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一直在嚷嚷着什么“错”片,见多了邮政的错,见怪不怪了。直到听说还有个正片,心中一惊,才留意起来。
邮政至死也不会公告认错,因为要是这样,有人可得丢官,于是只好私下直接认了,这正片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出笼的?怎么想掩盖错?可是件饶有兴趣的事,想必故事一定很、很精彩。
有人说什么这个错“爱”是印刷厂搞的,这是不懂印刷流程的原因,这个错“爱”从一开始就是设计的败笔,只是邮政从设计、审稿、电分、打样、印刷、发行各环节全都没留意,直到公开发行到大规模寄递才给发现,至于最先发现者是谁?是社会人士还是邮政内部,想想邮政从不改错的惯例,会不会和“一片红”一样,具有传奇色彩的社会人士去举报的呢?可能性很大!这些故事一再续写,那,这个错“爱”就万般珍奇了。
那么,按照邮政以前死不认错的惯例,这回又是怎么肯间接认错的呢?这个情节我们暂时无从知晓,想必是错的实在离谱,实在大,邮政看掩饰不下去,在现代社会也不想一再被人耻笑,时时拿来开怀,才有再出正片,而错“爱”也同时流通的怪招。
我认为,错“爱”不是未发行邮票,而是因错间接回收类邮票。
有人说正片更有价值,因为可能发行量小。其实,那是不懂错“爱”因此而造成在邮政史上的重大意义、收藏者猎奇心理等等因素的收藏偏好。
错“爱”一枚就6元多,有这么便宜的“错邮票”吗?风险很大吗?按照历年HP大规模寄递的经验看,有谁会有意屯了很多呀?几十万枚的说法有几分可信?
光错“爱”一个名字,应值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