主婆”所讲的是假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15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