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北京电视台之邮市传奇*文字版(二)

1楼
邮耗子 发表于:2009/3/12 11:31:00
(接上部)


蛰伏三年 邮市终于迎来春天

一张错邮 让他初尝胜利滋味

邮市大门正在向他敞开

百万家产也在咫尺之间

是什么让他一夜间一贫如洗

怀揣900元 他又如何起死回生

请继续收看《邮市录》

【旁白】1990年11月28日,“邮联三”大小型张发行。老安也像往常一样去进货,他到门口他碰到一个人正要退票。

(带一)1755:我问你退什么啊?他说你看这个票字写错了,是废品,我一看,这个是字写错了,封口了。

【旁白】老安看到的那张票全名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而错的字,就是第三次的第字。老安所说的封口,就是第字的第九画与第七画之间连了起来。

(带一)1812:我说你不要给我,你给我,他可能不懂,我拿过来仔细研究这个“第”,确实是错了,它不应该封口。

演播室六

    玩票的人都知道,邮品一旦出错,那就值钱了。为什么,我们通常说珍惜邮票要符合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国家正规发行,第二有错,第三发行量小。而出错就意味着邮票可能被随时召回,一旦不再发行,那自然成了“珍邮”,即使再补发,也不可能再出错,有错的自然成了珍品。这个发现让老安无比兴奋,立刻决定大干一场。

(带一)1829:完了以后我就上邮票市场,我就告诉我的一个同事,是做电视的,姓华,我说咱们去做做这个,这个错了。他一看是错了,我说你可别告诉别人。

【旁白】两人说干就干,在市场秘密的收起了“邮联(3)”。

【老安】2125:它有对的,有错的。它一下出来两个版本,有封口的有不封口的。

1851:我专去收那个散的,它成盒的看不着啊,它都是两边有那个硬纸盒。

1918:华子拿那个成盒的,拿手掰着看。

【旁白】只一上午时间,两个人就收了几百张。同时,两个人的举动也引起了其它邮商们的注意。到了下午,当人们都意识到这是个错邮之后,价格开始快速上涨。

【老安】2215它面值是两块吧,最后涨到两块七、八。我就给卖了。

演播室七

    虽然没挣多少钱,可这是老安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虽然错邮可能不是他第一个发现的,可它却是市场中第一个去运作的人。虽然只掀起了一波小浪,老安却通过它看到了炒邮背后的财源滚滚。可以说正是有了这次经历,才成就了97年的老安。可正当老安得意洋洋,等着找机会再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件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让他从天堂一下掉进了地狱。

【老安】2758:我头一天归置那个邮票,一个小箱子,一个书包,准备转移到亲戚那去。我怕放这(家里)不保险,我归置的时候,我媳妇说,外面有人看,我马上出去一看,跑了。当时没想到有人惦着着我的邮票。

【旁白】1990年的元旦。老安带着老婆孩子到孩子姥姥家去。晚上8点40回到家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2629:锁掉下来了

2630:我门口有个灯,我拉灯一看,满地是散邮票

      大衣柜打开了,抽屉打开了,床整个翻起来了。我说坏了

【旁白】这时发生在当时的一个大案,丢失的邮票仅面值就一万多元。其中包括六版猴票和蓝军邮实寄封。

3000:蓝军邮实寄封,89年到邮市他们还给我开十五万。我没给他。

【旁白】蓝军邮实寄封是邮票界当之无愧的珍品。这套邮票是1953年经军委通信部和邮电部商定,为优待现役军人免费寄信,由邮电部负责设计发行一套军人贴用邮票,后因使用范围难以控制和保密等问题,由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发行、使用并收回予以销毁。只有部分流出。老安当时参军,又酷爱集邮。在机缘巧合之下收藏了一枚。1994年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蓝军邮的价格高达80万。

演播室八

如果老安曾经真的拥有这些宝贝,那么如今老安就稳入百万富翁之列。然而它们已不在老安手里,被偷走了,连同老安多年来收集的邮票一起,被幸运的毛贼席卷一空。这是发生在80年代末的一起大案,案件至今如石沉大海。然而性格坚强的老安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他把仅有的840元国债变现,得现金900元左右, 于是他便带着这点钱闯进月坛邮市,开始了他的轰轰烈烈的邮市冒险生涯。

推进式导语4

多年的积攒一朝尽失

900元如何奇迹翻倍

邮市疯狂

形形色色如数登场

看邮市如何演绎兴衰历程

请继续收看《邮市录》

【旁白】老安带着900元钱,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并办理病退手续。老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用仅有的900元资金全部吃进成本只有0.1元的邮资片。

【老安】3037:原来我也买了一些(邮资片),觉得利润比较大。另外它便宜啊。

【旁白】老安便将所有能用的钱全部买进JP27“桉树”,买它的理由也是该片在英文上出了点错。当时每枚仅合1角多一点,老张一下就进了8千片。没过多久,1991年炒邮大潮汹涌而至,量少价低的纪念邮资明信片首次被炒家们相中,一时间被炒了个天翻地覆

3115:最后我十多块钱卖的嘛。

【旁白】从1角钱到十元钱,老安的“桉树片”在段时间内翻了100倍。那一年的夏天,老安将“桉树片”全部出手,净赚8万元。老安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动身直飞长沙市,向朋友借款10万元,回北京后又筹措资金8万多元,老安将这28万元全部投入到跳伞、食用菌等邮资片上,奇迹再次发生了。28万元转瞬间变成了56万元。

演播室九

    从900元变成56万,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然而在91年的邮市高潮中。这样的奇迹在每天上演。一组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集邮协会会员只有十多万人,到了1985年已增到了500万人,1990年时达到800万人。而全国的集邮大军在1991年据说是1800万。在没有股票和其他投资渠道的当时,邮市成为了唯一的投资平台。“集邮可以发财”的思想迅速在人们中间传播。

【常连成】为什么1991年会爆发邮市高潮

【旁白】人们用疯狂来形容1991年的邮市,从1991年6月初至9月下旬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邮票市场在大的、小的、明的、暗的、职业的、业余的各路炒邮者的积极参与下,邮票价格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控制。1991年邮票市场的涨势,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的,它涨势猛烈、涨幅惊人、涨速飞快,犹如突如其来的一道龙卷风,搅得本不安宁的邮票市场天昏地暗,搅得集邮者和投资者六神无主。邮票价格的变化之快,用“一日三涨”来概括毫不为过。

【史】:那时候一封一百张的白鹤,1.8元一张。一封180,过了一阵,一看一封涨到660元了。就买了一封。放在家里,没到一个月就1200元一封了。这时候就到了91年7、8月份了

【旁白】这钱来的也太快太容易了,百万富翁不也是一步之遥么!此时老安的脑袋随同他的钱袋急剧膨胀起来。拿着手里的56万现金,老安再次展开了收购攻势,数十盒小型张、数包亚运会版张成为囊中之物,56万元倾刻又变成一大堆即待升值的纸片。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地邮市行情,老安于9月28日、29日先后去了武汉、南昌等城市,发现外地邮票价格与北京没有什么差别,老安无奈地放了些货,于10月1日回到北京。

3628:回来正好是10月1号,放假。我过了两天去邮市一看,比我去南昌的时候(价格)还低呢,(价格)一直就下来了。没过多长时间,把月坛邮市就给关了。

【旁白】1991年11月10日,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文化局联合发布通告,宣布月坛邮市停办整顿。喧闹了好几个月的月坛公园在一夜之间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常连成】:当时关闭邮市的原因?

【旁白】1992年7月4日停办半年多的月坛邮市重新开业。然而邮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景气。

【老安】3721到了92年我一看,实在不行了。我的东西(价格)都全下来了。不“跳(水)”了吧。到了94年,我算算我这个市值只有3万多元。

演播室十

    56万就这样变成了一堆没用的纸片。老安哭都哭不出来,他其实早也预感到市场这样的上涨法早晚要崩盘,要不他怎么背着56万的货到武汉、南昌去出货呢。91年狂潮的退去,大部分的邮商都像老安这样被套住了。能逃出来的只有少部分人。老安自此也暂别邮市,做起了私人房屋中介。这时候,有一个56岁的老太太开始在月坛邮市中崭露头角。而她当初进入邮市的原因,居然是为了“治病”。

推进式导语5

为“治病”她无意走入邮市

无意的指点竟让她成为邮商

一头白发是她的标志

诚信待人让她终成大器

看“白头老太”如何成为月坛旗帜

请继续收看《邮世录》

【旁白】1990年,史大妈54岁退休在家。她有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大女儿在兵器部工作,儿子和小儿子在1988年和1990年的时候都公费出国留学去了,白天只剩下她和老伴在家。

【老伴】在家一想起儿女就哭,总哭。身体也不好

【旁白】当时他们住在月坛公园边上,史大妈也觉得总想孩子不是个事儿。就每天到月坛公园散心,恰巧那时候月坛邮市已经开业。她每天看邮票,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邮票。

【史】我就看那邮票挺好看的,正好我儿子有个集邮册,我就接着集

【旁白】说也奇怪,从迷上邮票以后,史大妈的注意力就全都放在了这上面。也不哭了,身体也好多了。老伴一看,干脆每天给她20、30块钱让她逛邮市去。而史大妈也是看着喜欢的就买,每天都能拿回一打邮票。

【老伴】当时我也挣不了多少钱,可是没办法啊。就当给她治病了。

【旁白】在邮市逛的久了,邮商们也都认识了这个老太太。一天,一个邮商告诉了她一个不花钱集邮的办法。

【史】:后来邮商就问我,“老太太你有多少钱啊,你这么买不行,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以邮养邮。你买三套票,过两年卖两套,就白得一套,”

【旁白】一开始,史大妈还弄明白这“以邮养邮”是怎么回事。直到两个月后,她把一套当时花10元买的“梅花票”20元卖掉后,她才明白过来。自那以后,她就开始这样倒邮票,但还是只是为了集邮,邮票也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直到91年邮市热潮来临。

【史】:后来我再买邮票就不是看哪个好看了,看涨的怎么样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选绩优股。

【旁白】到了1991年底,史大妈已经成了一个职业邮商。但月坛邮市却关闭了,等到1992年月坛邮市重新开张,国内的邮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她熟悉的邮商也都离开了,此时月坛邮市中苏联票开始逐渐走俏。

【史】91年苏联解体,苏联邮票要销毁,当时的倒爷门就一麻袋一麻袋的装回来,论斤卖。

【旁白】史大妈每天从市场里进货,在石头坛上摆摊,一个月交40元的管理费。慢慢的,来她摊上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

【老伴】当时市场里别人家也卖苏联票,可是嫌利小,都是来一个“宰”一个。她卖东西讲诚信,那时候有个北大的教授,糖尿病,从北大医院看完病之后都要来买。看着挺可怜的,都不赚钱卖给她。

【旁白】史大妈卖苏联票逐渐出了名。后来一些济南、浙江、兰州的批发商都在她这里拿货。在月坛邮市不景气的那几年,史大妈每年却能挣上6万元。而那时,老伴甚至不知道她已经在市场中如此有名。

【史】我那时候都是中午给他做完饭,等他下午上班走了。我才提着包去市场,到那一看,人家都在那等着我呢。

演播室十一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史大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从为了不花钱集邮到成为一个全职邮商,似乎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而在邮市中取得成功,也正是因为她揣着一颗平常心。

这一点连她的老伴都很佩服,93年史大妈的老板退休后,没事也帮她看摊,可他卖东西啊,虽然不宰人,可他赶人,人家一讲价,他立马就说了不爱买就走。结果就是他看摊的时候没人来,等他遛弯去了,史大妈一看摊,人呼啦一下就围上来了。就这样,史大妈在邮市中不仅生意做的好,人缘更好。就连年轻人都爱围着他转,干儿子就认了好几个。到了1995年,史大妈在月坛里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

【旁白】1995年,月坛邮市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月坛也再次成为了全国的焦点,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叫“全国看北京北京看月坛”。不久,这句话又被人们加了一句,那就是“全国看北京北京看月坛 月坛看白头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指的就是史大妈。

【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可能因为市场岁数大的人少,加上我满头白发,显眼吧。哈哈

【旁白】对于这句话的出处,人们已经不记得了。但史奶奶在月坛已经成了名人,这不仅得益于她的人缘,也得益于她对邮市的把握。

【常连成】她可是一个劲儿的数钱啊,你看别的家做有赚又赔,可是你看她基本上都是赚,很少有赔的。

【旁白】说起史奶奶的生意经,还真是有些神。不管拿了什么邮票,都开始涨,而什么时候卖,也很随意。

【老伴】97年“红军邮”当时是3200一版,拿了两版,过了一个星期,老太太忘了,我问了一声,现在7000多了,卖不卖,老太太说卖。我们就5000多元卖了。刚一出手,行情就下来了。

【旁白】在史大妈的印象里,他只有一次赔了钱。1997年,发行“潘天寿”版票,一版750元,她一下定了四十版,花了3万。结果行情一直不好,到了700元了,她想割肉出局,可老伴坚持赔钱不卖,结果行情一路下跌,如今已经是60元一版。

演播室十二

2005年,史大妈由于身体原因离开了邮市。15年的邮市生涯,让她找到了快乐,也成为了百万富翁。现在她每天忙的是参加社区里办的迎奥运系列活动,天气好的时候也去邮市里转转。正如诗里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深不见底的邮市中,也许只有怀揣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安然出局。咱们再说说老安,从1992年暂别邮市后,老安在4年当中一直没有再接触邮市,偶尔给人跑跑腿,倒腾倒腾房子,也没赚什么钱。1996年,邮市又再度升温,老安敏感的察觉到,一次大的行情又要来了。于是他重回邮市。而他当时肯定没有想到,1997年的一次偶然发现会让他在邮市中创造一个奇迹,也让他遭遇前所未有的磨难。好,今天的城市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328 s, 2 queries.